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意识观照下的阅读活动设计策略
2017-11-14凌虹
凌虹
【摘 要】阅读活动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阅读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初始阅读,明确学习起点;层级阅读,突破学习难点;群组阅读,延伸学习终点。只有准确把握学情,关注学习差异,提升指向能力,师生才能共同设计、实施适切的有效的阅读活动。
【关键词】生本 观照 阅读 阅读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教学范畴内的阅读活动应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如阅读一篇课文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如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延伸阅读,等等。笔者以《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为例,简述基于学生视角的阅读活动设计与思考。
一、初始阅读,明确学习起点
《草船借箭》学什么?从教材编排系统及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整体观之,这一课与学生进一步学习阅读名著、学习阅读小说、学习阅读整本书相关联。课前,学生主要围绕三个话题进行初始阅读。部分回答记录如下。
1. 学习课文《草船借箭》之前,你是否已经了解这个故事?是从什么途径获知的?
生:这个故事出自于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中人物众多,形象丰富,其中被人们称为“奸雄”的是曹操,“智者”的化身是诸葛亮,体现忠、义、勇的是关羽。曹操生性多疑,诸葛亮神机妙算,而周瑜则被人们说成是小鸡肚肠的人。
生:这个故事我最先是在《赤壁》这部电影中了解到的。电影中的诸葛亮通过对天气的观察,算准了何时会起雾,找到了最佳时机。后来,我又在书上具体了解了这个故事,还读了原著《三国演义》,它虽然是用文言文写的,但很精彩。
2. 浏览课文后,请简要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主要讲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有一次,他们要与曹操水战,周瑜趁机要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于是,诸葛亮借用了二十只船,每只船上配三十名士兵,还在船两边放上草把子,接着向曹军水寨出发。曹操以为是敌兵,于是下令放箭,箭都扎在了草把子上。就这样,他借到了箭,令周瑜赞叹不已。
3. 学习这篇课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有无疑惑、困难之处?
生:我的疑问是课题为《草船借箭》,为什么课文却将借箭的过程简写?大段的人物对话中,对周瑜与诸葛亮的心理活动可以进行猜测,但觉得比较困难。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曹操误以为敌兵来袭,吩咐弓弩手朝江中射箭这一段故事;不明白的是“都督”在当时到底是什么职位。“军令状”是什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这么高兴?
生:我不明白“军令状、水寨、都督、丞相”的意思。
小结学生疑问:
疑问1.为什么诸葛亮能算出去曹军水寨取箭时会有大雾?
疑问2.为什么曹操在大雾时不出兵攻击,只是下令让士兵放箭?
疑问3.为什么诸葛亮问鲁肃借船、借士兵不想让周瑜知道?
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于此文的阅读并非零起点:其一,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阅读渠道,如小说、影视作品、曲艺表演、动漫故事等,对故事内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知。他们能较完整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文中出现的人物,如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等,也稍有了解。其二,学生对文中人物对话以及对话背后的内容颇感兴趣,如诸葛亮为何不愿让周瑜知道自己的安排。读人物对话时,可以揣度周瑜与诸葛亮的心理活动,但就如何读懂人物对话、体会言外之意,学生还存在着阅读困难。这些学习的兴趣点和疑难点,一方面反映了相对于情节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原著而言,由原著改编而成的课文有其局限性,学生对事件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不甚明了,造成了阅读理解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学生对阅读原著的兴趣。
《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要求。只要把握了学情,初步建立由学习起点到学习终点的学习路径,我们就能带领学生走向课堂预设。而学生对本文的学习需求主要表现为:
从“语言”层面来说,本文通俗易懂,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原文的古白话文,学生阅读不会产生障碍。通过学情分析,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会感到陌生的用语主要是以下两类名词:一类是关于古代职务的,如“都督”“丞相”等,另一类是与造箭、借箭有关的,如“翎毛”“胶漆”“青布幔子”“草把子”等。这些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学生可以借助查阅工具书、网络查询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除以上两类名词外,学生对“军令状”一词也感到陌生,这一名词意思不难懂,但其背后隐含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需要通过品读这一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来进行理解。
从“表达”层面来说,小说《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善于将人物置于现实斗争的矛盾之中,通过言行及环境描写来表现其思想性格。通過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发展,这正是《草船借箭》一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色。如第二自然段中,对周瑜和诸葛亮说话时的神情、心理活动不着一字,但周瑜借立军令状步步紧逼、诸葛亮巧迎合顺水推舟等内心活动,都通过两人的精彩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学情分析也显示,这一处对话描写也正是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点和疑难点。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对落实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指导学生提高阅读欣赏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从“情感”层面来说,阅读《草船借箭》,为名著阅读、小说阅读、整本书阅读打开了一道门,由此学生可能会进入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这不仅仅是指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亲近原著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找寻到阅读的方法,享受阅读。从学情来看,《草船借箭》初始阅读呈现出自由阅读、亲子阅读、媒介阅读等多种形态,而语文课堂教学场景中的阅读形态必定不同于这些。阅读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初始阅读存在的问题中梳理出指导方法以及提升能力的具体策略与方式。endprint
由此,从学生角度出发,基本明确了学习内容:聚焦人物语言,通过对周瑜与诸葛亮商议军事、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等内容的重点研读,初步学习阅读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方法;采用组合、对比、联系等方法亲近、阅读原著,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以上学习内容的确定正是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对《草船借箭》的学习价值进行整合,并结合《课程标准》学段要求、教材编辑意图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形成的。
