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谪居黔戎时期对杜甫的文学接受

2017-11-14赵德坤

中国韵文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雅杜诗黄庭坚

赵德坤

(宜宾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7)

黄庭坚谪居黔戎时期对杜甫的文学接受

赵德坤

(宜宾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7)

黄庭坚对杜甫的文学接受,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两个层面展开。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被贬之前,主要从诗歌写作实践中,对杜甫的词法、句法、律法和意法心摹手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点铁成金”的观点;谪居黔戎时期,虽然也有创作方面的继续,但更为重要的是从文学理论维度,对杜甫的诗歌艺术予以审视,并进而认识到人生境遇的跌宕与苦难对其审美境界的淬炼和升华。这种从诗法向诗意的纵深性拓展,影响着江西诗派的发展方向,也为南宋初期江西后劲诗风转向埋下了伏笔,从而使江西诗艺探索终于从故纸堆的羊肠小道,迈入现实世界的康庄之衢。

黄庭坚;谪居黔戎;杜甫;文学接受

对杜甫的文学接受,成为北宋中期以后文坛的重要内容。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王安石诸大家,对杜甫诗歌精湛的艺术和深厚的情怀,表达出一致的赞赏和敬意。而黄庭坚对于杜甫的文学接受,无疑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四十九云:“近世学诗者,率宗江西,然殊不知江西本亦学少陵者也。故陈无己曰:‘豫章之学博矣,而得法于少陵,故其诗近之。’今少陵之诗,后生少年不复过目,抑亦失江西之意乎?江西平日语学者为诗旨趣,亦独宗少陵一人而已。”可见,杜甫对黄庭坚的影响,当时学者已经做出了明确的结论。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一云:“山谷法老杜,后山弃其旧而学焉,遂名黄陈,号‘江西派’,非自为一家也,老杜实初祖也。”同书卷十六云:“余平生持所见,以老杜为祖,老杜同时诸人,皆可伯仲。宋以后,山谷一也,后山二也,简斋为三,吕居仁为四,曾茶山为五。其它与茶山伯仲亦有之,此诗之正派也。余皆傍支别流,得斯文之一体者也。”在黄庭坚的引领和倡导之下,以杜甫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典范,形成了宋代最具影响力的江西诗派。黄庭坚对杜甫的仰慕和学习,既有时代文学背景,又有家庭环境之因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八云:“唐人不学杜诗,惟唐彦谦与今黄庶、谢景初学之。鲁直,黄之子,谢之婿,其与二父,犹子美之于审言也。”从黄庭坚一生的诗歌实践来看,对杜甫的文学接受,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两个层面展开。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被贬之前,主要从诗歌写作实践中,对杜甫的字法、句法、律法和意法心摹手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点铁成金”的观点;谪居黔戎时期,虽然也有创作方面的继续,但更为重要的是从文学理论维度,对杜甫的诗歌艺术予以审视,并进而认识到人生境遇的跌宕与苦难对其审美境界的淬炼和升华。这种从诗法向诗意的纵深性拓展,影响着江西诗派的发展方向,也为南宋初期江西后劲诗风转向埋下了伏笔,从而使江西诗艺探索终于从故纸堆的羊肠小道,迈入现实世界的康庄之衢。本文即循此路径,对黄庭坚谪居西南前后对杜甫的文学接受,予以探讨。

