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王公”信俗看安溪感德茶业转型
2017-11-13蔡少辉叶国盛
蔡少辉 叶国盛
(1.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2.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从“茶王公”信俗看安溪感德茶业转型
蔡少辉叶国盛
(1.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2.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民间信仰中的神灵职能、传说故事等内容的变化常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安溪县感德镇在为当地茶业发展与转型作准备之际,借“茶王公”这尊新兴行业神表述了当地茶业发展与转型的诉求,相对应地影响了“茶王公”信俗活动,从而突显了当地茶业发展与转型的构想。
神灵职能;社会变迁;茶王公;感德茶业
韩森(Valerie Hansen)曾以冥钞、买地券等为例论证“宗教变迁有可能先于经济发展而发生”的论点。在《变迁之神》一书中,她也多次阐发此论述。指出,南宋时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逐利之风的盛行使得民间信仰神灵被卷入市场体系之中,神灵神职方面开始出现与商业利益相关的记载。滨岛敦俊以神灵传说故事入手,称江南土神所具有的漕运传说与元明漕运经济发达相关,而随着明清江南农村社会的发展,小农阶级成为主体,当地土神也有了维护小农阶层色彩的“施米神”身份。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变迁是促使神明传说、职能发生转变的重要因素,是研究民间信仰变迁的重要视角。换言之,从民间信仰神灵神职、传说故事的变迁亦可管窥社会经济变迁的大致趋势。
一、茶王公谢枋得其人
正顺尊王,又称正顺圣王、正顺王公,是起源于宋代的福建地方性民间信仰,其信仰广泛流传于福建地区,其原形有谢枋得、谢安、谢祐、陈耸、王审知等说法。安溪正顺尊王信仰多称其神谢枋得为境主公,有罗内境主之说法。与安溪城隍显佑伯、清水祖师共同构成“安溪三大佛”。而在感德,民众则称谢枋得为“茶王公”。
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今江西上饶弋阳)人。为人豪爽,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揪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宝祐中,他与文天祥同举进士,对策之时揭露弊政,仅得二甲进士,他愤然抛弃功名。第二年再参加考试,中经科,仍弃仕位。景定五年(1264),谢枋得主持建康乡试,发策十问擿伏权臣贾似道罪行,被贬兴国军。德祐元年(1275),朝廷重用谢氏,官封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德祐二年(1276),谢枋得兵败信州。乃易名入建宁唐石山,“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履,东乡而哭”。后卖卜、教学于建阳。入元后,朝廷多次下诏延请不得,后为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强迫北上。至元二十六年(1289)四月初五,谢枋得逝于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明英宗时,李奎上奏请朝廷为谢枋得封谥立祠。景泰七年(1456)九月,巡抚江西右佥都御史韩雍再次奏请为谢枋得封谥。大学士陈循提议以“文节”为谥,景泰帝允之。
后人高度评价谢枋得,将他与民族英雄文天祥并称,“叠山”“文山”成为中国历史上两座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峰。
二、茶王公传说与感德茶业
感德左槐黄姓传说中,其十八世黄鸾哥、凤哥兄弟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偶遇谢枋得,请他住在黄家中,设馆授徒。谢枋得寓居感德期间,讲学劝道,教化乡民。时年适值左槐出现“茶叶换不来豆叶”的生产低谷,许多乡民欲弃茶另谋生计。谢枋得精于品茶,深通茶性,细察当地水土,认为左槐土壤气候适宜茶树生长,劝导乡民不要放弃种茶,还鼓励他们多垦荒种茶,亲手培育茶苗送给乡民,传授建阳茶叶制作技艺,指点乡民挑茶到湖头、泉州、同安贩卖。在谢枋得的极力劝导下,左槐的黄姓、苏姓、陈姓均有村民响应,感德茶业因而保留下来且发展兴盛。