二、层级阅读,突破学习难点
如何学习《草船借箭》?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是课程改革最为核心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草船借箭》的学习过程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关注人物联系,把握故事情节;第二板块聚焦人物语言,倾听人物对话;第三板块整体认知人物,走向原著阅读。学习过程的设计从整体着眼,关注人物,再走向原著整体,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
其中第二板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如何突破?基于学情,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设计学习层级。
1.紧扣“商议”一词,默读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想想每一次对话的意思,提炼成词语(或短语)标注在句子旁,与大家交流分享。
2.品读周瑜的语言,引领学生从孤立地读每一句话到联系人物前后的语言整体来读,并进行交流分享;运用习得的方法,品读诸葛亮的语言。
3.小组合作学习:紧扣“商议”一词,整体品读周瑜与诸葛亮、鲁肃与周瑜、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借助相关的学习资料,体会人物形象,交流阅读习得。
4.学习将人物语言内化为人物的心理活动,完成课堂练笔,深化阅读理解。
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由把握课文的字面信息开始,经历了提炼、推论、连贯、比照、评价、质疑等一系列阅读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伴随自我阅读理解、学伴交流分享、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领提升等同时进行,真实地展开“学”的过程。以下是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生交流分享的片段。
生:我们小组选择了读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刚才我们分别读周瑜、诸葛亮的语言,发现只读一个人前后的语言还是有点不够。现在一起来读两位人物的语言,发现这真的不是一次简单的“商议”,很明显,周瑜借商量军事已起了杀心,而诸葛亮也已知道周瑜起了杀心。这可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两人之间进行的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师:这一组同学抓住对“商议”一词前后不同的理解,对这一处情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感受。看来阅读对话,彼此、前后的联系很重要。还有哪一组也选择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妨来补充一下。
生:我们组在读这两位人物对话时,重点讨论的是诸葛亮说的这一句:“只要三天。”我们都觉得作者这一句话写得实在是绝了!诸葛亮明知周瑜不安好心,想要请君入瓮,不但不退却,反而提出缩短造箭的时间,好比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读过《三国演义》,知道诸葛亮这样做是从抗击曹军的大局出发,所以我们小组的四位同学都特别佩服诸葛亮的大智慧与大谋略。
生:我们也来补充一下。刚才我们小组读了学习资料里提供的周瑜说的最后一句的原文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用计除掉蔡瑁、张允二人之后与鲁肃的一组人物对话。我们了解到在“草船借箭”之前,周瑜这个人物早已被“忌妒之心”折磨得失去理性,早已想杀了诸葛亮;再联系原文中对周瑜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大喜”“唤”“置酒相待”“曰”这些关键字词让我们读懂这大喜过望背后包裹着冷冷的杀意。哦,还有,我们小组都觉得资料里的这一句原文要比课文中的那句话生动形象得多,我们准备去图书馆借原著来读。
(课文: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原文: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
师:感谢这两组同学的精彩分享!精彩从何而来?我们在阅读中学习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关键词句来进一步体会,我们学习将课文与相关的背景资料、拓展资料联系着读、对比着读。这样就读出了我们丰富而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如此,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了。学生借助课文与学习资料,饶有兴致地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这样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不断与文本、与学伴进行对话,习得阅读方法,享受阅读与思考的乐趣,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因此,层级阅读的设计与实施应基于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建立学习路径,为学生学习提供可学可练、可迁移运用、可总结提升的具体步骤及方法。这样的阅读活动体现了学习的本质。
学习是真实的。阅读活动应关注真实的阅读场景,正视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真实的学习困难,并由此搭建学习支架,引领学生展开学习过程。
学习是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实施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学习方案等,凸显“选择”,实现“选择”。
学习应实现思维增量。阅读活动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领学生对课文及学习资料的相关信息进行提炼、推论、比照、评价、质疑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评价性思维。
三、群组阅读,延伸学习终点
从《草船借箭》一课的学习出发,学生的阅读还能进入更大的空间吗?
在学生阅读遇到障碍之时,可适时引入相关学习资料来化解困难。例如在学习品读人物对话时,学情分析显示,学生对人物对话的背景、环境不甚明了,造成阅读理解上的困难。此时,在学习资料里引入小说《三国演义》的时代背景,引入“草船借箭”故事发生之前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用计除掉蔡瑁、张允二人之后与鲁肃的一组人物对话(图1)等内容,供学生选择取用,为其搭建起阅读理解的学习支架。
在学生兴趣得以激发之时,可适度引入相关文本构建阅读群组,丰富学习内涵。亲近、阅读原著,提高阅读欣赏能力也是本课学习的一項重要任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提供学习策略。
其一,组建文本阅读群组,开展主题阅读。纵观教材系统,课文《草船借箭》仅作为学习的一个例子,阅读不应囿于此。例如以课文主要人物诸葛亮、周瑜为线索来组建阅读群组,可以将选学课文《孔明智退司马懿》、拓展文本《群英会蒋干中计》《赤壁之战》等组合起来。这样,学生从改编文阅读走向古白话文阅读,从单一性阅读延伸至整部小说的关联性阅读。
其二,联系小说章回目录,引向原著阅读。学生可以联系阅读文本,如《草船借箭》《群英会蒋干中计》《赤壁之战》,在原著目录部分(图2)找到相应的章回;也可以联系章回目录,说一说已经熟悉的部分故事情节。
通过组合、对比、联系等方式,学生的阅读经历“课文阅读—主题阅读—原著阅读”的过程。在导引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真实地展现了,学生也由此进入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综上所述,设计阅读活动时,教师应具有充分的生本意识。要把握学情,关注差异,了解学生的起点和发展需求,思考、设计、实施生本意识观照下的阅读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探索。如此,通过阅读活动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