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舞蹈艺术

2017-11-13王炳惟

黄河之声 2017年16期
关键词:长袖画像石舞姿

王炳惟

(南阳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论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舞蹈艺术

王炳惟

(南阳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在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中,汉代舞蹈以其飘逸、清灵、夸张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汉代舞蹈的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从汉代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舞蹈形态入手,通过对舞蹈形象的直观感受进行分析,并从分类、形式和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汉画像舞蹈进行解读,最终以南阳汉画像舞蹈的价值与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运用对汉画像舞蹈进行延伸、传承与发展。

南阳汉画像石;汉画像舞蹈;舞蹈艺术;汉画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舞蹈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反映人类生活状态的活动,从原始社会便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开始出现。通过相关文献以及各类像石的记载,我们可以准确的了解到我国舞蹈的发展历史,如中国汉代时期,随着汉画像石的大量出土,汉代舞蹈越来越清晰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与生活中,成为人们研究学习汉代舞蹈的重要依据。

一、汉代南阳历史文化背景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同时也是南阳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南阳历史悠久,作为光武帝刘秀的故乡,曾享有“陪都”、“帝乡”的美誉,两汉时期南阳地区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汉代南阳地区厚葬之风盛行,雕刻技术发达,这种艺术在后期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墓室及祠堂、四壁等地方,许多达官贵人在去世以后,其家人便会雇用一些工匠为其制作专门的画像石。下图(图一)便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墓志铭——许阿瞿墓志。随着时代的逐渐发展,在现今发现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帛画等文物上均有体现。

图一 许阿瞿墓志

二、汉代南阳舞蹈的形成

在汉代舞蹈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统治阶级在继承前代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并融合外来文化,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我们发现,“翘袖”“折腰”(图二)是汉代舞蹈最具代表性的舞技。这两种舞技不断的融合发展,使舞姿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逐渐发展成汉代时期南阳舞蹈的一大特色。

图二 折腰图

三、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舞蹈

(一)南阳汉画像石舞蹈概述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外交频繁,中原艺术得到不断发展,这些相互融汇的艺术,生动形象的体现在了汉画像石中。20世纪30年代初期,我国第一座汉画馆在南阳落成,到目前,南阳汉画馆藏石约两千七百余石,乐舞百戏700多石,是国家宝贵文物。

乐舞百戏像石中(图三),舞蹈风格有的刚健奔放,有的温文尔雅,形象的反映了汉代南阳舞蹈音乐文化的繁荣,为汉代舞蹈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图三 乐舞百戏图

(二)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舞蹈分类

由于汉画像石的种类繁多,人们对其分类方式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从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以及汉代舞蹈史看,可分为天上、仙人、人间、地下世界四个层类,南阳汉画像石舞蹈应属“人间世界”一类,并可分为“长袖舞”、“盘鼓舞”、“建鼓舞”、“踏跗舞”等几类。

下图(图四)所展示的是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乐舞图,图中非常形象的体现出了“长袖舞”和“盘鼓舞”的风采。图中一舞人身穿舞衣,单膝跪地,手持道具,另一舞人弯腰向前,手臂的袖子被胳膊带动着一同飞出翘起,舞姿委婉飘逸,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

舞人脚下的若干个圆形物,据考察,初步推测为盘和鼓。舞者们踏在盘子和鼓上,使表演更加具有节奏感,“盘鼓舞”中的舞人围绕或直接置于盘和鼓之上进行表演,在盘和鼓上踏击着鼓点的同时完成着许多高难度舞蹈动作,充分体现出了舞者情绪。

图四 长袖盘鼓舞图

(三)南阳汉画像石中舞蹈的艺术形式

从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在汉代所盛行的舞蹈中生活舞蹈所占比重较大。其中表现较为明显为社交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等舞蹈形式。

社交性舞蹈多体现在聚会、宴饮中,汉代有关社会性舞蹈的记载既有舞袖的表演,又有踏鼓、旋转的表演,舞蹈中长袖动作的表演带给人们流动、飘逸的美感,而盘鼓上腾跳动作的表演又带给人们矫健、强劲的美感。使汉代南阳地区的社交性舞蹈既带有轻柔之美,又带有刚劲之美的。

自娱性舞蹈是一种人们以自娱自乐的方式所进行的舞蹈活动,形式简单,表演场所也不受限制。如南阳邓州市梁寨出土的汉画像石(图五),图中刻有一人在前方举臂跃足而舞,后三人位置不等为其伴舞,表演没有固定的形式和位置,这也是南阳汉代时期的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原因。

图五 邓州市梁寨出土汉画像石图

(四)南阳汉画像石舞蹈的艺术特征

在南阳汉画像石中,舞蹈展现出的风格特征各不相同,带给人们的感受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当时的南阳地区,关于神话传说、仙人仙境的描述多种多样,人们对于神秘的天上世界充满着好奇,从南阳汉画像石中舞蹈轻盈灵动、造型夸张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神秘的天上世界有着非常强烈的征服愿望。

