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患者手腕带佩戴的影响

2017-11-14钟水英朱秀清郭琳琳陈丽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8期
关键词:腕带身份依从性

钟水英 林 温 朱秀清 郭琳琳 陈丽霞 赵 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护理干预对患者手腕带佩戴的影响

钟水英 林 温 朱秀清 郭琳琳 陈丽霞 赵 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患者佩戴手腕带的依从性及规范性的作用。方法研究者本人,责任护士5名,护士长组成干预小组。自制调查记录表,从2013年6月10日开始每隔14 d进行一次患者手腕带佩戴的情况调查,对佩戴依从性差及不规范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在措施实施30 d后再次进行患者佩戴手腕带的调查。干预前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干预效果。结果通过加强宣教规范、佩戴腕带的流程、规范护士核对流程、加强患者手腕带的监管等干预措施后,患者佩戴手腕带的依从性,规范性大大提高。干预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佩戴手腕带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佩戴手腕带的依从性及规范性。

护理干预;手腕带;依从性;规范性

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识别患者,杜绝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错误事件的发生,保障每一例患者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身份方法。在这种形势下,手腕带识别制度应运而生[1]。手腕带是指佩戴在患者手腕上,标有身份识别信息的条形码。医护人员运用手腕带识别患者身份,较传统的方法更方便简单,降低了医疗差错的发生。自2010年始,我院在全院实施手腕带佩带核对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患者的佩带依从性不高,没有规范佩戴,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为加强对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正确无误,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6~9月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患者。纳入标准:入院>3 d,神志清楚,有独立思考能力。排除标准:昏迷或其他沟通障碍者。凡新入院患者,电脑系统生成特制的识别条形码,内容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由责任护士打印条形码制作成手腕带,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佩戴于患者的左腕部,松紧度以容纳一个手指为宜,防止脱落或影响血液循环。并注意避开伤口、皮疹等部位。

1.2 方法:笔者和5名责任护士组成调查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进行培训考核。自制调查记录表,从2013年6月10开始每隔14 d进行一次患者腕带佩戴的情况调查,观察并记录每次手腕带不规范及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措施实施30 d后再次进行患者佩戴腕带的规范性调查。问卷由小组成员根据患者的反馈设计,内容包括患者对腕带佩戴的意愿及佩戴依从性差的原因, 佩戴不规范的表现。填写前调查员向被调查者介绍调查表的内容和本次调查的目的及填写方法。由患者独立填写,对文盲者采用调查者口述问题,得其回答后填写的方式

1.2.1 干预方法:①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JACHO(美国评鉴机构委员会)提出的患者安全目标及我院制定的《护理管理实践指南》等制度,增强医疗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将手腕带核对制度深入人心,使其认识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性。②加强宣教。用宽透明胶带贴在手腕带上,防止手腕带破损及字迹模糊。制作手腕带佩戴温馨提示牌:“为了正确识别您的身份,请务必佩戴好手腕带!谢谢您的合作!”,将其放置于护理站、走廊、及各病房门口等醒目位置,随时提醒患者。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手腕带使用的重要性,手腕带为一次性的,不可摘掉,材质良好,一般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材质具有防水性,沐浴洗脸不会损坏,外出时可佩戴手表或运动护腕保护。③健全与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将手腕带查对纳入患者身份识别的常规工作。即查对患者身份时除了传统的询问患者全命名,得到具体回应外,还必须查对手腕带上的身份识别条形码;确认患者身份“你叫××,对吗?”。通过这些让患者感受到手腕带对保证医疗安全的作用及其意义,从而转变佩戴手腕带的态度。通过这些向患者传递一个信息,手腕带对保证医疗安全很重要,让患者感受到其作用及其意义,从而提高佩戴的依从性。规范护士的核对流程,每天晨护、查房、发药、治疗的时候检查患者的手腕带,责任护士落实到位。对于丢失的及时补充。转科、转院、手术、迁床,责任护士及时更改,认真核;医嘱护士在做转科、转院、迁床时督促责任护士更改。④加强对患者手腕带佩戴的监管。科室从管理及制度进行完善,制定护士手腕带佩戴的标准化流程。接收新患者时,责任护士健康教育要到位,给予准确舒适佩戴手腕带。各项操作前认真核对,增强患者佩戴的安全意识,提高依从性。护士长不定时抽查,每周三全面检查,责任护士每日检查分管的患者的手腕带。对佩戴不规范者,检查人员或发现者立即对当班护士提出批评,并在“手腕带检查登记本”中记录,再次出现时,进行适当的经济处罚,并在科务会上曝光。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拆除手腕带并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意见,及时改进,确保手腕带佩戴的良性运转。

