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战国时期丝绸提花几何图案的思考

2017-11-13包荣华

艺术评鉴 2017年19期
关键词:战国时期浪漫主义

包荣华

摘要:中国古代,随着图案艺术造型与审美的演变发展,到了战国时期,老庄思想的崛起,以优美曲线的动物纹和植物纹为代表的自由浪漫主义风格的图案,是当时一种普遍的主流艺术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征在当时各个领域都得以体现,如绘画、青铜器图案、陶器图案、刺绣图案以及日用器皿图案等。然而当时的丝绸提花却是一种以几何纹的图案形式体现出来,这种几何纹样其实并不是当时的主流艺术审美特征,唯一可以说明的是当时丝绸提花技术非常落后,这种落后的提花技术不能很好地表达出具有自由浪漫主义的、优美曲线的动物纹和植物纹,这是落后的丝绸提花技术与先进的艺术审美的冲突。

关键词:战国时期 老庄思想 浪漫主义 丝绸提花 几何纹 刺绣图案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9-0038-02

图案形式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已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了。图案的题材与表现形式的演变是非常有规律的,先后历经几何纹时期、动物纹时期、植物纹时期以及综合纹时期。战国时期正好是处在图案上承几何纹,又发展着动物纹,并夹杂着植物纹、藤蔓纹的一个重要时期。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诸子并起”的文化繁荣时期,战国时期的老庄道教思想尤为盛行,呈一时之风尚,特别是到战国末期,道教具有神奇的思想与浪漫的特质,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神仙境界一时成为人们追求的夙愿,当时的人们会将这种思想应用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艺术。如1973年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的战国中晚期帛画《人物御龙图》所描述的主人公驾龙升天、灵魂不死的思想与浪漫神秘思想是分不开的。在图案艺术方面,更会呈现出一种具有神奇的自由浪漫主义的特征,大量使用优美动感的曲线,生动活泼,潇洒飘逸。

然而,在织物上所呈现两种不同面貌的图案,一种是比较有规律的有连续之美、对称之美的丝绸提花图案——几何纹,大都表现为多边形、菱形、六边形、杯纹等,或菱形结构中填充舞人纹或填充对称几何变形动物或植物等;另外一种是在刺绣图案中呈现出动感而优美曲线造型,这些造型有神化的动物和现实的动物等,以及大量的藤蔓组合而成,呈现一种具有自由浪漫特征的艺术审美。不难看出具有自由浪漫之风的优美且动感曲线的动物纹是当时审美风格的主流。战国中期的《龙凤虎纹绣禅衣》运用了龙、凤、虎等神化动物与现实动物,以及大量的藤蔓组合而成,构成具有一定的骨格要求。动物运用一些意象造型手法,表达着中国艺术审美的“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美感,龙、凤的用比较写实的手法,身体变形为藤蔓,或与藤蔓相似,或与藤蔓合体,相互蟠叠,相互缠绕,表现出具有自由浪漫主义特征的艺术风格。

为什么在同一时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呢?有很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战国时期所出现的丝绸几何纹提花,是当时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审美特征,甚至说他们偏爱或钟情于连续之美、对称之美以及均衡之美的几何纹造型,这是显然不正确的。几何纹早出现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代已基本慢慢转向动物纹为主要表现对象,当然商代早期还会出现大量的几何纹图案,多出现在陶、青铜器或绮等上面,如回纹、云雷纹等,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动物纹。到了战国时期,丝绸早已以锦的形式出现,人们已经会织出有色彩的丝绸了,但丝绸上织出的依然是几何纹。然而我们又有什么方法去证明战国时期人们的审美已经不再停留在几何纹呢?其实是不难的,我们可以把那个时期所有有关视觉艺术的造型来分析,如战国时期绘画、青铜器图案、陶器图案、刺绣图案以及日用器皿图案,都能反应出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以动物纹为主的具有自由浪漫之风的曲线造型。

这样一来,丝绸上织出的几何纹又如何解释呢?就刺绣图案来说,与丝绸图案都是在面料上完成的,进行比较分析是最恰当不过的了。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战国时期图案艺术审美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是具有连续之美、对称之美的几何纹还是具有自由浪漫之风的优美且动感曲线的动物纹(含藤蔓纹)。

