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引入桂西北少数民族“蚂拐舞”研究

2017-11-14聂春丽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价值意义高校

【摘 要】本文论述“蚂拐舞”的内涵,分析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引入“蚂拐舞”的价值及意义,提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引入“蚂拐舞”应该注意培养师资队伍、课堂艺术教学与民族运动会、健身操等形式结合,共同服务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展和完善。

【关键词】高校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蚂拐舞内涵 价值意义 引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C-0169-02

“蚂拐舞”是桂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特色舞蹈和文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民族特色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是祖国历史文化的损失,也是一种文化遗憾。本文探索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引入桂西北少数民族“蚂拐舞”,分析“蚂拐舞”的内涵和引入课堂的价值意义,提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引入“蚂拐舞”的举措。

一、“蚂拐舞”的内涵

任何舞蹈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都和当时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有一些舞蹈内容被淡化,但基本的、核心的韵律及动作会有所保留,一直延续下来,其内涵也不会完全丧失,而会源远流长。“蚂拐节”在每年农历春节举行,是壮族一个很盛大的节日活动,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痕迹。“蚂拐舞”是系列舞蹈的总称,是“蚂拐节”中最具特色、最具看点的舞蹈,其在蚂拐节最后一天举行。“蚂拐舞”的基本动作是“两跳一停五点步”,通过已有资料及现场蚂拐舞蹈可知,它是由两个男青年穿女装、戴姑娘的面具进行击鼓表演,击鼓不仅是一种伴奏,也是整个舞蹈的指挥,舞蹈动作讲求对称及对比变化。这个舞蹈核心由戴女性面具、穿女性服装的男青年代表,这说明了当时的女性意识很强,可以看出“蚂拐舞”保留着一些母系社会的痕迹。而至今广西天峨县巴暮村村头的女性娃婆石雕像也说明了“蚂拐舞”中母系氏族社会痕迹。

(二)农耕社会的动物崇拜意识。众所周知,桂西北少数民族先民们往往会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等。在农耕社会,壮族先民将蚂拐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灵,具有神一样的能力,认为蚂拐能够带来丰收、带来雨水。先民们通过祭祀蚂拐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之也就产生了一系列以蚂拐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及动作。蚂拐舞的舞蹈动作多为模拟青蛙和农耕时的劳动生活,舞风古朴,表演生动、趣味性极强。因此,蚂拐舞实际上是产生于祭祀活动,由青蛙动作衍变而来,展示了桂西北少数民族在农耕社会的动物崇拜意识。

(三)桂西北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格。一个民族的民族舞蹈往往与该民族的生活习惯、信仰习俗、民族性格等有很大的联系,“蚂拐舞”也不例外。桂西北少数民族人民热情奔放、勤劳质朴、粗犷豪放,而其特有的舞蹈“蚂拐舞”就以青蛙式的方形结构作为整个舞蹈的造型基础,立式蛙造型是其基本步,运行步伐则以蟹形状和蛙跳状为主,该舞蹈将刚健、粗犷、明快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力度、节奏、风格配合得极其完美,舞蹈格调欢快、活泼、幽默,从舞蹈中就可以看出他们一年四季主要的农事。桂西北少数民族人民勤劳、朴实、憨厚、粗犷和沉稳的民族性格特征正是通过“蚂拐舞”体现出来。

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引入“蚂拐舞”的价值及意义

“蚂拐舞”进校园,不仅能够发挥娱乐、健身、教育的功效,还能促进民俗舞蹈形式的保留与流变,促进桂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创新,推动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推陈出新、日益强大。

(一)寓教于乐与健身多重并进。“体育离开艺术必然会走向苍白和野蛮,而艺术离开体育同样缺少意义的充盈与敞现”,“蚂拐舞”作为一种民族传统舞蹈,其演变发展至今,留下的都是舞蹈的经典核心动作。将“蚂拐舞”引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可以说是将其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蚂拐舞”的引入,一方面使学生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达到了健身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兴趣,吸引了学生的眼光,让学生有十足的热情投入课程中;同时,“蚂拐舞”整套舞蹈动作轻松、愉悦、活泼,可以让学生拥有好心情,养成积极乐观的个性。其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其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中,可使更多的人接触它、了解它,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无意识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二)民俗舞蹈形式的保留与流变。舞蹈作为一种“有形”的群体性文艺形式,群体参与性强,涉及的内容广泛,囊括了少数民族独有和特有的衣、食、住、行。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分类虽然字面差别不大,但实质却相差甚大。以“两跳一停五点步”为基本舞蹈形式的“蚂拐舞”,它是一种有形的文化艺术形式,我们虽然可以通过收集资料将它保留下来,使其获得暂时的相对稳定性,但这种稳定并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当今多重外来文化的冲击,传播主体和生活方式也有所改变,这些都会导致舞蹈发生变化,产生一定的流变,正是这种流变使民族舞蹈不断地创新、流传,再创新、再流传,生生不息,更具生命力。