1.2.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干预前后,记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2 结 果

2.1 干预前患者对手腕带佩带的意愿及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259例患者中愿意佩戴74例(28.6%),勉强愿意佩戴147例(56.6%),不愿意佩戴36例(13.9%),强烈排斥2例(0.77%)。不愿意佩带的原因见表1。患者佩带手腕带不规范的表现,患者不重视私自摘除10例,腕带破损信息字迹模糊5例,丢失未及时补上3例,专科、转院、迁床未及时更改3例。

2.2 经护理干预后,279例患者中276例(98.9%)表示愿意配合佩带手腕带且佩带规范,有3例不规范,其中2例私自摘除,1例破损,无1例身份识别错误。应用护理干预手腕带佩戴规范性前后,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患者手腕带佩戴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n=259)

表2 护理干预前后手腕带不规范率比较

3 讨 论

3.1 患者对手腕带佩带的意愿28.6%患者认识到手腕带佩带对医疗安全的意义,愿意配合佩戴,各项操作前积极配合核对遇手腕带丢失或破损主动报告更换;56.6%的患者认为手腕带可有可无,在医护人员解释及劝说下,同意佩带,但这部分人依从性较差,经常会将手腕带扯下,但不拒绝重新佩带;13.9%的患者在健康宣教下勉强佩带,但依从性极差,很快就将手腕带扯下丢弃,且拒绝重新佩带;2例患者极其排斥,依从性最差,无论医护人员怎样解释都不愿意佩带[2-3]。

3.2 手腕带佩戴执行力低的主要原因有[4]:①医护人员健康教育不到位,没有很好地落实腕带查对制度。患者住院期间没有告知佩带手腕带的作用及意义,只是告诉“你得戴上手腕带”;传统的“三查七对”的观点深入人心,双重身份识别制度未被很好执行,医护人员要求患者佩带,却未认真执行核对,对丢失及破损没有及时更换,这很大程度影响了依从性。②患者思想上认识不足,抵触患者角色,认为佩带不舒适、不方便。手腕带特殊的一次性设置,让患者在洗澡及外出时不能取下感到懊恼;个别患者出现佩带后过敏。这类患者不拒绝佩带手腕带,但如若舒适性改进会更乐意佩带。

3.3 护理干预的作用:通过加强宣教、规范佩戴手腕带的流程、规范核对流程、加强患者手腕带的监管等措施后,患者佩戴手腕带的依从性及规范性大大提高[5]。只有医患双方自身认识提高,对手腕带持认同态度,才能彻底消除不规范佩戴。手腕带的使用对于术后麻醉未清醒、昏迷、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身份识别尤为重要。它为患者外出检查、会诊提供了简单准确的身份辨别方法。如果发生患者走错病房、在医院迷路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手腕带的标识条形码及时与其所在病区取得联系,保障患者的安全。如患者在外突发病情变化需要抢救时,所提供的信息,给患者取得宝贵的抢救时间。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网络的发展,手腕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 李作君,迟凤玉,李焱,等.患者手腕标识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8,8(5):57-58.

[2] 耿荣萍,卢彩霞.手腕标识带在特殊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4):80.

[3] 戴艳萍.患者标识腕带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62-63.

[4] 江敏. 病人标识腕带的应用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4):289-290.

[5] 王春秀.执行患者安全目标,落实患者健康教育[J].护理学杂志,2010,25(7):15-16.

R472

B

1671-8194(2017)28-0241-02

猜你喜欢

腕带身份依从性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肝移植患儿腕带佩戴缺陷率中的应用分析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Misfit×Swarovski
Misfit EKOCUCLE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