一 谪居黔戎以前对杜甫的文学接受

从诗作来看,黄庭坚很早就有意识地学习杜甫,并将其诗句化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如在嘉祐六年(1061),当时才十七岁的诗人,在《清江引》一诗中云:“江鸥摇荡荻花秋,八十渔翁百不忧。清晓采莲来荡桨,夕阳收网更横舟。群儿学渔亦不恶,老妻白头从此乐。全家醉着蓬底眠,舟在寒沙夜潮落。”一首七律,就用了五次典故,其中三次是化用杜诗。第一句,从杜甫诗句“摇荡菊花期”化来,第二句从杜诗“吾知徐公百不忧”化来,第三句则从杜诗“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中获得启发。年轻的诗人,语句虽然尚显稚嫩,但已然可见其明确的作诗门径,那就是向古人学习。杜甫更是其主要效法的对象。笔者根据宋代注者任渊、史容、史季温的注释,对黄庭坚被贬之前的所有作品予以统计,发现他以多种方式化用杜诗,至少多达245次。他对这种作诗方法如此专注,是基于其对诗歌艺术创新的思考和探索,他说:“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他在元祐七年至九年丁内艰时期,所写的《答洪驹父书》三首之三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综合上面两条文献,可知黄庭坚的基本诗歌理论:由于大千世界光怪陆离,气象纷繁,诗歌要表达的内容极其丰富复杂,而作者的写作才能却不能满足尽情写意之需要,这种窘迫情状,即便是大家也难避免。因此要写出好作品,只有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态度,从古人作品中获得灵感与启发。具体做法就是取“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此即“以故为新”之法。钱锺书对之发表评论说:“在他的许多关于诗文的议论里,这一段话最起影响,最足以解释他自己的风格。也算得上江西诗派的纲领。”对于“点铁成金”,其内涵,我觉得宋代张表臣引用陈师道的话,解释得比较准确:“陈无己先生语曰:‘余今人爱杜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象之,非善学者;学者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学者体其格,高其意,炼其字,则自然有合矣,何必规规然仿象之乎?”

在左迁西南之前,黄庭坚对杜甫的文学接受,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实践方面,具体说来,是从词法、句法、律法和意法几个方面,细心体会杜诗的妙处所在,并通过引用点化杜诗,试图达到创新的目的。这一切努力,基本集中于诗歌技法层面的训练。

首先是对杜诗中词语的直接引用。这个方面在黄庭坚的创作实践中,可谓俯拾即是,信手拈来,所占比重也最大。现举数例予以说明:

1.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流民叹》,《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66页。杜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2.安得雍容一樽酒,女郎台下水如天。(《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其一,同上,第785页。杜诗: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3.愁思令人瘦,举目道路远。(《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同上,第797页。杜诗:远游令人瘦。)

4.范公种竹水边亭,漂泊来游一客星。(《百花洲杂题》,同上,第841页。杜诗:西汉亲王子,成都老客星。)

5.燕无居舍经始忙,蝶为风光勾引破。(《演雅》,同上,第65页。杜诗:传语风光共流转。)

6.有弟有弟力持家,妇能养姑供珍鲑。(《送王郎》,同上,第78页。杜诗:有弟有弟在远方。)

7.右丞似是李元礼,好事风流有泾渭。(《谢送碾壑源拣牙》,同上,第97页。杜诗:偶坐似是商山翁。)

8.林间乃见石空洞,猛兽赑屃据上头。(《次韵李之纯少监惠砚》,同上,第109页。杜诗:东山气蒙鸿,宫殿据上头。)

9.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麟地上行。(《送范德孺知庆州》,同上,第112页。杜诗:肯使骐麟地上行。)

10.庆州名父子,忠勇横八区。(《和邢敦夫秋怀十首》其六,同上,第167页。杜诗:直气横乾坤。)

11.落笔尘沙百马奔,剧谈风霆九河翻。(《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同上,第175页。杜诗:观我落笔中书堂。)

12.诸人方嗤点,渠非晁张双。(《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同上,第192页。杜诗:今人嗤点流传赋。)

13.珍重多情惟石友,琢磨佳句问潜郎。(《次韵奉酬刘景文河上见寄》,同上,第227页。杜诗:领客珍重意。)

14.电行山立气深稳,可耐珠鞯白玉羁。(《次韵子瞻和子由观韩干马因论伯时画天马》,同上,第255页。杜诗:顾视清高气深稳。)

