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决不就此收场
——朱维基《寄郭沫若先生》释读
2017-11-13巩佳星
巩佳星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北京 100875)
我们决不就此收场——朱维基《寄郭沫若先生》释读
巩佳星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北京 100875)
1946年3月15日,上海杂志联谊会编辑并发行了《为陪都血案争取人权联合增刊》登载见证“较场口事件”目击者的文章,抗议陪都暴行。其中载有朱维基《寄郭沫若先生》诗歌一首,不仅仅反映了朱维基对当时“人”与“事”的评判,更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从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作品反映的内容出发,对诗歌进行解读,或许可以更好地从诗歌作品出发来回望历史,从历史史实出发来反观文学。
“较场口事件”;郭沫若;朱维基;“政治协商会议”;民主事业
1946年1月31日,“政治协商会议”闭幕,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和改组国民党政府的五项原则。是年2月10日,重庆各界在较场口广场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但遭国民党特务破坏,郭沫若、李公朴、章乃器等人被打伤,许多人被捕和失踪。“较场口事件”发生后,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中国民主文化教育事业协进会等团体,《中原》《希望》《文艺杂志》等刊物纷纷来函慰问郭沫若。围绕这一事件,当时中国各界展开了一场民主与反民主的激烈斗争。是年3月15日,上海杂志联谊会编辑并发行了《为陪都血案争取人权联合增刊》,该“特刊”原定3月初旬出版,但因稿件及印刷所工友罢工等原因延至3月15日才出版。该“特刊”登载见证这场血案目击者的文章,抗议陪都暴行,撰稿人有章乃器、李公朴、郑振铎等。目前学界,对该“特刊”所登载的文章关注较少。该“特刊”载有朱维基《寄郭沫若先生》诗歌一首,兹先将该诗歌全录于下,并参以其他相关材料加以释读:
寄郭沫若先生
朱维基
在初春天气,
清早的阳光虽然薄弱,
仍有一股暖和
洋溢于四周:
你心中怀着欢喜,
带着太太和孩子,
像过新年似地赶赴
较场口的会场,
满望能去看到人民
热烈祝贺政协会议的成功
(这民主原则的胜利是你们绞尽了脑汁,流干了汗水争取来的。)
你们怀着欢喜,
我想你们也一定有些骄傲,
骄傲着人民的要求
终因经过艰苦的斗争,
而在全国的面前获到伸张,
自此后可走上平坦的道路,
使我们中国日趋民主,富强。
但是有一件事决不会
为你们,为大家所能料想:
在万目睽睽的堂堂陪都,
竟会演出一出全武行——
许多人民最优秀的代表者,
如你先生,还有李公朴,施复亮,
有的额上打起了一块红肿,
有的拖下台来拳足交加,
铁棍木棒到处乱舞高扬;
你被打落了眼镜,被打肿了额角,
被拖在地上还不算,更要用脚践你的胸膛。
唉,这是什么举动,什么行为,
这国家成什么体统,讲什么信用;
唔,这些也都是“人民”所做的!
不是在沧白堂曾有人说过:
“使板凳,投石子也是代表民意呀!”
这次在较场口的地方,
他又看到了暴徒逞凶,
人人都打得头破血流,太不像样,
当所谓“主席”请他上台演说,
他拒绝了,并且说,“我没有话说,我也不怕打!”
这种种听来似觉可笑,
仔细想想实在也有些心伤。
执政了十八年的一个大党派,
不去算他曾失去过多少地方,
现在刚刚打倒了日本,
把自己国家列入了四强,
虽然又掀起了内战的轩然大波,
经过了各党各派无党无派的协商,
获到了差强人意的决定,
应怎样使其逐步诚意实现,
现在不这么做,竟嗾使了一批流氓,
做出了这种反常、反民主的卑鄙行动,
侮辱了人民,也侮辱了主席的诺言四项。
现在,离开这惨痛的血案,
已有一个多月的时光,
政府似乎变成了哑巴,
假痴假呆,一声都不响。
澈底调查真相,赔偿惩凶,
依旧是我们坚决的主张。
你身受痛苦的郭沫若先生,
尤其要合力把我们人民的要求宣扬:
若是不把种种未了的惨案血案,
得到明白结束,我们决不就此收场!
