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2017-11-14蔡泉洲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审题考查题目

蔡泉洲

在数学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好,对于老师的讲解反馈很及时,课后作业也完成得很好,但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这就说明学生的解题能力出了問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为解题打基础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只要把题目的各个条件分析清楚,每个条件的联系和数学关系都能一一列举出来,这道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有些学生做题出错的原因就是读不懂题.连题目都看不懂,怎么往下做题呢?分析条件的过程出了差错,就会导致写数学关系时出现问题,从而导致最后的结果失去正确性.现在的题目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贴近实际.有些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于题目中涉及的生活内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导致读不懂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审题的步骤,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在考试时能读懂题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讲解频繁出现的题目信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提高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如,某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和铁路相连,这家工厂准备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000元的产品运到B地.已知公路运价为1.5元/(t·km),铁路运价为1.2元/(t·km),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路运费97200元,请计算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和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有些学生做错这道题的原因不是因为方程组不好列,而是审错了题.有些学生不明白“销售款”和“原料费”是哪个,在没有审清题的情况下就列出方程组,最后的结果肯定是错的.根据题中的“每吨8000元的产品”,可以看出每吨的销售款为8000元,再根据“每吨1000元的原料”可知,原料费为每吨1000元.分析出这两个因素,再结合方程组的概念,就能解出正确的答案.

二、注重数学思维的引导,增加解题灵活性

学习数学,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题目分析清楚以后,学生就要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解题,而这些经验就来自平时的数学练习.要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解题的切入点变得更加准确,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引导.在讲解数学题目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解题的具体步骤,而要先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一步一步想到解题方法.在讲题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讲题的速度,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失去了让学生思考的过程,也就失去了习题课的作用.

例如,雅安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某单位开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赈灾捐款活动.第一天收到捐款10000元,第三天收到捐款12100元.如果第二天、第三天收到捐款的增长率相同,求捐款增长率.这道题是典型的方程题.看到这种题,首先要选取一个合适的未知数,根据题意,把增长率设为x,然后分析第一天捐款和第二天捐款的关系,并且结合未知数x列出数学方程,再解出正确的答案.根据现实意义,省去不可能的一个解,就能得到最后的答案.这样的讲题方式,能使学生掌握这类题的解题思维.

三、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提高解题效率

审题能力和解题思路是适用于每一个题的解题因素,而知识点则有很强的针对性.解一道数学题时,首先要有很强的审题能力,然后有灵活的解题思路,再根据这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才能解出正确的答案.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注重知识点的考查,以至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漏洞百出.在刚学习新知识时,没有及时进行巩固,等到考试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不足,再回头复习,效果就不明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检查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理论、公式的掌握程度.可以统一考查,也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主要是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让学生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考试时迅速想到要用的知识点,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内容,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指出:同学们,现在每个人拿出一张纸,写一下上节课的知识点.写出“勾股定理”和“勾股逆定理”的详细内容,可以和教材中的内容不同,但是要保证严谨性和正确性.这两个定理是考试时的重点考查内容.采用这种检查的方式,能使学生意识到两个定理的重要性,并且熟练掌握这两个定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总之,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监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题考查题目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关于题目的要求
“三招”学会审题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