上引诸例,是从黄庭坚大量同类引用杜诗案例中遴选出来,具有代表性。从中基本可以窥见,黄庭坚对杜诗的语言学习的具体情形。首先,他将杜诗中的一些语汇取来,安放到自己的诗作语境中,显得既妥帖,又有出处。其次,对于杜诗语词的截取,具有多样性特点。有短语,如例1、2、3、8、14,包括动宾式、偏正式、陈述式等;有多种词性的语汇,包括名词,如例4、5,动词,如例7、10、11、12、13,数量词,如例2、4。另外,还有迭词,如例6。从黄庭坚的作品,我们看到这一层面的学杜实践中,其最多的用例是名词。笔者认为对前人作品中名词性语汇的引用,很难产生艺术创新的增长点。恐怕这也是后人对黄庭坚“以故为新”之法予以批评和质疑的原因所在。

其次是黄庭坚对杜诗句法的学习与熔炼。如果说,前面所论算得上黄庭坚对杜甫文学接受最直接也最浅表的一层,因此创新性很有局限,那么,对杜甫诗句的深入把玩和重新熔铸,才真正体现其所谓取“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的创作思想,反映了黄庭坚诗论积极因素及其卓有成效的实践。兹举数例予以探讨:

1.晁子胸中开典礼,平生自期莘与渭。(《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为戏》,同上,第99页。杜诗:自比稷与契。)

2.少监岩壑姿,宿昔廊庙具。(《和答外舅孙莘老》,同上,100页。杜诗:当今廊庙具,创厦岂云缺。)

3.烧灯留夜语,鸿雁看对影。(《次韵子由绩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国》,同上,第106页。杜诗:鸿雁影来连峡内。)

4.相思北风恶,归雁落斜行。(《奉答谢公定与荣子邕论狄元规孙少述诗长韵》,同上,第178页。杜诗:落雁浮寒水。)

5.鼓缶多秦声,琵琶作胡语。(《次以道韵寄范子夷子黙》,同上,第242页。杜诗:千岁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6.耆年秉国论,泾渭极分流。(《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同上,第213页。杜诗:浊泾清渭何当分。)

7.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咏雪奉呈广平公》,同上,第215页。杜诗:急雪舞回风。)

8.鸡栖牛羊下,各自有室处。(《次韵时进叔二十六韵》,同上,第773页。杜诗:牛羊下来久,各自闭柴门。)

上引诸例,基本可以代表黄庭坚在句法方面对杜诗的借鉴吸收和熔炼。大致有这样几种形态:一是句式与杜诗相同,只是或多或少地更改其中的词语,如例1、2、8;二是窥入杜诗句意,受其启发,组织新的诗句,如例3、4、7;三是直接截取杜诗原句中的一部分,作为新的诗句,如例5;四是与杜诗诗意相对,构成新的句子,如例6。

再次,黄庭坚学习杜诗,不仅模仿其语言形式,而且更具价值的当为受杜诗的启示,开创新的意义空间。无论是炼字还是锻句,其所追求的目标,都在于意义的表达。黄庭坚在这个方面,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兹举数例如下:

1.归雁南飞尽,无因寄此情。(《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五首》其二,同上,第80页。杜诗: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

2.试寻北产汗血驹,莫杀南飞寄书雁。(《送刘季展从军雁门二首》其一,同上,第84页。杜诗:汝休枉杀南飞鸿。)

3.读书用意苦,呕血惊乃翁。(《和邢敦夫秋怀十首》其十,同上,第170页。杜诗:更觉阴何苦用心。)

4.风烟二十年,花竹可迷藏。(《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同上,第236页。杜诗:山扉花竹幽。)

5.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次韵子瞻题郭熙画山》,同上,第264页。杜诗:君看随阳雁,亦有稻粱谋。)

6.著书洒风雨,枯笔束如林。(《次韵文潜休沐不出二首》其二,同上,第277页。杜诗:笔落惊风雨。)

