APP下载

网络政治参与视阈下大学生政治宽容精神的建构

2017-11-14袁丹华

现代交际 2017年21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网络大学生

袁丹华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不断发展,给现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新平台——网络平台。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但由于其自身特点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政治参与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政治宽容精神缺失的现象。因此,研究网络政治参与视阈下大学生政治宽容精神的建构,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意义深远。

关键词:网络 政治参与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1-0088-02

一、政治参与和政治宽容的涵义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能够通过合法的途径来参与国家政治,并对政治管理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公民要行使民主自由的权利,也需要通过政治参与来实现,这体现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说明了双方的责任关系。

(二)政治宽容的涵义

宽容是自由主义的重要价值,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宽容指个人或团体具有必要的权力和知识,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预的谨慎选择。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政治宽容的研究越加重视。学者们按照各自所研究的学科背景和问题意识,给政治宽容界定不同的含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环境下,本文主要从个人行为心理、社会结构两个方面把握政治宽容的内涵。

1.包容他者的个人心态

宽容是一种自由的心态,当今社会的宽容原则来自于平等自由的原则。不宽容他人实际上是对他人自由选择的干涉。

个人行为的宽容是能够调节权利冲突的有力手段。当今社会个人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因为权利设定不协调,或者权利限定自身的不确定,权利冲突的现象严重存在。尽管法治社会强调我们要学会依法维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发生的权利冲突都涉及司法,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也破坏了社会生活的安宁。

2.多元共存的社会状态

宽容不只是一种个人态度,也是一种社会状态,是处理多方利益关系的态度和准则,它容许在同一个社会里有不一样的观念,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个人与群体能够和平相处。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共存利于和平与进步,形成了各异的文化和文明形态。若是不允许差异的存在,社会中仅仅有一个人,一个团体,一种观念,就会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原则相背离。在多元的政治社会中,需要政治宽容的调节,政治宽容的实质是建设和维护有利于政治统治、管理和谐的政治秩序。

二、政治宽容精神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意义

(一)政治宽容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质量

第一,政治宽容有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政治宽容要求个人或团体对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方式和观念进行思辨,研究其合理性,做出包容性的选择。

第二,政治宽容有助于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妥善处理个人与他人或团体的关系。

(二)政治宽容利于维护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秩序

秩序在政治哲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历史经验证实,无序往往给共同体的發展造成灾难性的结局。在网络这一缺乏有力权威的环境中,具有自律特性的政治宽容精神对于网络中无政府状态就表现得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自律行为,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为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做出努力。

第二,尊重与自身观点有差异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降低自身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可能,使网络政治参与更加有序。每位公民都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尤其是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中,针对某事件,网民看法不一,发生冲突的几率就会增大。

(三)政治宽容有助于构建优良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文化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广泛的多元化,宽容的社会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谐社会是尊重差别,重视宽容的社会。作为公民,理当具有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这些都与政治宽容密切相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他们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面,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具有政治宽容精神的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对未来社会公共伦理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价值。

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政治宽容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它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利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但因大学生自身的特征、网络技术的缺陷等缘由,中国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中政治宽容精神缺失的现象仍存在。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政治宽容精神缺失的表现

1.政治宽容认知模糊化

在政治哲学中宽容的用法十分严格,但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宽容泛泛地理解为交往中的美德或者行为规范。调查显示,提及政治宽容一词,86%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更难提对其的深刻理解;11%的大学生对政治宽容有字面上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程度较低,现实的政治参与途径较少,使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表现出冷漠性,对政治的关注度低,政治宽容认知模糊。

2. 网络政治参与目的功利化

大学生群体中虽不乏理想主义者,但从其总体上来说,大学生更看重功利时效性价值。当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较强的利我性。“利我性”,也就是对“我”有利。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是在对“我”有益的背景下做出的行为选择,网络政治参与目的功利化明显。

3. 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无序化

对“无网不欢”的九○后大学生来说,网络仿佛已经成为他们交流感情、传播信息的世界。但事实证明,大学生涉及网络的程度虽较高,却容易在冲动下忘记民主的实质,这也是大学生政治宽容精神缺失的表现之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无序表现为:非理性网络参政。主要表现为“网络暴力”和关注热门社会事件。很多大学生把现实中的不满情绪带到网络中去,辱骂攻击他人,甚至出现随意公布他人个人隐私的非理性行为,造成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的蔓延。endprint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政治宽容精神缺失的原因

1.网络参政心态的不成熟

政治心态的成熟程度,影响着参与者能否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大学生年龄为19-24岁,正处在由青年迈向成年的年龄阶段,即使大学生的生理已接近成熟,具备成年人的生理特征,但心理未完全成熟。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调节能力较弱。这些使大学生对信息的判别能力较差,不能理性地考虑问题,易迷失方向。网络上的违法分子往往利用大学生“一点就着”的特点,来煽动欺诈,试图造成社会混乱,影响社会稳定。

2.政治判别力不强

自由、平等、开放的网络社会促进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多種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多种政治生活方式能够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兴趣,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但网络存在一定的弊端,过度的自由开放,必定带来很多不良的信息,使他们易丢弃集体主义价值观,丢弃社会责任感,渐渐走向极端的个人主义。

某项问卷调查显示,有69%的大学生关注国际大事和国内外政治新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学生一般了解的只是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政治问题,不能表现出相应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但是政治能力匮乏的大学生只能看到问题的表象,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对政治的认识有局限性。

3.易受社会环境影响

个人在群体中,极容易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失去自己原有的判断力,在群体中走向极端。除此之外,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使得某些大学生无法判断应该追求什么,不应该追求什么等。他们痛恨社会腐败现象,但是自身面临升学、就业等现实问题时,为争取优势又选择走后门、拉关系。

在利益面前,大学生很难把控自己的底线。政治宽容不是盲目跟从,而是有自己确切的底线,是在理性思维引导下做出的判断。

四、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政治宽容精神

如何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政治宽容精神,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培育宽容的社会风气

整个社会应当形成一种宽容的风气,来培育大学生公民网络参政中的政治宽容意识。这需要政府、学校、舆论形成合力。就政府层面来说,要努力做到公共权力对私人领域的宽容,这样利于整个社会宽容风气的形成。学校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具备宽容的精神。

(二)制定合理的网络伦理规范制度

立法机关要制定合理的网络伦理规范制度,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责任感,构建政治宽容精神。网络伦理规范不只是靠舆论来约束个人行为,而是突出道德约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重要性。由于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欠缺,建立完善的网络伦理规范制度,构建政治宽容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大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用网络政治信息作为教学案例,并且,教师的观点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一政治现象的看法。因此,高校教师对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政治宽容精神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政治学专业的教师。

(四)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在当今网络政治参与议题多元化的环境下,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怀有理性和公民意识,将会促进人们判别真正有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尽力约束自己在网络参与中的行为,努力投身于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中。作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我们必须尊重他人的不同观念和行为方式,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思考和表达的权利,有自由参与网络政治的权利。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五、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政治宽容精神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对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政治宽容精神的构建,我们应从社会、政府、学校、大学生个人等多方面考量,努力形成宽容的社会风气,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对于政治宽容的认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瞿磊.政治宽容内涵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8-93.

[2]杨楹.宽容: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J].哲学动态,2005(11):3-7.

[3]陶文昭.网络无政府主义及其治理[J].探索,2005(1).48-51.

[4]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5]王凤霞.大学生网络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长安大学,2010.

责任编辑:孙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网络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