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注射治疗小儿糖尿病的应用及效果探究
2017-11-13卓晓峰钱丰周明建
卓晓峰++钱丰++周明建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12.084
[摘要] 目的 探讨胰岛素注射治疗小儿糖尿病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3月期间,选择该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儿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便携式脉冲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方式,对两组患儿的血糖、三酰甘油、体重等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观察组餐前血糖达标时间、餐后2 h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值、三酰甘油及体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值、三酰甘油及体重均明显降低,其中以观察组患儿改善程度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2.00%(P<0.05)。结论 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小儿糖尿病能够有效降低患儿血糖、三酰甘油及体重等,降低并发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胰岛素注射;小儿糖尿病;血糖水平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6(b)-0084-03
小儿糖尿病是由于患儿要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表现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继而出现高血糖及尿糖,通过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能够有效诊断[1]。小儿糖尿病还很容易引发酮症酸中毒,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必须及时给予患儿尽早治疗[2]。当前临床治疗小儿糖尿病的主要方法为胰岛素注射治疗,但选择何种注射治疗方式成为临床研究重点。为此,该次研究对胰岛素注射治疗小儿糖尿病的应用及效果进行了探讨,并于2014年3月—2017年3月选择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所选择的50例糖尿病患儿均为该院期间收治,均满足《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相关诊断标准,且经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导尿管确诊[3]。按照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5例,年龄在6~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9.53±2.26)岁,男患儿15例,女患儿10例,病程0.5~2年,平均病程(1.22±0.42)年;观察组25例,年龄在6~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9.47±2.05)岁,男患儿15例,女患儿10例,病程0.5~2年,平均病程(1.22±0.42)年。排除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疾病患儿。对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处理,显示性别、年龄及病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儿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方式,在每天三餐前短效诺和灵(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70043)皮下注射,监测患儿血糖水平进行胰岛素用量调整,每天睡前中效诺和灵(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70042)注射,依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一般为入院前剂量×0.8+5 U。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儿采用便携式脉冲胰岛素泵进行治疗,做好准备工作,进行患儿皮肤清洁、常规消毒,选择输注位置后进行进针,一般女患儿为下腹部、男患儿为上腹部,进针位置需避免脐四周4.5 cm,进入皮下后进行固定,利用驱动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基础剂量为0.49 U/kg,基础使用率为50%左右,定时进行血糖测定,依据患儿餐前血糖值调节胰岛素使用量,依据患儿餐后2 h血糖值调节餐前胰岛素冲击力,进行1次/d胰岛素用量的调整。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餐前血糖达标时间、餐后2 h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且测量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及体重变化情况,并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处理。
1.4 统计方法
对于该次研究所记录关于患者的数据和资料,均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餐前、餐后血糖达标时间,使用量、住院时间比较分析
观察组餐前血糖达标时间、餐后2 h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血糖指标变化情况及体重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值、三酰甘油及体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值、三酰甘油及体重均明显降低,其中以观察组患儿改善程度更加明显(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儿出现低血糖1例,皮下沉积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患儿出现低血糖5例,皮下沉积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0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0.05)。
3 讨论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如今我国小儿糖尿病发生率较往年逐步提升,对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危害。一般糖尿病患儿会表现出多食、多饮、多尿等症状,且会随着年龄增加而进一步出现物质代谢异常、脂质代谢异常等,尤其是患儿若停用胰岛素、饮食过度或应激性刺激等,促使患儿酮体水平增高,引发代谢性酸中毒症状[4]。依据糖尿病患儿的发病原因及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原发性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以原发性糖尿病比较多见。为了确保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必须实现对患儿的尽早诊断和尽早治疗,而胰岛素作为当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有效且常用药物,其作为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刺激性而分泌的激素,其能够有效降低患儿血糖激素,促进机体内蛋白质、脂肪及糖原合成,而且其还具有长期使用优势,并不会产生药物依赖性,受到人们的重视[5]。但不同胰岛素注射治疗方法获得的治疗效果不同,当前主要以多次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方式为主,而由于糖尿病患儿年龄偏小,若采用多次皮下注射治疗方式,则难以被患儿接受,且还会给患儿造成伤害,难以确保患儿配合治疗,降低治疗依从性。采用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模拟正常的胰腺功能给予患儿持续胰岛素供给,确保释放过程与患儿生理过程相似。在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方式中,设置基础胰岛素能够有效抑制康胰岛素激素,继而对患儿外周葡萄糖代谢功能进行改善,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性,减少低血糖情况的发生。饭前补充胰岛素,能够控制因为进食造成的短暂高血糖症状,继而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为了了解不同胰岛素注射治疗方式的实际应用效果,该次研究对多次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餐前血糖达标时间、餐后2 h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P<0.05),表明采用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并提高血糖值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使用量,提高治疗效果,促使患儿尽快恢复早期出院,缩短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值、三酰甘油及体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值、三酰甘油及体重均明显降低,其中以观察组患儿改善程度更加明显(P<0.05),表明对采用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儿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值、三酰甘油及体重,并维持的合理范围内,对稳定患儿血脂水平有明显的效果,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2.00%(P<0.05),表明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利于提高患儿及家长治疗依从性。该次研究结果与俞曙星[1]在《胰岛素注射治疗45例小儿糖尿病的效果观察》中结果“血脂和体重都得到了下降,并能够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此外,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方式能够减少皮下注射操作次數,不会对患儿带来多次痛苦,利于被患儿接受,促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而且减少皮下注射操作次数还能够减少局部感染情况和刺伤情况,保证胰岛素治疗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胰岛素注射治疗小儿糖尿病采用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和稳定患儿血糖、三酰甘油及体重等水平,并保证较好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缩短患儿住院治疗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俞曙星.胰岛素注射治疗45例小儿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 6(21):82-83.
[2] 谷岩. 应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滴注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观察[J]. 糖尿病新世界,2015,35(7):56.
[3] 栾英. 对比分析不同剂量胰岛素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效果[J]. 糖尿病新世界,2015,35(6):18.
[4] 王一川, 刘晓静. 探讨不同剂量胰岛素对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J]. 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11):94-95.
[5] 尚丽. 小儿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注射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32):148-150.
(收稿日期:2017-04-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