7.白鸟自多人自少,污泥终浊水终清。(《卫南》,同上,第988页。杜诗:浊河终不污清济。)

8.有手莫炙权门火,有口莫辩荆山玉。(《赠赵言》,同上,第971页。杜诗:炙手可热势绝伦。)

通过比较黄庭坚与杜甫彼此相关的诗句,我们似乎能够理解所谓“点铁成金”究竟何意了。其实质就是在遣词命意方面,与前人或古人一较高下,志在出于前人,而超越前人。具体做法,就是“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简单地说,就是换词法和换意法。通过变换前人诗句的语词和内容,达到创新之目的。黄庭坚作品将所有的文学前辈纳入学习的视野,而对杜甫最为尊崇,故拳拳服膺而心慕手追。从上所列用例,的确就是这样的两种方法。如例1、2、3、4、7当属于换词法,例5、6、8当属于换意法。改是改了,创新的效果如何呢?笔者认为,就审美层面而言,有的远不及杜诗原句,如例2;有的略不及杜诗原句,如例4、6;有的大致能够与杜诗相颉颃,如例1、3、7;有极少数略略能够于杜诗之外,唤出新意,如例5、8。

二 谪居黔戎时期对杜甫的文学接受

由于生活环境的剧变,疾病缠身的黄庭坚,在谪居黔戎时期,诗歌创作的数量锐减,相应的,对杜甫及其它前辈诗人作品的引用也大大减少。笔者做过统计,此一时期,黄庭坚在诗作中引用杜甫作品只有十六次。但是,被贬西南的六年,却是黄庭坚对杜甫尤其是晚年的杜甫,从诗歌艺术到精神境界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杜甫的大雅文学论,从而使得杜甫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获得全面而深刻的确认。即此言之,这一时期,黄庭坚对杜甫的文学接受,其形式从文学创作的摹写,转向从文学理论维度的阐释与提升,与前一阶段紧密相连,而又超越之,实现了对杜甫文学接受的整体和全面的完成,为确立杜甫在宋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做出了极为重要的建构工作。下面结合此期黄庭坚的相关论述,对其在杜甫的文学接受上所作的多方努力予以分析。

首先,诗人继续在诗歌创作中点化熔冶杜诗。如:

1.风斜兼雨重,意出笔墨外。(《用前韵谢子舟为予作风雨竹》,同上,第454页。杜诗:轻燕受风斜。又《雨诗》:晓来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岑寂东园可散愁,胶胶扰扰梦神游。(《次韵黄斌老晚游池亭》二首其二,同上,第465页。杜诗:暄和散旅愁。)

3.山绕楼台钟鼓晚,江触石矶踸杵鸣。(《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三首》其一,同上,第476页。杜诗:寒江触石喧。)

4.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廖致平送绿荔支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支绿酒亦为戎州第一》,同上,第481页。杜诗:重碧酤春酒,轻红擘荔支。)

5.朱绂蹉跎晚监郡,吟弄风月思天衢。(《戏赠家安国》,同上,第487页。杜诗:闻君已朱绂,且得慰蹉跎。)

6.谁知耸膊寒至骨,图画不减吴生笔。(《题石恪画尝醋翁》,同上,第491页。杜诗: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