每个历史时期,其文化思想以及哲学思想都会对这个时期的艺术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先进的文化思想才能领引图案艺术发展。战国时期是文化繁荣时期,这种繁荣的文化必然会促使图案艺术高度的发展,绝不会仅停留在原始社会以来的幾何纹。中国古代是一个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国家,在战国时期,儒教一直处在“冷宫”,是当时一个不太受重视的思想学说,佛教当时尚未传入中国,而老庄道教思想盛极一时。老庄神奇浪漫思想对当时的图案艺术(包括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自由浪漫之风便应运而生了。

我们明白了战国时期图案艺术审美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自由浪漫之风的、神奇想象的动物纹和植物纹、藤蔓纹,那么丝绸提花为什么还是表现几何纹呢?是当时的人们既追求具有自由浪漫之风的动物纹和植物纹、藤蔓纹,又喜欢对称均衡之美的几何纹吗?当然不是。只有一种合理解释,那就是当时丝绸提花的技术非常落后,受到织花技术落后的局限影响,无法表现出优美动感的曲线,只限于织出几何纹而已。这就是落后的织花技术与先进艺术审美存在着矛盾的冲突。为什么说当时的技术落后只能织出几何纹的织花图案呢?我们从当时的丝绸织花动物纹图案就能看出,中交龙对凤等动物都是几何纹变形而成的。如黄能馥、陈娟娟著的《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之战国时期丝绸考古发现一节中:“纹样的造型受经纬走向的限制,故纹样轮廓线还带有直线的味道,不像战国刺绣纹样轮廓线条那样流畅自如,说明战国的丝绸提花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 [7]

这进一步说明,当刺绣技术远高于丝绸织花水平时,并且刺绣更便于表现优美曲线,所以在刺绣上便把当时艺术审美的主流思想与形式表现出来了,即具有自由浪漫之风的动物纹和植物纹、藤蔓纹。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刺绣有许多图案都是绣在本身几何纹提花的丝绸上,说明简单的几何纹面料是不能满足当时人们审美需求的,必须通过刺绣来进一步完善这审美不足与遗憾,从而成为丝绸织物当中的高档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锦上添花”或“锦绣”并称。

作为某一时期图案艺术的研究是需要非常严谨及科学的态度的,我们不能一看到战国时期丝绸图案几何纹就妄下结论,说当时人们是钟情或偏爱连续之美、对称之美以及均衡之美的几何纹,这是不科学、不正确的,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正因为战国时期图案艺术审美的主流是自由浪漫之风,所以到了汉代,丝绸图案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云气纹”。从战国时期丝绸提花图案的“几何纹”到汉代丝绸图案的“云气纹”,我们不免会觉得同样在丝绸织物上的图案,传承上少了过渡性,来得太突然,也就是由一种几何之美一下子跳跃到动物曲线之美上,如果是我们仅从表面的丝绸提花图案表象去真实的反映,这是不正确的。正因为战国时期一直是以自由浪漫之风为艺术审美主线,所以才会自然出现汉代丝绸“云气纹”的提花图案,这是一种图案艺术自然发展的趋势。反过来,我们会发现,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后面人们一旦提高了丝绸提花技术,所表现的艺术形式便会更加接近当时艺术审美与艺术思想,也就是说汉代丝绸提花技术水平比战国时期丝绸提花技术水平高很多,已经能随心所欲地表现优美曲线的“云气纹”了。

从整个中国古代丝绸发展史来看,当丝绸提花技术水平发展到了清代,清代的丝绸织花技术水平是中国古代之最,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所以才会织造出非常写实的花型,并能达到以繁为美的图案艺术审美特征。这进一步说明,当先进的丝绸提花技术与先进的艺术审美达到同一高度的时候,便能够随心所欲地表现优美繁杂的花型。正因为战国时期的丝绸提花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无法表现当时先进的艺术审美所要呈现出来的造型与特征时,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个现实去表现简单的几何纹,而不是当时的人们人为地追求几何纹之美。

这些,似乎进一步地证明了历史科技本身是按照自身规律发展并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这样一来便造成为战国时期丝绸提花图案艺术发展的一点点遗憾。当然,也不能看作遗憾,应当更合理地看待战国时期丝绸提花图案,在图案艺术史中真实性地表达其艺术审美状态。

参考文献:

[1][3][6][7]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4][5]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战国时期浪漫主义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中山君有感于礼
西汉铜镜浪漫主义元素考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研究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从兼并战争到统一战争
孟子说仁德
诈与妄 奚可焉 凡出言 信为先
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