三月九日
《寄郭沫若先生》落款的日期,即1946年3月9日。作者朱维基,诗人,文学翻译家,1904年出生于上海,早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1927年开始从事新诗创作以及文学翻译,译作有《水仙》(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版)、《道生小说集》(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版)、《失乐园》(上海第一出版社1934年版)等。1930年,与蔡芳信、林徽因等人在上海成立绿社,创办《绿》杂志。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国难”逐渐加深,民族危亡日益严重,朱维基开始创作了不少抗日诗歌。1940年与沈孟天等人编辑出版诗刊《行列》,创作了不少抗日诗歌。1941年在上海被日军逮捕入狱,1943年出狱后在上海中国艺术学院、华东大学等校任教,1945年到苏北抗日根据地任教,1946年出版诗集《世纪的孩子》,1950年任青岛大学教授。1951年回到上海,在华东文化部研究室工作。1953年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当编辑,同年8月参加志愿军赴朝鲜任翻译。1954年回国后仍从事诗歌的翻译和研究工作。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1年11月逝世。译有拜伦《唐璜》、但丁《神曲》、弥尔顿《失乐园》等。
1946年元旦,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元旦,胜利的喜悦弥漫着祖国大地。朱维基发表诗歌《一九四六年元旦》:
时间的轮子毫不休止地转动,
一年又已开始:
有着两种人——
一种是在用着他们的肩头
亢着这轮子向前推进;
又有一种却在伸出他们的魔手
也一样用力地把她向后拉回。
……
不管这一切,时间的轮子
还在向前转动:
推进的力量
纵然遇到抗阻,还是抵消了
那种逆流的人们徒然的努力;
因为他们怀抱着一个信仰,
一切鬼魅在这信仰之前倒绝。
……
在你这另一年的行程的新的开始,
哦时间!我们祈求你给我们新的斗争的欢喜!
很明显,在诗歌《一九四六年元旦》之中,朱维基已经意识到,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了,但是当时国内仍存在着“争斗”,有的力量促进着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而有的力量却阻碍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即便这样,朱维基对1946年这个新的一年,仍充满了希望。
同样在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主席发布“元旦公告”,蒋介石呼吁中国共产党方面要维护国家统一,双方举行会议以政治方式解决争端,由此拉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序幕。1月6日,国民政府成立秘书处,并公布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办法七条及全体会员名单。次日,政协预备会议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会议室举行。政协会议的召开,受到当时各界的密切关注。1月8日,朱维基作诗歌《告政协会议代表诸公》:
……
在我们获得了胜利之后,
处于黑暗中八年的人民
好容易看到了一线曙光,
而国家接一连二呈现给我们看的
却是一连串脱不了旧时代的措置。
……
故而,由于民主浪潮更高的湧涨,贤明的领袖和人士,
有召开这政治协商会的主张。
而在这会议的前夕,
军事的行动并不停绝,
可以说更深的危机
伺伏在每个人民的四边。
……
无限的悲痛拥塞在我们胸中,
远仰真正民主的国家
已向抗战复兴的大道迈进,
我们人民定要努力使这磋商成功!
在政协会议召开前夕,朱维基认识到当时国内政治形势的严峻以及召开政协会议的必要,并且他希望政协会议能够顺利召开,希望能够迎来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需要说明的是,上海《综合》杂志曾在第1卷5期,指出该刊的“政治态度”:第一,该刊“同人鉴于抗战胜利的艰巨,益感国家民族之可爱,基于这原则,凡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的政论或意见,无不竭诚欢迎,并坚决规定只要思想正确,言论公正,绝对不以‘南北东西’‘上下左右’来做取舍文稿的标准”;第二,该刊“同人无党无派,对政府或各政党无不愿善意提供意见,此种意见,就是民众必要讲的话,在民主政治之神圣保障下,我们绝对不放弃民众应有权利,抑且主张早日促成真正民主政治组织的健全设立”。《综合》杂志是1945年12月在上海由综合周刊社编辑、大同书局发行的周刊刊物。该刊为综合性刊物,发表抗战后国内外新闻及时评,同时刊登相关文艺创作与文艺评论,主要栏目有“时事评论”、“一周要闻”、“影评”、“剧评”、“通讯”、“书评”、“译”、“音乐欣赏”、“综合知识讲座”等。战后国内及国际的政治、时事动向是《综合》杂志的一大关注重点。关于国内,要争民主、求团结、促和平,倡导制止内战,报道马歇尔的来华调停,对如何制止内战的途径也有所讨论。该刊对战后审判日本也多有关注,发表对战犯审判及日本赔款等问题的多篇文章。关于国外方面,设置“世界的一周”、“世界与中国”栏目,报道战后世界各国的政治动向,主要包括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民族独立以及英美等国的邦交变动等信息。当时对苏联的报道很多,包括对苏联民主的称赞以及对苏联五年计划的推崇。朱维基不仅是《综合》杂志的编辑,同时也是该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可以说,朱维基自己也是认同该刊的“政治态度”的。不管是朱维基个人,还是《综合》杂志全体同仁,在当时都希望“真正民主政治组织”能够早日建立。
