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索

2017-11-14黄泽楷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阐述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坚持全程育人,把“工匠精神”贯穿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坚持全方位育人,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文化育人,把“工匠精神”嵌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C-0034-02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国家层面被首次提及,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无疑,工匠精神是一种以追求产品质量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职业化人才的“摇篮”,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责任使然、发展所求,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关乎民族复兴和国家兴盛。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当谋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把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涵养大学生生产专业上的技能、技艺、技术以及对职业追求上的专注、忠诚、精益求精的精神,进而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国重器”“大国工匠”,深度诠释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新使命。

一、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探寻

(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价值旨归。高校思政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主渠道、主阵地。“立德树人”分为“立德”和“树人”两个方面,前者在于培育崇高的思想品德,后者在于培養高素质的人才。“工匠精神”包括培育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坚定的进取心、坚韧的意志力和不竭的追求力。可见,“工匠精神”与“立德树人”在价值旨归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都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育和养成,都致力于通过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技能、技艺的传授与道德的涵养。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它是人类自我发展的根本途径。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倡导大学生在劳动中、在专业发展中、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身心、提升技能、丰富人生,彰显个体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真正实现道德成人、专业成长的发展目标。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价值诉求。“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匠精神”的价值探照下,我国先人有着诸多了不起的发明,《周礼·考工记》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正是“圣人”(工匠)的诸多发明,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壮大厚实了根基。今天,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这是对传统“能工巧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必然迸发出难以言喻的中国力量。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肩负起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重任,发挥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积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赋予大学生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让大学生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真正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公约数”,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其目标在于实现知行合一,要求个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来看,“敬业”是核心内容,无疑,“敬业”要求个体必须不懈奋斗、积极进取、肯干实干,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指向。事实上,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精神世界存在的问题,摒弃“不劳而获”的错误思维,坚持“多劳多得”的价值理念;就是在肯定劳动者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树立爱业、乐业、善业、精业的职业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体价值准则的内涵是高度契合的。

二、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全程育人,把“工匠精神”贯穿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工匠精神”是个体践履社会责任和专注职业精神的完美诠释,是对个体角色的“极致追求”和理性定位。当下,无论从专业发展视角抑或从个人道德养成视角来看,大学生都必须具备“工匠精神”,这是高校“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对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发挥其历练人、涵养人、提高人的价值功能,把“工匠精神”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来。要积极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从历史的维度、现实的角度和未来的向度,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想听爱听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使其不仅具备“技术理性”,还懂得“价值理性”,自觉形成专注、精业、创新、敬业的职业价值观。要积极开展各种“工匠精神”的实践活动,把大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教育相嵌合,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大学生到企业中去体验“工匠精神”,从而促进对工匠精神的行为、情感和价值认同,进而自觉主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二)坚持全方位育人,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一方面通过专业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国家建设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思政教育,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心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对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方面育人的理念,注重大学生的应用能力培育,积极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完成高校的根本任务。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主、全面发展的原则,用“工匠精神”涵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引导大学生追求“道技合一”。二是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要注重建构协同式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展开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深化专业建设,打造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人才培养合力,确保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跃升”。endprint

(三)坚持文化育人,把“工匠精神”嵌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精神,要求把事情做到卓越、做到完美、做到极致,这是对于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深度体现。对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必须做好把“工匠精神”嵌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完美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获得人格的成长、精神的升华。一是要强化“工匠精神”的宣传,积极开展师生交流、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追求卓越。二是开展评优争先活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工匠精神”的典型示范活动,让大学生明确“工匠精神”对于个体的职业发展、人格魅力养成的重要意涵。三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每一位身处高校的“大师”都是人文精神和学术精神的代表,发挥这些“大师”的人格力量,将会引发强烈的“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正能量。

三、结语

总之,“工匠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民族偉大复兴的价值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政教育发挥其“生命线”的效能,必须把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贯穿其中,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注重人才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崇尚“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确保高校思政教育真正服务于大学生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弘扬工匠精神 勇攀质量高峰[EB/OL].(2016-03- 29)[2016-06-20].http://news.youth.cn/gn/201603/t20160329_7794887.htm

[2]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

[3]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4]王蓉霞.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

[5]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作者简介】黄泽楷(1982— ),男,桂林理工大学经管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责编 苏 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