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仁爱”价值教育理念下学困生转化的个案研究

2017-11-14张萍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某仁爱人文

张萍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 810000)

“仁爱”价值教育理念下学困生转化的个案研究

张萍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 810000)

学困生是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但是缺乏学习策略、学习品质不良、个人学业成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作为五大价值教育理念之一的“仁爱”,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体谅、宽恕、慈悲、忍耐、相互依赖、无私忘我等。本研究基于“仁爱”价值教育理念,描述学困生高某的情况,呈现其转化的过程,并对此进行反思。教师运用仁爱教育理念,对学困生进行转化要注重方法和步骤。教师要用心关注学生,深入了解学困生各方面情况;用爱呵护学生,及时表扬学困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用爱培育学生,主动创造适合学困生发展的机会;用爱引导学生,努力描绘学困生未来的人生蓝图。

仁爱;学困生;转化

1 “学困生”的概念界定

学习困难的研究始于神经学家对由于脑损伤而失去口语能力和阅读能力的人的研究。“学习困难”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柯克(S.Kirk)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自这一概念的确定,学者们开始关注学业不良的学生,开启了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及个体差异的新篇章。

在我国期刊网上搜索到,研究者经常使用“后进生”、“差生”、“学业困难”、“学习困难”等词语来定义那些智力正常,但是存在不良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基本技巧、思维能力不足等方面问题的学生。“学习困难”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基于以人为本、人人平等的教育理念,“学习困难学生”能够更准确、更人性化地对其进行定位。“学困生”,即身体健康、智力正常,但是缺乏学习策略、学习品质不良、个人学业成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

2 人文价值教育“仁爱”理念的内容

人文价值教育(Human Values Education)是起源于印度的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活动。人文价值教育提倡并践行五大价值理念:真理(Truth)、正当行为(Right Conduct)、和平(Peace)、仁爱(Love)、非暴力(No Violence)。这五者之间并非相互独立,真理、正当行为、和平和非暴力都从根本上依赖于仁爱。仁爱与思想相联,脑海中拥有真理;仁爱与活动相联,生活中显现正当行为;仁爱与感觉相联,自身内心充满平和与宁静;仁爱与理解相联,矛盾问题转变为尊重他人的非暴力。

人文价值教育理念能够指导教师进行自身的课堂教学反思及改进。仁爱,作为五大价值教育理念之一,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体谅、宽恕、慈悲、忍耐、相互依赖、无私忘我等。师生之间的仁爱,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展现在点滴小事之中,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关心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教师认真教学、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的仁爱的表现。学生尊敬、关心、主动问候教师;学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请教、信任教师;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回报、感恩教师......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表达自己的仁爱。教师运用人文价值教育理念,在班级学习活动有序进行、师生关系转变、提升自己专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仁爱理念下,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将更加顺利、有效。

3 个案转化的过程

3.1 研究对象的描述

11岁的高某是x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不喜欢主动与人交往,经常被几个调皮的男生捉弄、欺负,他成为班主任办公室的“常客”。老师们不敢批评他,言语太轻了不起作用,说的重了他承受不了。学生们不和他亲近,因为他“玩不起”。家庭教育方面,父母离异后,他就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溺爱孙子、同情孩子的遭遇,且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作业。他心思细腻、不说谎话、喜欢体育运动,但是性格孤僻、自卑、贪玩,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远低于年级平均分数。

在课堂上,教师们观察到,他的注意力不集中,时常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讲课互动时,他经常没有回应,提问时不会,同学解答之后,询问他是否明白,也不作回答。久而久之,教师们对他的提问越来越少,对他的要求也放宽放低。但是,他不仅没有进步,而且直接不写作业、不参与集体活动,学习成绩更差。班主任与他谈心时,他警惕性很高,不多说话,问多了还表现出不耐烦。谈话之后,依然还是之前的样子,变化不明显。

3.2 研究对象的转化阶段

经过几次的谈话教育,班主任发现收获不大,经过反思之后。班主任制定了针对高某情况的教育计划。计划第一阶段,通过家访深入了解高某的情况,主动与高某聊天,消除他的警惕性。计划第二阶段,鼓励并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多鼓励少批评,提升他的自信心。计划第三阶段,引导他与同学友好交往,促使他在集体中进步和成长。计划第四阶段,帮助他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使他确定近期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学会反思与改进。

在转化第一阶段,班主任考虑到高某敏感、自卑,如果贸然家访可能适得其反。因此,班主任选择高某不在家的时间进行家访,在与其奶奶的交流中深入了解高某的情况。为了降低高某的压力,班主任请求奶奶对这次的家访及进行保密,征得了奶奶的同意。班主任为了更多了解高某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尽量主动与高某聊天,询问他的基本情况,甚至放学后遇到高某,班主任绕路送他回家。经过班主任一个多月的深入了解,高某感觉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和体谅,逐渐开始主动与老师交流。

在转化的第二阶段,班主任与各科教师讨论后,决定多表扬高某,多给其表现的机会,给予他关注和爱。在班主任的语文课上,请他朗读课文,要求他读出题目要求,用这种方式使他集中注意力,使他明白教师们在关注他,希望他进步。人文价值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文化应是互助合作、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在合作分组时,安排高某与性格开朗的同学组成一组,进行合作学习。高某对科学知识及体育运动都十分感兴趣。在体育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任课教师多给他展现自己优势的机会,帮助其提升自信心。