“长袖飘渺”是“长袖舞”中较为典型的特征之一,体现了汉代人们的审美观,据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记载(图六),不难发现,“长袖舞”的舞人大多是细腰,体态轻盈,舞衣较长且多为束腰,这种舞衣使舞人的下肢活动有了一定局限性,舞人在表演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腰部和手部的动作,腰部动作前俯后仰,显得非常柔软,舞袖流动起伏,使舞姿整优美飘逸,似仙人飘入仙境的寓意。

图六 长袖舞图

除此之外,节奏丰富、抒情达意等也是南阳汉画像石中较为代表性的舞蹈特征。如“建鼓舞”和“盘鼓舞”等都巧妙的运用了道具的节奏,使表演显得更为生动。“建鼓舞”(图七)中主要使用的道具为“建鼓”,汉代建鼓的工艺精湛,顶端的装饰物华丽多彩,建鼓的表演形式比较固定,一般在建鼓的旁边也会放置一些其他打击乐器,使之与建鼓相互配合,使节奏更为明显。表演形式多为男子双人舞表演,舞者们在表演的同时击打着鼓面,巧妙的将舞蹈表演与乐器演奏融为一体,其舞姿雄健有力,带给人们鲜活之感。

图七 建鼓舞图

而“盘鼓舞”则是运用了舞蹈与杂技的巧妙结合,“盘鼓舞”一般为“七盘”,是将盘或鼓作为舞具,置于地面,舞人便在舞具周围或之上进行表演,对于盘和鼓位置的摆放史料中尚未记载,在“盘鼓舞”的表演过程中,舞者的舞蹈动作则显得更加的自由、灵活,表演形式大多以独舞为主,舞人在表演的同时,不断用足踏击鼓面,舞者们的舞姿依照着节拍、应着鼓声,舞姿的变化迅速而又轻松,巧妙的与鼓点节奏融合在了一起,使舞姿显得更加闲缓曼妙,十分优美。

无论是矫健有力的“建鼓舞”还是婀娜多姿的“长袖舞”,都显现出了无尽的舞蹈意境之美。优美的舞姿和丰富的感情相互融合,这也是南阳汉代舞蹈的一大进步和完善。

四、汉画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一)南阳汉画像石中舞蹈的宝贵价值

我国汉画像石的种类很多且分布地区不一,其中研究资料较为丰富的地区为河南、山东、陕西等地方。而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则是种类、数量最多的,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出土的大量文物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汉代艺术的视觉效果和主观想法。也使我们可以不断的深入并了解汉代南阳的各类艺术形式。

随着考古学家的深入挖掘与研究,汉画像石舞蹈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展现在我们面前。题材繁多,内容全面,并以图像的形式记载,广泛生动的形象得到了完整的保存。是研究汉代南阳艺术、礼俗的宝贵资料,为人们后期研究汉代舞蹈艺术等提供了详实及宝贵的资料。

(二)南阳汉画像石舞蹈在当今社会的运用

根据我的指导老师在湖北社会科学发表的论文《汉画像舞蹈研究的两种形式》中看出,汉画像舞蹈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大体分两种,一种是保守型应用,另一种是开放型应用。

保守型应用从一定意义来说是汉画像舞蹈应用研究的基础,主要应用形式是还原和再现汉代舞蹈。在还原和再现汉画像舞蹈的同时,我们要用认真严谨的态度,严格的去遵循历史,遵循汉画像舞蹈的史学形式,从而使得出的研究结果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其次开放型应用体现的是一种尝试性的应用。是将古老的汉画像舞蹈图像与现代的科技进行结合,从而增加了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如汉画像舞蹈的数字化设计等。

随着当今社会飞快发展的网络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参与到汉画像舞蹈的研究中,同时数字媒体的发展也对汉画像舞蹈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有一些学者对汉画像舞蹈进行了数字化的设计,将其处理为三维建模或是编辑成视频,实现了汉画像艺术的可视化处理。在舞蹈艺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汉代南阳舞蹈所具有的魅力,依然影响和推动了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

[1] 沈阳.汉画像舞蹈中的神仙思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01.

[2] 赵丽.汉画像舞蹈研究的两种形式[J].湖北社会科学,2014,05.

[3] 卫雪怡.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05.

[4] 王玉今.南阳汉画与汉史研究[J].南都学坛,1999,01.

[5] 韩玉祥.汉画学术文集[M].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1995.

[6] 王晓丽.南阳汉画像石的民族艺术风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7] 王治秋.鲁迅和南阳汉画像石[J].鲁迅研究月刊,2008,06.

[8] 水霖林.南阳汉画像石涉及形式和风格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01.

[9] 汪法萍.汉画像石中乐舞图像的分类研究[J].大众文艺,2012,11.

[10]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指导教师:赵丽)

猜你喜欢

长袖画像石舞姿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试论我国古代长袖舞蹈的发展历史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First Look
周代与汉代长袖舞之异同及两者关系的探究
风中的舞姿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