从上所录,可知黄庭坚谪居黔戎时期,在诗作中对杜甫诗歌的学习,显然达到了新的高度。虽然依然看到杜诗中的语汇,但黄庭坚做到了信手拈来、水到渠成、浑化无迹,已然从个别意象的撷取提升为整体意境的营构。如例1,“风斜兼雨重”一句两次化用杜诗,描写谢子舟为之所作的《风雨竹》,“风斜”“雨重”,极为传神地勾画出风雨中的竹子,其受风而斜逸之姿,其浸雨而厚重之态,可谓勾魂摄魄,既为诗境,亦为画境。读者沉浸于其浑然诗境之美,而全然忘却如此之美,本脱胎于杜诗,从而真正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效果。例3,“江触石矶踸杵鸣”与其出处“寒江触石喧”相比,不是字数的差别,而是意境的不同。杜诗意境萧索,格调高古;山谷诗则在此基础上变本加厉,融入其当下心境,因此不仅萧索,而且悲凉,具有更为鲜明浓烈的抒情意味。例4,山谷诗句与老杜原句,所写内容基本一样,但山谷“试倾一杯”“快剥千颗”的修饰语,将诗人当时吃荔枝饮美酒的欢畅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画面感和现场感,比杜诗更活泼、更轻快。其它诸例,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熔裁主意境的特征。不赘。

其次,对杜诗接受的理论阐释。这一时期,四方文学青年,尤其是巴蜀子弟,慕名前来,或者登门执经叩问,或者传书寄文受教。在与他们的往来交流中,在关于文学创作的方法途径的问题上,黄庭坚反复强调学习杜甫的重要意义。兹举例予以说明:

1.赋自是中郎父子旧业,更须留意作五言六韵诗,若能此物,取青紫如拾芥耳。老舅往常作六七篇,曾见之否?或未有,当谩寄。大体作省题诗,尤当用老杜句法,将有鼻孔者,便知是好诗也。

2.所寄诗,超然出尘垢之外,甚善甚善。恨君知刻意于学问时,不得从容朝夕耳。承以乡中岁歉,寓居同安。同安美俗,里中有佳士,又四旁有禅老,皆可人。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今两得之矣。士大夫多报吾甥择交不妄出,极副所望,诗政欲如此作。其未至者,探经术未深,读老杜、李白、韩退之诗不熟耳。

3.所送新诗,皆兴寄高远,但语生硬,不谐律吕,或词气不逮初造意时。此病亦只是读书未精博耳。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不虚语也。南阳刘勰尝论文章之难云:“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实而难工。”此语亦是沈、谢辈为儒林宗主时,好作奇语,故后生立论如此。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

4.所寄诗多佳句,犹恨雕琢功多耳。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

5.所寄诗文,反复读之,如对谈笑也。意所主张甚近古人,但其波澜枝叶不若古人尔。意亦是读建安作者之诗,与渊明、子美所作,未入神尔。见东坡《书黄子思诗巻后》,论陶谢诗、锺王书,极有理,尝见之否?孙伯远善论文章之美师,严君可畏在笔下,公能致此二士馆之,当有得耳。

6.陈履常正字,天下士也。读书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络脉,有开有塞,而至于九川涤源、四海会同者也。其作诗渊源,得老杜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至于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其论事,救首救尾如常山之蛇,时辈未见其比。公有意于学者,不可不往扫斯人之门。古人云:“读书十年,不如一诣习主簿。”端有此理。若见,为问讯,千万。

黄庭坚一生极为尊崇老杜,对其作品之精湛技艺心向神往,而在其谪居西南时期,由于人生境遇的巨大变化,黄庭坚进一步认识到杜甫更为可贵之处,在于其思想境界。因此,他希望青年作者细心体会“老杜句法”,直至“入神”,方可写出佳作。尤其强调杜甫入蜀之后的创作,认为“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夔州时期的杜甫和还朝之后的韩愈,都经历了个人生命之旅的陵谷之变,但其诗文都达到了新的艺术和思想境界。这显然已经不是单方面的艺术技巧问题,而是作者的人生阅历、生命体验和文学实践的不期而遇,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但这种超越法度而不离法度的境界,是基于对古人尤其是老杜句法的心领神会和长期练习。显然,此时的黄庭坚深刻认识到,文学的境界不是纯粹的文字技巧问题,而是作家命运与时代形势相激荡而产生的大悲欢,经由作家心灵的控驭斡旋,酝酿沉淀,水到渠成,发而为文,气象浑整而渊永深厚。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看来,真正得老杜之神髓应该达到的审美高度,就是“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此即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是文学艺术的归宿,也是个体生命希望企及之境界。

