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2017-11-14卢运照韦凤省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检测方法

卢运照 韦凤省

【摘要】 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该病菌可以通过侵犯人体各个器官,不断加重病情。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检测,尽早确诊病情,对患者予以针对性治疗,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但是该病菌的检测难度较大,一直是医学难点。近年来关于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本研究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相关诊断结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做出科学指导,提升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分枝杆菌; 检测方法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3.085 文献标識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3-0163-02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其发病率较高,在各种结合性疾病患者当中有超过3.5%~10.5%的患者发生结核性脑膜炎[1]。该病的诊断准确性低,各种诊断方法对于结核分枝杆菌的诊断灵敏性都不高,且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很多患者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病情发生恶化,发展成为恶性病变,危及到其生命安全。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是该病的主要检测方法[2]。

1 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价值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对人体各项身体功能损害极大的一种疾病类型,该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发病极为隐匿,病程长,由结核分枝杆菌对人体的各个神经器官逐步侵蚀发展[3]。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各不相同,且往往并没有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乏力、食欲下降、精神状况差等[4],这些症状常常被患者忽略,不能成为疾病诊断的有效依据。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测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原菌,最早由德国细菌学家Robert Koch发现,并用实验证明其为结核性疾病的致病菌[5]。通过临床检测,在人体中检测出该种病原菌则可确诊病情,但是该种病菌诊断难度大,漏诊、误诊发生率很高,这直接导致我国结核性脑膜炎的疫情发生严重恶化,每年死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逐渐增多[6]。随着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引起了我国医学界众多学者的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价值,纷纷开始投入到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研究当中[7],以期发现安全有效的检测方法,提升该种疾病的诊出率,减轻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2 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

在以往临床诊断当中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检测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诊断方法;随着诊断方法的增加,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也被应用于临床检测当中,成为结核性脑膜炎最权威的诊断方法[8];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也逐渐应用于临床诊断当中,并发展成为诊断金标准[9]。本研究对各种诊断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2.1 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检测

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可以对判定患者为结核性脑膜炎。此种检测方法最早由埃利希(F.Ehrlich)发明,他在1882年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此种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检测当中,但是诊断准确性并不理想[10]。齐尔(Ziehl)对该种方法进行改进,其中齐尔-尼尔森(Ziehl-Neelsen)染色法和齐尔-加贝特(Ziehl-Gabbet)染色法是最具代表性的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方法,临床当中多采用齐尔-尼尔森染色法对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检测[11]。有研究对此中检验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该种检测方法具有局限性。齐尔-尼尔森染色法要求患者每毫升脑脊液中至少有5000~50 000个结核分枝杆菌[12]。但是大多数患者脑脊液中的结核杆菌数量并不能满足检测要求,因此其检测准确性不能有效保证。Thwaites对其检测方法进行改进,采用腰穿抽取脑脊液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测,检测阳性率大大提升[13]。但是有研究指出该种检测方法一次诊出率水平很低,大多数患者要经过几次检测才能做出准确诊断,而多次腰穿会增加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基于该种诊断方法诊断准确性低、安全性不理想等几方面考虑,很多学者提出对此种诊断方法进行改进,以提升其诊断准确性,降低诊断本身对患者造成的身体损害[14]。

近年来随着医学诊断水平的不断发展,有研究者发现在对患者的脑脊液进行检测前,使用Triton X-100处理液对其进行处理后在进行检测[15],能够有效提升其检测的准确性,我国采用该种检测方法后,结核分枝杆菌检出率达到100%[16]。

2.2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方式是目前检测结核性脑膜炎分支杆菌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曾在临床当中长期应用,诊断价值较好[17]。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主要有液体培养法和固体培养法两种方法。

固体培养法耗时长,培养往往需要3周,培养后需要进行敏感性试验,而试验的时间大约为4周,整个培养过程近两个月[18]。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检验,往往会延误患者的病情诊治时间,最终可能使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间。因此该种方法不便于在临床当中推广运用。

液体培养法,通过在液体中分支杆菌进行培养,分支杆菌的生长速度快,且药敏试验时间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9]。此种方法在临床当中的应用较多。以往临床当中多应用L-J培养方法,现阶段临床当中应用较多的是BACTEC、MGIT960培养系统及MODS技术。

Baveja曾对BACTEC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部分析,研究发现此种培养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明显高于PCR检测和传统的L-J培养方法[20]。

有研究指出MGIT960培养系统是应用价值最高的一种检验系统[21]。有研究曾对MGITTM 960快速培养系统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系统研究,发现MGITTM 960快速培养系统检测阳性率为57.2%,明显高于传统的L-J培养方法[12]。有研究指出MGIT960培养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明显高于其他检测系统[22]。

MODS技术是在液态培养的基础上使用显微镜对药物敏感型进行检测的方法,该种检测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降低报阳时间,一般8~14 d就可以完成检测。

