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热洗浴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

2017-11-13李永佳李敏清白涛敏

陕西中医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外感麻黄体温

李永佳,王 刚,李敏清,白涛敏

1.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中医康复科(达州 635000),2.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 710068)

退热洗浴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

李永佳1,王 刚1,李敏清1,白涛敏2△

1.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中医康复科(达州 635000),2.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 710068)

目的:探讨退热洗浴方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120例小儿外感所致发热患儿,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用退热洗浴方进行治疗,对照组用温水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81.67%,两组在发热持续时间、24 h后温度差值方面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无不良反应。结论:小儿外感发热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采用中药洗浴治疗外感发热,疗效显著,能够较大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减少高热引起的并发症。

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运用中药退热洗浴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发现中药退热洗浴在针对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中,对体温下降作用迅速,热退后体温再次升高的情况少见,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中医儿科门诊患者为病例来源,以患儿的就诊顺序为序,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中药煎剂洗浴)与对照组(温水洗浴),年龄6月龄到6岁之间,符合西医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感冒(风热犯表或风寒袭表型)诊断,同时体温(腋温)37.8~41 ℃之间,病程在48 h以内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每组60例。均有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患者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3.34±0.49)岁。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34例;平均年龄(3.57±0.12)岁 。两组患儿的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排除标准:①温度达高,超过≥41 ℃的患儿;②患儿全身或部分皮肤有渗液、溃疡等情况;③患儿既往有复杂性或简单性高热惊厥病史;④患儿既往有严重基础疾病者;⑤患儿既往有对中草药成分过敏史。

2 治疗方法 两组入组前告知患儿家长治疗方法,同时完善血常规检查,若为细菌感染,均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国药准字H46020605),用法用量为20~40 mg/kg,每8 h一次服用;若为病毒感染,则中医辨证施治用药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加用中药退热煎剂洗浴 (主要组成为麻黄、桂枝、细辛、紫苏、艾叶、板蓝根、大青叶、黄芩、青蒿、生大黄、石菖蒲各30 g)治疗。中药退热洗浴方加水4 L浸泡10 min,武火煮沸15 min,去渣,取汁3 L备用。上述已煎煮好的3 L药液倒于盆中,最佳药液温度为38 ℃,兼顾患儿对温度的耐受度,最低要求药液浸泡过患儿的肚脐,上半身若暴露在空气中,家长则不断以水瓢淋患儿上半身。每次洗浴20 min(或患儿汗出3~5 min即可停止洗浴),2次/d。对照组用温水洗浴患儿。

3 疗效标准 参考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痊愈:服药24~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体温降至37 ℃以下,不再回升),证候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显效:服药24~48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证候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③有效:服药48~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证候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④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1]。

结 果

1 治疗后两组患儿发热控制情况比较 应用退热洗浴方进行治疗,治疗组治愈26例(43.33%),对照组治愈11例(18.33%);治疗组显效25例(41.67%),对照组显效30例(50%);治疗组有效4例(6.67%),对照组有效8例(13.33%);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1.67%;治疗组患儿退热情况较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效5例(8.33%),对照组无效11例(18.33%)。

2 发热持续时间及温度差值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3),治疗24 h后发热温度差值显著增大(P=0.02),见表1。说明治疗组经本方案治疗后发热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同时治疗24 h后体温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发热持续时间及治疗前后温度差值对比

2 对白细胞总数的影响 入组时两组白细胞总数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热退24 h后48 h内再次复查血常规,两组白细胞总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白细胞总数变化分析

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均未出现电解质紊乱、胃肠道症状、高热惊厥等反应。

讨 论

笔者研究的退热洗浴方重点治疗的是小儿外感引起的发热症状。由于小儿“纯阳”的体质特点,不管是外感风寒或外感风热,邪气都易化热[2],故临床上常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患儿体温持续升高,辨病属中医的“感冒”范畴,常因外邪客于肌表引起,壅塞肌表,正邪抗争,故见发热,常为高热,而目前西医规范化标准化的降温方法在药物效应期内有一定疗效[3],但受制约因素影响较大,如药效过后体温继续升高、小儿依从性差、家长担心用药安全、药物副作用等等[4],临床上比较常见因未达到退热的理想效果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多年的临床实践工作中,笔者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以辛散解表,清热解毒的法则为基本原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同时感冒之邪气病位在“表”。中药退热洗浴法作用亦先在“表”。此次研究发现针对小儿外感发热的症状,采用中药退热洗浴剂可取得较好的降温效果,洗药浴前两组体温相差不大,但用药2次后治疗组体温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药浴法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用药后72 h内,笔者观察到治疗组体温反复升高者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粗,说明治疗组持续退热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通过此次研究说明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时中药退热药浴法效果明显,复发率低,作用持久。

笔者在中医辩证论证的理论基础指导下所拟中药退热洗浴方,由麻黄、桂枝、细辛、紫苏、艾叶、板蓝根、大青叶等12味中药组成。历代医家利用麻黄发汗作用治疗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肺气不宣、发热无汗的表实证,近代研究实验证明麻黄的挥发油、水煎剂、麻黄碱均有发汗作用,其机理可能是由于其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而导致汗液分泌增加[5];桂枝单用,发汗力弱,常与麻黄配伍,则可加强麻黄的发汗力,研究证明,能使血管扩张,调整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其解热和降温作用可能是扩张了皮肤血管、增加了散热、促进了发汗的结果[6]; 麻黄、桂枝、细辛、紫苏合用共奏辛散解表之效。大青叶煎剂对多种致炎剂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板蓝根是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常用中药。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艾叶、青蒿、石菖蒲除湿避秽,大黄、黄芩清里热,诸药合用达到辛散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同时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用洗浴的方法将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大量吸收,借此方法达到将在表之邪气祛除的目的[7],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中药煎剂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优势明显,疗效肯定,依从性好,复发率低,但存在药物经皮吸收浓度不稳定、药物经皮吸收成分不确定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此次研究仅纳入外感发热中的风热犯表及风寒袭表证,散寒解表药物剂量与疏风清热解表药物剂量的多少在外感发热的不同证型上有无影响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对反复感冒因体虚而外感发热的患儿在发热期予退热洗浴方治之,热退之后的感冒后期另予提高体质的洗浴方。

[1] 侯江红,单海军.任玉梅全身浴和足浴对风寒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4):1493-1495.

[2] 殷利平.热速清颗粒联合抗生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5,36(10):1301-1302.

[3] 赵亚娟,李妮芝,杨晓文.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6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4 ,43(10):1405-1406.

[4] 陈汝霜.艾叶桂枝粉足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2015,34 (1):78-79.

[5] 杜 渊,王 蔚,刁本恕.刍议刁本恕教授的脾胃思想在小儿外感发热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8(2):231-233.

[6] 邓屹琪,黄涛亮,李 芳.中医体质与四时外感发热证候的相关性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1):9-12.

[7] 张 琼,戴新娟,解玲芳.中医外治法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938-939.

△通讯作者

发热/中医药疗法 儿童 @退热洗浴方

R272.6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11.043

(收稿:2017-07-12)

猜你喜欢

外感麻黄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支楠教授治疗外感温热病经验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