再次,对杜甫大雅文学论的建构。关于这个方面,已经有数篇论文涉及,如徐希平《杜甫、黄庭坚与中国大雅文化论——写在杜甫诞生1300周年及四川丹棱大雅堂重建时》(《杜甫研究学刊》,2012年第四期,第38~47页)、龙延《杜甫与黄庭坚》(《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四期,第75~78页)、郑永晓《关于黄山谷学杜的历史争议及重新认识》(《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八期,第59~64页)、任舸《黄庭坚与成都杜甫草堂》(《杜甫研究学刊》2013年第四期,81~86页)、吴国富《黄庭坚对杜甫的继承与创新》(《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一期,第21~25页)。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黄庭坚与杜甫的师承关系。尤其是徐文,对黄庭坚关于杜甫的大雅文化之论,作了追根溯源的探讨,可谓条贯古今,周详委备。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已然不容置喙。然而笔者认为,关于杜甫,关于大雅,黄庭坚谪居黔戎时期究竟发表了哪些言论,阐述了怎样的观点和认识,仍然有必要回到文献本身。从黄庭坚此期的各种作品开始,我们去寻找相关的信息。其实,将杜甫与大雅联系在一起,在黄庭坚的所有撰述中,只有两处,兹列如下:

1.自予谪居黔州,欲属一奇士而有力者,尽刻杜子美东西川及夔州诗,使大雅之音,久湮没而复盈三巴之耳。而目前所见,録録不能办事,以故未尝发于口。丹棱杨素翁,拏扁舟,蹴犍为,略陵云,下郁鄢,访余于戎州,闻之欣然,请攻坚石,摹善工,约以丹棱之麦三食新而毕,作堂以宇之。予因名其堂曰大雅,而悉书遗之。此西州之盛事,亦使来世知素翁真磊落人也。

2.丹棱杨素翁,英伟人也,其在州闾乡党有侠气,不少假借人,然以礼义,不以财力称长雄也。闻余欲尽书杜子美两川峡诸诗,刻石藏蜀中好文喜事之家,素翁粲然向余请从事焉,又欲作高屋广楹庥此石,因请名焉。余名之曰“大雅堂”,而告之曰:由杜子美以来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况室家之好耶!余尝欲随欣然会意处,笺以数语,终以汩没世俗,初不暇给。虽然,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使后之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说而求之,则思过半矣。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鱼虫,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素翁可并刻此于大雅堂中,后生可畏,安知无涣然氷释于斯文者乎!元符三年九月涪翁书。