2.3 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

结核分枝杆菌DNA检测是一种新型检测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是对分支杆菌进行DNA检测的主要方法,该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较好,可达到98%[23]。PCR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多重PCR技术、巢式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Xpert MTB/RIF)几种类型。每种检测技术各有其优势,多重PCR技检测成本低,检测效率高,敏感性强;巢式PCR技术在常规PCR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升了循环次數,因此其检测敏感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研究指出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敏感性可达到100%[24]。而且该种方法操作简单,检测步骤少,避免了检测过程中的交叉污染,能够有效避免假阳性率。LAMP技术实现了常温下对分支杆菌进行检测,且检测的经济价值高,反应时间短,其检测效果明显优于多重PCR技术和巢式PCR技术。Xpert MTB/RIF技术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一种检测技术,有研究曾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以180例检测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对比Xpert MTB/RIF、T-SPOT·TB及BACTEC MGIT960检测准确性。研究发现Xpert MTB/RIF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检测方法。虽然该种检测效果得到一致肯定,但是其检测费用较高,因此并不作为临床检测的首要选择[25]。

关于结核性脑膜炎分支杆菌的检测已经成为医学当中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提升分支杆菌的检测准确性能够尽快确定患者的病情,并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尽快展开有效的治疗,从而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可否认,近年来关于结核性脑膜炎分支杆菌的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现阶段诊断准确性仍不理想,有很多患者由于误诊、漏诊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关于结核性脑膜炎分支杆菌的检测准确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相信在未来的研究发展中会有更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法应用于临床当中。

参考文献

[1]文安,张昆南.结核性脑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4,21(2):141-144.

[2]高建超,柳晓金,齐海亮.三种方法检测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5):876-877.

[3]杨璟.检测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分支杆菌早期分泌性抗原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1):84-86.

[4]刘卫国,刘传宝,王永亮.脑脊液单核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性抗原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4):3135-3137

[5]李同心,钟敏,付晓.9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分枝杆菌药敏试验和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4,36(6):487-493.

[6]李锐成,刘昕阳,阎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荟萃,2014,29(1):31-34.

[7]张桂,袁梁,曹晶晶.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与其他三种检测技术临床诊断能力的比较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15,37(12):1211-1216.

[8]何红彦,殷智晔,李敬.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几种病原诊断检测技术的应用[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6,16(3):336-339.

[9]高建超,柳晓金,齐海亮.噬菌体生物扩增法与常规方法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意义对比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2):4112-4113.

[10]葛婷悦,朱立勤,廖莎莎.蒙特卡洛模拟评价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氟喹诺酮类给药方案[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5,40(8):626-629.

[11]陈萍,冯国栋,杨毅宁.IFN-γ ELISPOT效应性T细胞在结核性脑膜炎和肺结核中的临床价值[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24(9):533-536.

[12]王智存,白广红,王新宏.结核性脑膜炎实验室检测新进展的临床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s1):119-121.

[13]粟秀初,赵钢,冯国栋.对当前结核性脑膜炎病因诊断的几点建议[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8):655-657.

[14]张瑞雪,龙铟,冯国栋.XpertMTB/RIF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临床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6):442-447.

[15]郭明日,张丽霞,周洪经.Xpert MTB/RIF、T-SPOT·TB及BACTEC MGIT960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6,56(37):93-95.

[16]王婷,赵雁林,逄宇.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离株表型耐药特点及其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15,37(4):353-359.

[17]赵跃,卜晖,邹月丽.结核性脑膜炎的免疫应答及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3):260-264.

[18]母发光,何海兰,谭泰昌.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J].临床儿科杂志,2015,33(3):242-246.

[19]刁珊珊,杜建红,翟北平.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33):6592-6596.

[20]郭永博.改良抗酸染色在结核性浆膜炎 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应用[J].第四军医大学,2015,44(8):64-66.

[21]胡志亮,陈亚玲,王娟.早期仅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的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一例[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6,9(2):190-192.

[22]易思思,罗如平,孙开胜.几种结核菌感染检测方法在儿童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12):2437-2439.

[23]陈子芳,劳海黎,李秀华.全自动医用 PCR 分析系统在肺外结核诊断及利福平耐药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7):529-533.

[24]牟向欣.TB-DNA、分枝杆菌快速培养和T-SPOT.TB及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5,21(14):46-47.

[25]王敬,周杰.不同抗结核方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比较[J]. 中国基层医药,2016,23(19):2915-2918.

(收稿日期:2017-04-14)

猜你喜欢

检测方法
建筑工程结构检测及加固措施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及措施探讨
饮用水中钼元素测定及钼超标治理方法综述
浅谈坯用干混色料性能对生产应用的影响
食品安全与食品添加剂的关系探究
宫颈内人乳头瘤病毒的研究进展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有关物质对氯苯乙酰胺检测方法的建立
粉状速凝剂氯离子含量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