在转化的第三阶段,班主任与班干部们商量后,在班集体活动中,给予他主动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班干部组织学生建立兴趣小组,鼓励他作为科学组的小组长,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索科学之谜。在学校的秋季运动会上,推荐高某作为短跑和接力赛成员。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有了他活跃的身影,他能够积极主动与同学交流合作,他能够努力展现自己的优点,为班集体争光。

在转化的第四阶段,班主任与高某交流之后,要求其认真填写自我评价表和近期目标书。通过高某的口头表述与书面文字,高某能够认识到自己孤僻、自卑、贪玩、学习成绩差、不思进取等方面的缺点,同时也能看到自己心思细腻、待人真诚、不说谎话、兴趣爱好广泛等优点。在近期目标的设立方面,在学习上,他想在最近的一次测验中语文成绩提升10分,数学成绩提升5分。在兴趣爱好方面,他希望科学小组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有更多同学加入,自己能够学到更多知识。在生活中,他想更多陪伴和关心奶奶,他想努力学习回报这些关注、鼓励自己进步的老师们,他还想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一起健康成长。

4 研究反思

基于“仁爱”价值理念,班主任老师对学困生高某进行转化。在整个转化过程中,班主任动用了可用的人力、任倾注了心血、付出了行动,用关心、爱护、鼓励、引导来改变他。在学困生的转化中,除了对其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真诚和宽容之外,还需要教师们考虑采用怎样的方法去转化,怎样做更恰当、效果更好?具体步骤是什么?

4.1 用心关注学生,深入了解学困生各方面情况

在针对学困生的转化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家访是深入了解学生最快的方法,但是要讲究策略。对于敏感自卑的高某,班主任选择悄悄家访,是出于对他内心脆弱的保护。这是体谅学生的做法,是教师有爱心、机智的选择。如果生硬、高调家访,可能会起反作用,无法达到了解、帮助高某的目标。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他进步的关键步骤。

教师选择与学生谈话,通过面对面直接交流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是很好的主意,但是要考虑交谈的场合、时间、话题。班主任让学生课下来办公室谈话,给学生的感觉就像是请“喝咖啡”,再一直围绕作业、成绩的话题,谈话会仅仅是教师问——学生答,甚至教师问——学生沉默,这样是没有实效的。针对高某孤僻、不合群的特点,班主任在课下进入教室与学生们聊天,在于高某的交流中,重点交谈科学知识的话题;班主任在放学后碰到高某,绕路送他回家,在步行时,主要询问他最近放学后干什么、奶奶给他做什么吃的、生活中有无困难等话题。

4.2 用爱呵护学生,及时表扬学困生取得的点滴进步

学困生自信心的提升是重中之重,教师要用爱呵护学生,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细微进步。学困生由于学业成绩不好,难免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学生的排挤,自信心受到影响。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教师要用发现美的眼睛来看待学生。纵使这位学生成绩很差、还不努力;尽管这个孩子不仅性格孤僻、还十分脆弱......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是学生求知的殿堂。教师是孩子的引路人,是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第二任父母。教师要有宽容的胸怀、温暖的爱来呵护这些折翼的天使——学困生。

在学困生的转化中,班主任老师的任务更加重大,除了担任一门课程之外,还要管理整个班级的活动。在学困生的转化中,班主任可以寻求其他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帮助,形成一股合力,教师们一致的教育方式也能促使学困生顺利转化。教师们一起讨论针对某位学困生的转化方法,能够全面掌握这位学生的问题所在,一起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转化策略。班级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小帮手,可以快速掌握学困生的最新情况,也能够从学生的视角提出切合实际的办法。学困生的转化是学困生本人、家长、班主任教师、各任课教师、班级学生干部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1]白永潇,高起萍.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个案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2):16-20.

[2]战加香.学困生转化的个案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3):92-93.

[3]关艳,杨玉艳.论人文教育、价值教育与人文价值教育[J].兰州学刊,2009,(S1):201-202.

[4]李晓华,孙巧玲,孙丽娟.人文价值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 (02):111-116.

[5]李晓华,孙巧玲.关于教师人文价值教育认同感的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市某小学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3(03):29-34.

[6]刘小娜.人文价值教育视野下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建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9):138+146.

Abstract: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re students who are physically healthy and have normal intelligence, but lack of learning strategies, poor learning quality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individual academic performance.As one of the five values of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benevolence", contains the sympathy between people, understanding, forgiveness, compassion, patience, interdependence, selflessness and so on.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benevolence" education, describing the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showing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and reflect on it.Teachers use the concept of benevolence education, school students should focu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thods and steps.Teachers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the student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all aspects of poor students; with love care students, timely recognition of students to learn bit by bit progress; with love to nurture student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or students; Trying to depict the future of life.

Key words:

benevolence; poor students; transform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y under the Concept of "Love"

Zhang Ping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 Qinghai 810000)

G712

A

1003-2177(2017)06-0046-03

张萍(1990—),女,汉族,陕西商洛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高某仁爱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男友自杀 女子拔出刀并让救护车离开
被远光灯“致盲”受损能否索赔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人文社科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