上面所列两篇文字,均为黄庭坚谪居戎州时所作,也是杜甫与“大雅”相系之出处。黄庭坚谪居黔州之后,萌生了一个想法,将杜甫居蜀时期的所有作品勒刻石碑以存世。这对于当时的他而言,不啻为幻想。因为一方面所需巨额费用无所从出,另一方面,在其认识的人当中无可堪其任者。出乎诗人意料,也让其大喜过望的是,素昧平生的丹棱人杨素翁,跋山涉水,前来戎州,主动请缨,愿意出资出力完成诗人之宏愿。黄庭坚欣然命笔,不假思索,名将成宇碑之堂曰“大雅”。何谓“大雅”?第二篇文字《大雅堂记》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此文至少包括如下几层意思:一、自杜甫至北宋中后期,其间四百年,作者虽多,却没有能够承接老杜衣钵,将其大雅之风发扬光大者;二、黄庭坚本人曾经打算将自己多年学习老杜的心得体会,以随诗作笺的形式写出来,以供后人参考与修习,只因俗事繁冗,无暇顾及,至今悬搁;三、对杜诗美妙之表现及其成因,作出了简洁准确的表述;四、强调学习杜甫的正确方法和态度。与本论题最相关者为三、四两点。第三点是我们理解黄庭坚对杜甫接受维度的关键,也是解释“大雅”之内涵的关键。他说:“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此句意谓,杜诗之美妙,在于不刻意为之,而是外在之事相与心中之情怀自然相遭,不得已而为之,是民族、时代、人民、自然在深重的苦难面前,对诗人心灵的呼唤。因此,黄庭坚认为,要写出杜诗这样的作品,如果不能“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是断然不“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的。而黄庭坚一口气胪列出的这些经典篇目,恰是中国文学悠久的诗骚传统之滥觞,其精神内核,就是文学与作家的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此基础上,黄庭坚提醒和警示那些学杜而不知门径者,不要“喜穿凿”“弃大旨”,舍本逐末;不要只在杜诗语言层面逗留,揣摩玩味,亦步亦趋,斤斤计较。如果是那样,就永远是门外汉,真正的杜诗大雅之精神,也必将因此而湮没无闻。至此,我们应该已经很明确,黄庭坚为什么尊崇杜甫,为什么要将杜甫蜀地诗整理搜集刻石收藏,知其不能而勉力为之。明清以来,不少学者认为黄庭坚没有学到杜诗之精髓,理由就是:他们认为黄庭坚只在语言技巧层面学杜,而忽视了其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切实际而有失公允的。

三 黄庭坚的杜甫文学接受对后世之影响

其实,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对黄庭坚的杜甫文学接受之面向和实质已然有了明确的认识。然而,自南宋以迄于清代,对黄之学杜,众说纷纭,仁智互见,而褒贬不一。褒者给与充分的肯定。如江西诗派后期重要诗人曾几说:“工部百世祖,涪翁一灯传。”他还说:“老杜诗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论渊源师友,他时派列江西。”南宋另一位诗人赵蕃也说“诗家初祖杜少陵,涪翁再续江西灯。”认为黄庭坚承老杜之绪余,传文学之风雅,承前启后,影响深远:“少陵在大历,涪翁在元祐。相去几百载,合若出一手。流传到徐洪,继起鸣江右。遂令风雅作,千载亡遗究。”元代刘埙对黄庭坚在学杜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也予以赞赏:“老杜钧乐天籁,不可与诸子并,惟山谷绝近之。”与之观点相类者,还有诸如:“黄鲁直诗本是规模老杜,至今遂别立宗派,所谓当仁不让者也。”“善学者须变一格,如昌黎、义山、东坡、山谷、剑南之学杜,则湘灵之于帝妃,洛神之于甄后,形体不具,神理无二矣。”“须知其从杜公来,却变成一副面目,波澜莫二,所以能成一作手。”等等,不一而足。

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并不弱,那就是对黄庭坚学杜持质疑和否定态度。如南宋张戒说:“鲁直学子美,但得其格律耳。”并且通过与江西后劲吕本中的对话,较为具体地阐明了自己所持观点的依据和理由:“往在桐庐见吕舍人居仁,余问:‘鲁直得子美之髓乎?’居仁曰:‘然。’‘其佳处焉在?’居仁曰:‘禅家所谓死蛇弄得活。’余曰:‘活则活矣,如子美‘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此等句,鲁直少日能之。‘方丈涉海费时节,悬圃寻河知有无。桃源人家易制度,橘州田土仍膏腴’此等句,鲁直晚年能之。至于子美‘客从南溟来’,‘朝行青泥上’,《壮游》《北征》,鲁直能之乎?如‘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却见骨,天地终无情’此等句,鲁直能到乎?’居仁沉吟久之,曰:‘子美诗有可学者,有不可学者。’余曰:‘然则未可谓之得髓矣。’”明代胡应麟则不止一次从多个角度对黄庭坚的学杜提出了批评:“苏、黄矫晚唐而为杜,得其变而不得其正,故生涩崚嶒而乖大雅。”“宋黄、陈首倡学杜,然黄律诗徒得杜声调之偏者,其语未尝有杜也。至古选歌行,绝与杜不类。”“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黄、陈师法杜甫,号大家。今其词艰涩,不香色流动,如入神庙坐,土木骸即冠服与人等,谓之人,可乎?”其基本观点,就是认为黄庭坚只学到了杜甫之言语层面,而未入杜诗之堂奥。

