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想起那一树花开
2017-11-14张中宽
■张中宽
在冬天想起那一树花开
■张中宽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在冬日的下午,夕阳即将落到天边,远远望去,滨河路边的高树上,那只曾在夏日里热闹的鸟巢此刻安静、落寞。透过树枝密密的缝隙,橙黄色的夕阳,如同另一个温暖的鸟巢,稳稳地架在树杈里。为这样奇怪的联想不禁哑然失笑。
都是因为这份冬季里缓慢的馈赠,让人得以放缓脚步,思维也慢了下来,从而留心那些往日里忽略的事物。阳光铺满桌子,一个人,一首诗,一种闲情,一曲轻音乐,回忆如水,也从久远的四月,涉过季节的河床,漫漶而来。
作为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文字,有着超越时间的魅力,穿过时光的重重阻隔,从书页上起舞,呈现到眼前。四月已过,但那春日乐章的余音犹在。纵使眼下还是冬天,那些属于四月的草长莺飞,都还遥远。但因为文字可以透过时光,恰似阳光可以透过指缝,就让我们多去忆一忆春日的光景吧!
林徽因是南方的明山秀水滋养的女子,诗歌里,黑瓦白墙,碧波草舟,江南的春季如旧。四月就这样在充满回忆与情思的宁静下,悄然弥漫。和煦的月光,温暖的清风被诗人采撷,编成诗篇,赠予后世的读者,比如我。
对这首诗歌,向来解读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一种说法是为悼念徐志摩而写,我们知道,徐志摩是林徽因的热烈追求者之一,但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另一种说法是,这首诗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不同的阐释向度,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如果是前者,既然是追悼故友,纵然诗中有笑,有春天的暖和希望,但其基调是悲伤的,以喜写悲,是含着眼泪的微笑,悲从中来,其情更切;如果是后者,面对新生命的出生,其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将新生儿与四月春天相类比,其情其理,都十分恰切。
但无论是悲是喜,都有一个共同的抒情前提,那就是爱与希望。同样作为林徽因的追求者,甚至因为其终身未娶的金岳霖评价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对诗人,对这首诗,都是深情真意。诗歌所传递的爱与希望,一旦置于“人间”这一广阔的场域,它不再纠结局限于一己的悲欢,而是穿透、扩展、放大,直至形成某种普适的意味。其中的情愫,甚至击中我这样一个隔着遥远时空的读者的神经,和诗人一同憧憬未来。
再次将目光投向远处那只高挂树杈间的巢窠,空空荡荡,它曾承载着一个小小家庭的爱与希望,呢喃着安居者的温暖和安宁。在春意缠满枝头的四月,那里居住着一只羽毛鲜亮的小鸟,她同时兼具爱人与母亲的双重角色,在那里温情注视着嗷嗷待哺的幼鸟,等待爱侣觅食归来……
就这样思绪蹁跹,脑海中渐渐出现一幅画面:在白雪皑皑的冬季,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孤立旷野,它并没有枯萎,而是生机盎然,繁花绕枝,绿叶密织,那么倔强,那么美好。仿佛梦境,却不愿醒来。
因为我分明知道,如果我此刻不睁开眼睛,如音乐在耳畔一直循环播放,这个梦就会延续,那一树红花绿叶,就不会败给季节。诗人也永远活在人间的四月天。
指导老师:刘 伟
张中宽,男,现就读于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高二(7)班,从小酷爱文学,曾荣获第九届“鲁迅杯”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一个人的朝圣》《小狗不平凡》等作品相继发表于《学生天地》《少年文摘报》等全国优秀少儿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