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11-14刘至彦
刘至彦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学存在着高度结构化、普校化、不良德育大环境及制度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特殊教育学校德育教学的效果和特殊儿童的成长,建议从校本课程、教师及家校社会联动三个方面来提高当下的德育课程教学。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89-02
特殊教育学校是特殊儿童形成道德行为、学会做人、培养社会生活能力的主要场所。特殊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何如,对特殊儿童的道德水平影响很大,也关系到他们能否成功回归主流社会。本文旨在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剖析,探索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对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课堂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特殊教育学校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特殊教育已经发展几十年,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特殊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等日益完善,并不断的体系化、系统化;而作为特殊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教育学校德育教学,却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笔者以权威的期刊数据库知网为依据,以特殊教育和德育为主题关键词搜索,从1994-2017年,共搜到9篇相关论文,而且重叠、重复讨论,建设性的研究较少。所以,对特殊教育学校德育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结构化的集体德育。学校开展集体教学,集体德育课堂是最多的德育模式,但是面对个体差异很大的特殊儿童,他们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时效短等问题,高度结构化的集体德育课,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对于大部分的特殊儿童而言,这节课是没有效果的,很多老师感觉集体德育活动会比较节省时间,反而这样会在无用功上浪费更多的时间,德育的无效。
(二)普校化。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依据很多是参照普通学校德育目标的“普校化”,特殊教育起步晚,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等内容较少,很多内容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普校的影子。多年来,由于尚未颁布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纲要,培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依据脱颖于普通中小学的德育大纲,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原则、管理及评价方面的要求,是不甚明确的。这样导致了认识上的盲目性,形成了两种偏向:首先,忽略特殊儿童的特点,照搬普通中小学模式,特殊儿童对德育行为的习得与普通儿童有很大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关照到他们的特殊性;其次,对特殊儿童过于迁就,忽视对他们的道德行为培养,迁就就会造成要求过低或者有偏差,不利于他們的成长和社会的融合。因此,特殊儿童个体品德形成的特点与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管理方式的矛盾,教育对象的差异与培养目标的同一性的矛盾,教育对象的不可比性与评价方式的标准化的矛盾,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中这些不协调的现状函待改善。
(三)德育环境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在特殊教育观念日益融入大家生活同时,我们发现社会人都在谈论如何保护、关心和帮助弱智儿童的问题上,而不是在他们的成长、培养上,舆论导向方面还存在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偏差,表现为:对学生生物性的需要照顾较多,社会性的尊重强调太少。对智障儿童独立人格需要,引导他们自我锻炼、自强自立、回报社会以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等方面,却比较少。
(四)德育的制度化。教师整日在忙碌中致力于如何以科学的制度换取和谐有序的学校环境,致力于将道德为受教育者所内化和接受,忙碌并满足与管理的有序,而对于道德为何物、德育为什么等问题,不仅理论上缺乏深入的研究与认识,实践中也往往偏执于狭隘的德育文本和学校德育制度。制度化的德育仅仅为教师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德育实施途径,仅仅注重了讲授过程的高效性与可控性,消解了德育丰富的人文内涵。“他们远离了生活的真实,是为了社会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学生的生活”;死板、制度化的学校德育是培智学校德育发展的一个误区,培智学校德育需要科学、完善的德育制度体系,但决不需要制度化的德育。
二、结合特殊儿童特点制定对策
(一)根据特殊儿童特点,制定校本德育课程
1.调整德育目标。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目标不应照搬普通学校,而应遵循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最适宜的教育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例如,把德育目标定位在“学会生活,适应社会”,着力于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基础,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及社会适应的素质和健康的心境、积极的情绪、良好的耐挫能力等,让学生懂得“做老实人、做勤快人、做文明人”的基本的人品准则。
2.调整德育内容培智学校的德育内容要“降低重心”,要从特殊儿童面临的现实生活和他们未来需要出发进行调整。其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启蒙教育,劳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残疾人职业常识教育等更应是常抓常新的教育内容。
3.调整德育途径和方法培智学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网络化德育系统,保证特殊儿童德育没有“盲区”。要强化社会实践锻炼,坚持“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知行结合”。培智学校的德育方法,特别要坚持正面教育、尊重教育、直观教育,根据特殊儿童特点,还应该强调补偿性、个别性、教养性和实践性等有效的方法,使每一个个体在各自水平上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从教师入手
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及平常生活表现出来的个人道德倾向,它涉及教师对其职业的倾心程度,对学生的关爱、宽容、平等、公正等价值取向,对教育规律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责任意识等。教师人格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的持久动力。教师德性好、人格魅力强,对于学生的影响则深刻,教育活动就开展顺利,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融洽。因此,学校应把提高教师的德性、塑造教师的人格,作为德育隐性课程重要的内容来建设。
这种提高和塑造从哪些方面着手呢?首先是规范教师日常行为,从细节人手,从规范着眼,从平常做起,让教师的楷模示范行为,成为对特殊儿童道德行为养成的“无声教科书”;其次应加强教师个人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教育,让教师从被动服从到主动信奉职业规范。最后是培育教师团队精神。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协作操守等品格,对学生的道德学习也是潜移默化的。
(三)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合共建良好德育大环境
学校致力于德育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就是家庭和社区的因素。这三者要协同配合、合力共进、共营道德教育的磁场,才能增进道德教育的合力与效果。况且,很多特殊儿童他们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1.指导家庭德育,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定期指导家长,教育孩子养成文明礼貌习惯,时时提醒教育孩子的方法,对束手无策的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培养。定期交流访问,通过家访、电访、书信访问的渠道,通过《给家长一封信》《家校联系本》及时反映学生在校表现或交流教育问题;定期召开家校互动会,对家长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沟通,对教育热点问题进行商量和探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建议,交换意见等。
2.社区联动,社区不同于家庭,社区的环保、消防、交警、公安、科技等部门都有很多可利于学生教育的资源。对此,学校要积极联动他们,调动这些有利资源,让他们为教育学生出谋划策,为学生的成长增添鲜活的时代素材。例如:聘请法官开展法律知识讲座,邀请环保部门专家指导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邀请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协调派出所干警对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治理;邀请交警部门为学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等。联系好社区教育力量,增进社区与学校的互动,形成良性的道德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对德育实效问题研究的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10(2).
[2]杜洁反思制度化学校生活对学校教育的异化[J]中国德育研究2012(5).
[3]蒲蔚芳培智学校有效德育的实践与反思[J]现代特殊教育2016(2).
[4]梁启廉培智生活化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