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对黄庭坚学杜持否定和消极态度者,均在江西诗派以外和以后,而江西诗派内部,即便是南宋前期曾几、吕本中,还有杨万里、陆游等,均对黄庭坚怀有敬意。而批判者的立足点,就在于他们认为,黄庭坚的作品在精神层面不能与杜诗比肩。这里有必要对黄庭坚与杜甫作品内容之异同及其原因予以分析。客观地讲,杜甫入蜀之后的作品,虽然有与成都草堂生活相关的消散闲适之作,但这一时期其作品的主旋律,依然是深沉强烈的时代忧患。而谪居黔戎时期的黄庭坚,其作品很少关乎时代政治,而多半为个人抒怀。但是,这并不影响作为儒者的黄庭坚之作品的格调和质量。造成少陵与山谷诗歌内容相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当下的处境不同和时代政治语境的迥异。众所周知,杜甫入蜀,适逢安史之乱,战火方炽,生灵涂炭,诗人转徙道途,蒿目时艰,终身奉守儒教的诗人,面对家国灾难,岂能麻木不仁!可以想象,如果黄庭坚置身于斯,其关注和参与现实的态度与热情,绝对不逊于老杜。而作为元祐党人的黄庭坚,几乎是以“莫须有”的罪名,遭迁被贬,动辄得咎,处境危殆。然图穷节乃见,黄山谷面对政治打击,不沮丧,不沉沦,以理性而超然的态度,热情拥抱生活,不断开拓文学与书法艺术的新境界,与此同时,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引导教育青年一代,培养其现实担当精神和浩然正气。这已经是一个儒者在特殊境遇中所能做的一切了。并且黄庭坚对入蜀后的老杜及其作品极为重视,原因并非仅仅在于仰慕其精湛的艺术,更重要的是为其博大的忠义情怀和深沉的忧患意识所震撼。他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发而然。”(《潘子真诗话·山谷论杜甫韩诗》)即此言之,批评黄庭坚只得老杜之皮毛,未得其精髓,实在是有失偏颇。二人作品只是在题材方面不同,老杜关注外部现实世界,山谷关注内部精神世界,他们在各自特殊的个人与时代境遇中,所进行的看似迥异的文学实践,恰恰完整地呈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在儒家思想统御之下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指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黄庭坚与杜甫后先辉映,共同建构了文学大雅之内涵,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方回,评.瀛奎律髓汇评[M].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任渊,史容,史季温.黄庭坚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释惠洪.日本五山版.冷斋夜话[M]//张伯伟.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5]黄庭坚.黄庭坚全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6]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何文焕.历代诗话·珊瑚钩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曾几.茶山集[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9]赵蕃.章泉稿·书紫微集[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0]赵蕃.淳熙稿·挽宋栁州绶[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1]刘埙.隐居通议[M].影印新一版《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陈善.扪虱新话:下集[M].影印新一版《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田雯.论诗·古欢堂集·杂著[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4]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5]张戒.岁寒堂诗话[M]//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 刘建国

2016-05-05

四川省社科联基地项目《黄庭坚谪居四川时期的思想研究》(项目编号:SC14E052)

赵德坤(1967— ),男,河南信阳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禅宗。

I207.2

A

1006-2491(2017)03-0057-07

猜你喜欢

大雅杜诗黄庭坚
大雅之堂与大雅
横竖之间
梦回唐宋,大雅遗风光耀古今
白饭、皛饭与毳饭
小心翼翼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从棋品看人品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
——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贫困无田杜太守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