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因素及解决措施研究

2017-11-13程瑜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程瑜

摘 要:为促进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護相协调,我国大力支持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取得重要成效,退耕还林后农业、林业等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且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实施后保证后续产业的发展既是为了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也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针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制约元素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研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制约因素;解决措施;分析

退耕还林是为了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在适地适树等原则要求下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停止耕种,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植被恢复等方式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产生,退耕还林工程内容包括荒山荒地造林和耕地坡地停耕造林。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水土保持和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但是要进一步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的“不反弹”、“稳得住”、“退的下”和“能致富”效果,就要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对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的制约性因素,需要从实际分析中对其产生原因和问题解决方法展开研究与探讨。

一、制约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政策性因素

退耕还林后耕地面积较少,农民的农产品收入减少,这就使其在仅有的耕地基础上进行集约化生产,但是这种生产经营方式过程较长,农民生产经验和技术水平有限,生产经营成果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只有增加劳动力投入或时间成本才能够达到退耕还林前的经济收入水平。对于退耕还林后的灌溉条件、资金和技术等投入,主要需要依靠政府及当地有关部门的共性投资,但这种投资效用总体上并不理想。国家对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具有一定的补助政策,对于土地退耕的农民,国家对其进行无偿提供现金或粮食等补助,对于农民生产条件方面不具有补偿补助效用。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不够完善,难以实现农民土地退耕后的资本积累,属于生活资料的消耗,仅能维持短时间内的生存。

2.产业发展支持动力不足

退耕还林是将耕地性质转变为林地,但是林权政策具有稳定性、排他性和完备性等特征,与其他性质的产权一样,内容包括转让权、收益权、经营权和所有权等。退耕还林后的农民全体能否通过林木经营取得经济收益,这仍旧需要取决于林木的预期收益情况。但是现行的林地产权具有制度上的不稳定性、非排他性和残缺性等缺陷,难以为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动力。国家对于退耕还林后的林权政策要求是“谁退耕,谁造林”和“谁经营,谁受益”,农民在获得林权后,又有相关政策明确规定生态造林面积不得低于退耕还林面积的80%,这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林权,制约后期产业的经营和发展。林权规定不明,农民林地生产经营方式单一,这些均导致后续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二、制约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1.增加政策性补助

退耕还林后土地使用性质和种植内容均发生变化,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从利益相关角度来说,退耕还林农户、地方政府和国家等均需要在土地退耕后制定后续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出台相应的补助和扶持政策。地方政府对于退耕农户不仅需要进行无偿粮食补助或现金补助,同时需要在政策宣传、林木育苗、造林养护、技术指导、规划设计等工作中增加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投入,使农民不仅能够获得有形物质补偿,同时还能够获得无形资本补偿。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增加对农民退耕还林后的经济、技术和资金补助,能够为其后续产业发展提供足够动力,使农民减轻林地经营负担、增加经济收入,实地增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完善产业结构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经营发展不能局限与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在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和生产经营规划中拓宽农民的收入增长途径。退耕还林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一般当地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则经营条件越好。调整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结构是在林业发展基础上增加其他附加产业的发展,包括生态旅游业、林下种植业和农产业种植等。退耕还林后整体生态景观良好,结合当地自然、人文条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林业生产中通过林下种植、林下养殖,能够实现多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整体产业链完整,经济效益显著。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要同步实现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就要发展多种产业类型、不断完善产业结构。

3.加强技术培训和市场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范围和面积较广,对于后续产业的发展农民需要掌握必备的造林技术,例如退耕还林后的荒漠草原区不适合造林,土地退耕后需要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安排林木乔木的种植,对于这些,农民需要掌握一些造林技术和护林经验。林业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需要积极组织退耕农民参与学习培训,更好的掌握植树造林技术和林间套种技术,在林业产业发展中也增加其他套种作物的销路,全方位、多角度的帮助农民增加收入。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无论是木材加工还是农产品销售,需要有关部门积极搜集市场信息,为农民提供更加准确的市场数据,合理规划产业发展计划。除此之外,有关部门需要积极组织农民学习先进技术和知识,在退耕还林后多种产业发展中学会应用不同的技术设备,提供生产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经济收入。

三、结语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属于一项新生事物,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考虑多的不同层面的利益主导需求,兼顾发展与可持续问题。实施退耕还林后要理清发展思路,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关系,在完成工程实施目标的同时促进后续产业的发展。实施退耕还林后后续产业的发展面临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多种问题,针对这下,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与农业发展管理部门需要对后续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布局,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如生态旅游、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林下种植产业等,积极探索不同的产业发展形式,增加农民收入增加。

参考文献:

[1]何家理,马治虎,陈绪敖.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实证研究——基于陕、川、渝三省(市)后续产业现状调查[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02):211-224.

[2]陈绪敖,查芳,何家理.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3,(11):135-137+142.

[3]季猛,刘华存,李伟,刘成刚,王彦杰,张林,邓铭瑞,沈贤宇,刘丽娟,潘开文.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13,(02):91-94.

[4]张洪明.四川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2011,(04):52-56.

[5]丰燕飞.浅谈文山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与对策[J].文山学院学报,2011,(01):115-120.endprint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