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路径
2017-11-14王莹
【摘 要】本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生工作思路:更新工作理念,加强主体意识,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转移工作重心,重视学生自主性的训练和养成,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转变工作方式,创设情境,加强“智慧学工”建设;建立协同育人的工作体制,倡导全员参与。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育思想 高职院校 学生工作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C-0097-03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高职学生工作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管理和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撑。面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要求,在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大背景下,伴随着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客观推动和高职教育质量导向的持续深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也需要革新工作理念,迎头赶上,实现转型,优化发展。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困境
招生制度改革以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结构更加复杂,生源有自主单招、中职转段衔接、普通高考等多种形式。生源层次有五年制大专、中职毕业生、本科联合培养、2+1工学结合培养等。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学生的录取批次靠后,其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自我管理能力等问题更为突出,自我发展能力较薄弱,学习动力欠缺,行为习惯散漫。
学生工作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托,据笔者了解,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一)学生工作理念落后,对学生主体性重视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依然是以学校为主导,在运行机制上强调指令、整齐划一,过度强调纪律约束,仅仅强调制度管人,目的在于“管住学生”。而且据笔者了解,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工作相当一部分部分是任务型的,忽视作为主体的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忽视学生的生源结构、知识结構、生活背景、兴趣爱好等个性倾向的差异,容易导致灌输、强迫。
(二)学生工作目标缺错位,对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培养不够
学生工作兼具教育、管理与服务等多重功能,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但不少高职院校的现状是,辅导员、班主任等老师俨然成为学生的“保姆”,事无巨细,均要教师亲力亲为,这就导致学校和老师要以有限的权力承担无限的责任,工作压力大,疲惫不堪,工作却缺乏实效。这也导致某些学生难以形成独立的个性或者个性被逐渐消磨,难以处理自己的基本生活问题,难以进行独立的思考,难以形成较好的适应能力,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渐行渐远。
(三)学生工作认同度低,与教学工作疏离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都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核心使命,目标一致,分工不同,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虽然直接面对学生,但在育人工作上却疏离大于协作。由于目前学生工作专业性化程度不够高、事务性特征又相对凸显,导致专业教师对学生工作的认同感不够,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在目标、理念上存在误解,在信息、资源等方面共享不够,在活动安排、环节设计上也配合不足,存在相互推诿、互相扯皮、不能互相理解的现象。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之后又经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化发展逐渐形成现在的理论,对世界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学习论的视野中,建构主义的核心假设可以表述为:学习是个体在自身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内容体系庞大,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学习观。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而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二是学生观。即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中的,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教育、教学等诸多管理活动的主体,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在学生的共同体中,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三是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角色不是一桶水,也不是自来水,而是一个“支架”,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帮助,学生踏着教师提供的支架,主动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在学生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四是环境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三、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路径
学校的生活、教育、人际经验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适应人类社会的基本能力,学生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才培养的德性养成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如果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而单纯地由管理者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那么,这种服务内容与服务主体意愿的脱离,必然导致服务水平的降低。建构主义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更新工作观念、转移工作重心、转变工作方式、改善工作方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
(一)更新工作理念,加强主体意识,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各项学生工作都要以学生需求为本,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尊重学生最普遍的发展诉求,同时要将教育管理者单向管理改为师生双向互动,将学生视为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参与者,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在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将学生工作场域视为一个“探究的场”,营造宽松融洽的教育环境。endprint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要由关注学生群体向关注学生个体与个性转变,由标准化教育管理向个性化服务转变。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实施分类教育、管理和指导,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心理咨询等个性化服务。学校要事先开展调查研究,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找到各类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选择学生最关心和最需要的主题,让学生主动参与,与学生共同设计出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建立学生有序参与的学校治理的机制,保证各项制度和各项活动“从学生中来”,创造学生校园生活的最佳体验。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要强化学生自主管理,建立朋辈互助机制。由强调纪律的刚性管理向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柔性管理转变,由约束规训向意义引领转变,由问题导向向发展导向转型,由聚焦部分学生和学生的问题转向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朋辈互助模式的“广泛性”“平等性”决定了它在激发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学校应强化协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朋辈互助作用,强化班委、班主任助理、党员等班级先进分子的榜样引领作用,学校要加大对出彩学生的宣传工作,多渠道挖掘、利用身边的优秀学生事迹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案例,并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加以宣传和引导,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自发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二)轉移工作重心,重视学生自主性的训练和养成,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在以应试教育体制和以职业证书为标志的就业机制下,各类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可能都存在“重知识传授、轻独立思考”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应致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发展,关注其学习兴趣和经验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索空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记》有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意味着学生工作应该定位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强化动力思维,向学生“灌注希望”,唤醒学生自身追求卓越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生命能量释放与张扬,重视学生自主性的训练和养成,使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冲突与平衡中,自己去发现并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地发现自我,突破自我。这就要求学校在顶层设计上,明确和细化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使辅导员摆脱“保姆式的、琐碎的事务主义”。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应是定期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真实想法,为学生提供更多满足其学习、情感、生活等需求的指导,主动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与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为一生做准备的适应与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能力,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只有先专业化,然后才能职业化。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出整体规划。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团队化”和“项目化”管理,将辅导员承担各项工作进行精细化,根据每个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分配独立的工作领域和专门的工作事务,组建个人有能力专长、集体有综合优势的工作团队;针对辅导员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和研修活动,如专题讲座、工作沙龙、主题报告、理论研讨、素质拓展,学历提升、访学交流、挂职锻炼等,提升其业务能力,增强其专业性;同时要重视对辅导员进行职业规划,给辅导员提升的空间,让辅导员看到职业前景,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转变工作方式,创设情境,加强“智慧学工”建设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主体所处的环境是他们感知知识、实现同化或者选择顺应的场域,要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也应注重情境和氛围的营造,通过改善学生所处的环境来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首先,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学校灵魂依托的载体,通过潜移默化、感染、暗示、同化等隐性方式,无形却有力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采用显性的和正面的导向和引领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可以营造具有系统整体性和系统生态性的校园文化环境,(下转第114页)(上接第98页)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提供一个“生活即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台、橱窗、展板等宣传形式开展各类政策宣传,多开展励志向上的活动,如资助感恩活动、优秀表彰大会等,开展学生探索自我的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团兴趣爱好类活动等。在学生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受到积极环境的熏陶和渲染,促使个性在积极明朗的文化中得以展延。
其次,加强“智慧学工”建设,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学生工作活起来,推动学生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的增强,从互联网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突破校园的物理局限,充分发挥易班、微博、微信、学生班群号等新媒体的作用,一方面加大对学生工作信息化的大力推进,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宣传积极向上的文化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育人空间全境化。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自媒体,学会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自觉抵制虚假信息。
(四)建立协同育人的工作体制,倡导全员参与
内涵式发展主张挖掘现有资源的内在潜力,高职院校目前正处在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坚持系统育人的思想,牢固树立以共治融合为原则的协同育人观。
学校层面要高度重视学生工作,认识到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科学评估学生工作对人才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提升学生工作的整体地位,提升各部门对学生工作的认同度,建立全员育人的有效机制,盘活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贯彻专业课老师担任班主任制度,从而实现通力合作,通力合理,协同育人,全员育人。
【参考文献】
[1]董方侠,于晓卉.高校学生工作:辨、困与行[J].大学教育科学,2017(4)
[2]吴铭.质量导向的高校学生工作转型[J].思想理论教育,2017(3)
[3]龚燕,等.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6)
[4]王莹.“治未病”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7(23)
[5]黄延峰.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3)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172101);2016年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课题(20161C100)
【作者简介】王 莹(1981— ),男,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