由诗歌《一九四六年元旦》、《告政协会议代表诸公》出发,我们或许可以了解朱维基对国内政局的看法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设想,也就更容易理解《寄郭沫若先生》的写作背景及内涵主旨。正是对政协会议的召开充满了希望,对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组织”充满了希望,在“较场口事件”发生后,朱维基才表现出如此强烈的不满与愤慨之情。《寄郭沫若先生》的内涵主旨,主要在以下三点:
第一,通过细节描写,再现了郭沫若等人当时在较场口的情形。郭沫若本来“心中怀着欢喜,带着太太和孩子,像过新年似地赶赴较场口的会场”,但是暴力行动是突如其来的,郭沫若“被打落了眼镜,被打肿了额角”,更“被拖在地上”,被暴徒脚践胸膛。诗歌表现手法的背后,也是作者情感的流露。
第二,反映了朱维基对此次暴力事件的发生感到非常震惊,痛斥暴徒的行为。“较场口事件”最初决不会“为大家所能料想”,但即便如此,此事件仍在“万目睽睽的堂堂陪都”发生了。这些暴徒就好比“一批流氓”,“做出了这种反常,反民主的卑鄙行动,侮辱了人民,也侮辱了主席的诺言四项”。继“沧白堂事件”之后,“较场口事件”的发生让当时很多进步人士更加难以接受。30年代末期以后,朱维基的很多文艺作品的主旨都跟“抗日”有关,他曾在上海被日军逮捕入狱,后来又到苏北抗日根据地任教,可以说这些切身经历都让他深深明白“和平”对于一个国家前途及命运的重要性。
第三,表达了朱维基对郭沫若的深深敬仰之情,并希望郭沫若能早日康复,继续为民主事业努力奋斗。“你身受痛苦的郭沫若先生,尤其要合力把我们人民的要求宣扬:若是不把种种未了的惨案血案,得到明白结束,我们决不就此收场!”在朱维基看来,郭沫若“身负重任”,即使“身受痛苦”,也会“把我们人民的要求宣扬”。事实上,不仅朱维基个人,当时各进步团体都对郭沫若等人表示慰问并寄予厚望,并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彻查此事,还当事人一个真相。就在“事件”发生的当天,中国民主文化教育事业协进会致函郭沫若、邓寅初、章乃器、李公朴、施复亮等人,信中说,“为人民而忍辱负创的导师们今天所遭受的又一次的横祸,铁一样的证实了你们平时所教示于我们的真理——在人民的民主力量逐渐抬头的前夕,旧的没落者必定表现得比往日更卑鄙、更无耻。——像黑炭与明珠一样的划分着醜恶与美好的明确界线,中国青年憎恨这醜恶,中国人民憎恨这醜恶!我们一定要活生生的把这些醜恶的制造者们连‘老根子’一起拔掉!只有以永不停止前进的步伐与坚实的行动,才能报答你们今天所遭受的光荣的创伤!”因此,朱维基在《寄郭沫若先生》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也是当时大部分进步团体及知识分子的情感流露。
总之,“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大决战,1946年的头几个月,这场斗争在政治上的重要表现形态,就是围绕政治协商会议和政协协议而发生的激烈斗争。较场口事件是这段风云迭起、错综复杂的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且“较场口事件,从反面启发了人民的新觉醒,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斗争情绪”。不管是“政治协商会议”的艰难召开,还是“沧白堂事件”、“较场口事件”的发生,都说明了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组织”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段斗争激烈的岁月里,郭沫若等人并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宣扬民主精神,为民主事业而努力奋斗。《寄郭沫若先生》不仅仅反映了朱维基对郭沫若的深深敬佩、敬仰之情,反映了朱维基对当时“人”与“事”的评判,更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作品时,如果将“人”与“时代”的诸种因素相互结合起来,或许我们更能深刻地理解诗歌内在的主旨与意蕴。
(责任编辑:王锦厚)
注释:
①关于“较场口事件”的详细始末,可参见黄立人:《较场口事件述略》,《历史档案》1988年第4期;关于郭沫若在此事件前后的相关活动事迹,可参见龚继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②《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二分册》(文化资料供应社1980年版)、《中国翻译词典》(林煌天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二十世纪中国诗人辞典》(李德和主编,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等。
③此信函落款时间为1946年2月10日,后与《寄郭沫若先生》同刊载于《为陪都血案争取人权联合增刊》,《郭沫若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未提及此信函。
[1]孙士庆.围绕政协会议的国共舆论宣传战[N].民国档案,2015(3).
[2]朱维基.一九四六年元旦[N].综合(上海),1946年1月1日(第1卷第4期).
[3]唯礎(朱维基).告政协会议代表诸公[J].综合(上海),1946年1月10日(第1卷第5期).
[4]蒋寿同.答读者关于本刊的政治态度[J].综合(上海),1946年1月10日(第1卷第5期).
[5]黄立人.较场口事件述略[J].历史档案,1988(4).
C912.1
符:A
1003-7225(2017)02-0007-04
2017-05-19
巩佳星,陕西咸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文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