(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蚂拐舞”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创新与其他文化的互补,我们要善于拯救濒危民间舞蹈艺术,繁荣民间舞蹈,保护艺术精华。“螞拐舞”引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当代教学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蚂拐舞”引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学生学习感受了此舞蹈,在慢慢地学习过程中,舞蹈精髓被掌握,舞蹈文化也就随之被传承、保留下来;同时,在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思想观点不断碰撞,一些新思想、新创意就会出现,这就是一个自然的求变求新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这对“蚂拐舞”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是极其有利的,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创新,最终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

三、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引入“蚂拐舞”的举措endprint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引入蚂拐舞蹈,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活动形式,也符合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结合的教育机制需要,是一项很有必要性的工作。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引入“蚂拐舞”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优秀的师资队伍引导。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引入“蚂拐舞”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民族体育教师可以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一流的教师懂得运用教学技巧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民族体育课程的质量及该课程未来的良好发展。因此,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引入“蚂拐舞”,首要的就是培养一支高质量的、优秀的师资队伍,从教学的传道者方面保证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有序高效开展。

(二)课堂艺术教学与民族文化结合。学习“蚂拐舞”,首要的是了解和掌握“蚂拐舞”的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在体育课学习,也可以在课堂艺术教学中学习。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引入“蚂拐舞”不能忽视当地实情,应该结合当地实践,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理念,开发符合本校实际、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和地方教材。同时,课堂艺术教学与民族文化相辅相成,应将课堂艺术教学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进行教学,让学习主体清楚“蚂拐舞”也是一种艺术,让学生有意识地接触它、了解它、掌握它。例如,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早在2010年就创造性地在体育课程中引入“蚂拐舞”,将课间广播操与“蚂拐舞”融合,开发了独特的“校本操”,并形成了民族体育校际联盟,成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学校”。

(三)民族运动会、健身操的推广引入。新课标下,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重点,应该将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蚂拐舞”的健身及娱乐功能,将“蚂拐舞”引入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广西南宁已有14所学校将蚂拐舞引入体育课程,而广西民族大学与全区各示范学校组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际保护联盟。民族运动会、健身操等形式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热情及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举办民族运动会、以健身操形式将蚂拐舞引入课程,一方面强健了体魄,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热情,可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源远流长的“蚂拐舞”文化;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审美情趣,使学生拥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能力、交际能力,进而形成更加开朗、乐观的个性。

综上所述,“蚂拐舞”具有桂西北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性,蘊含了桂西北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念、民族精神及审美情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蚂拐舞”透露出母系社会的女性意识及农耕社会的动物崇拜意识,也展现了桂西北少数民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将“蚂拐舞”引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要注重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引导学习者,把课堂艺术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以民族运动会、健身操的形式,结合舞蹈规律特点,寓教于乐于健身中,同时也使“蚂拐舞”的舞蹈形式在流变中得以保留,传承历史文化,让其求变求新,在创新中一步步走向繁荣。

【参考文献】

[1]程卫波,于军.体育与艺术的关系演变之管窥—身体社会学视角[J].体育科学,2010(30)

[2]方钰婷.广西壮族濒危民间蚂拐舞的挖掘与传承[C]//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四部分.2012

[3]李伟.广西壮族蚂拐舞的艺术价值及资源开发[J].大众文艺,2013(4)

[4]黄云艳.广西壮族民俗舞蹈文化内涵概述[J].音乐与舞蹈,2013(10)

[5]黄丽英.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路径探讨——以河池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6]覃云.浅谈“蚂拐舞”在体育教学的创编与推广[J].民族传统教育,2012(9)

[7]刘文强.浅谈壮族蚂拐舞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9)

[8]何娟娟,蒋波.壮族蚂拐舞本体特征初探——以舞蹈《山娃仔》为例[J].音乐时空,2015(19)

[9]周家金,朱波涌,孙庆彬.壮族蚂拐舞的体育文化及其社会功能[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1)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桂西北少数民族‘蚂拐舞体育文化的研究”(2015C458)

【作者简介】聂春丽(1985— ),女,广西梧州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与体育教育训练学。

(责编 卢 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意义高校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论习近平党风廉政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浅析苏州园林的造景美学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区域活动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和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