除劝化乡民掘畬种茶的故事之外,黄氏族人也坚信谢枋得嗜茶如命。每年正月初一,准备“清筵”祈茶福时,若未供上好茶,求卜则多无验。一来二去,民众便相传谢枋得是茶仙,谢氏因而获得“茶王公”的名号。
另外,在茶王公祠中有口“感恩井”。相传,在修建中庭之时,有泉水涌出,于是挖就此井。民众认为这是谢枋得显灵,因名之“感恩井”。赛茶王时,多由专人负责取用此水,评审茶叶。
三、茶王公信仰的变迁
谢氏去世之后,当地黄氏、陈氏感念其德,陆续于各家之中供奉其牌位,开始了当地谢枋得的崇拜,后苏氏亦奉祀之。兹将谢氏信仰及茶王公祠变迁情况作简要梳理。
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黄鸾哥得知谢枋得去世的消息,悲恸万分,画木板像挂在厅堂左墙之上,永久纪念。
天历二年(1329),黄泰亨(黄鸾哥次子)任梅花所千户后,为报答谢枋得启蒙之恩,延师塑像,供于厅堂之左。
元统元年(1333),元顺帝感其风骨,勅封谢枋得为“正顺尊王”。
明景泰七年(1456),谢枋得获赐“文节”谥号,未发。
天顺元年(1457),英宗皇帝正式赐号“文节”。
成化二年(1466),左槐黄姓月角祖宇修毕,裔孙将谢枋得像供奉于祖先神龛右侧。
成化六年(1470),集福堂(今茶王公祠)由黄、陈、苏三姓共建,内供释迦牟尼及其胁侍文殊、普贤,及周边破庙所祀神佛。
清顺治十七年(1660),陈、黄、苏三姓塑谢枋得像,供奉于峨嵋山上(茶心崙)。
康熙十年(1671),左槐陈、黄、苏三姓修建集福堂左右殿。
康熙十一年(1672),村民将谢枋得像迎入集福堂左殿。
1966年,集福堂被毁。
1986年,茶叶经济走俏,村民合议重塑茶王公金身,恢复游神庙会。
2010年,感德镇提出建设感德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构想。成立感德茶王公祠筹建领导小组,祠于2013年落成。
可以看出,起先谢枋得在当地的影响并不广,仅是黄姓先祖自发的纪念行为。明成化二年,黄姓裔孙将谢氏神像迎入祖祠,供奉于祖先神龛之右。从此举可看出,对谢氏的崇拜已在黄姓家族中发展壮大,超出一家一户的祭祀范围。顺治时,左槐三姓合塑谢枋得神像,并共祀于茶心崙。康熙时,则将谢枋得神像迎入三姓集资所修之集福堂。这一时期当地的谢枋得崇拜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超出了单姓家族祭祀的范围,成为了当地三大姓氏主要信仰姓氏。
而后,崇祀活动开展的载体集福堂被破坏,相关活动也戛然而止。至1986年,茶叶经济走俏,当地因茶叶质量良好,受到市场的追捧,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的同时,对茶叶生产也寄寓了重望,“大队对茶叶也加强了力量,扩大规模。人们在饭后茶余又产生了重塑谢枋得茶王公——正顺尊王金身的心理。于是,延师重塑了金身,”恢复了游神赛会活动。此时的民众似乎开始重视起了传说之中谢枋得与当地茶的历史联结,谢枋得“茶王公”的身份、职能逐渐引起当地人的注目。而在重建后的集福堂中,古时仅是庙中左殿奉祀的谢枋得成为了正神,庙名也随之更替为“茶王公祠”。
回顾谢枋得从个人自发的圣贤崇拜逐步壮大为镇护一地的境主神,再由境主神转变为行业神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民间信仰不断被地方宗族力量、社会经济、文化潮流所形塑的过程。民间信仰自古便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今人也能够遵照自己的需求、理念形塑民间信仰,使其适应当代社会需求。谢枋得在感德乡民的合力运作之下,经由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原因在现代以当地茶行业神的新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其信俗活动也随着一新。
四、茶王公信俗活动
茶王公信俗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卜筮活动,一类是茶王公相关祭祀活动。
(一)卜筮活动
与茶王公相关的卜筮类活动主要包括:卜茶王签、供王牌、请“茶王公”下乡“做先生”等古俗,这些信俗活动多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走向消亡。
1.卜茶王签
向茶王公卜签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向茶王公祷告,通过掷筊的形式决疑,连续获三次允杯者,即是神意;二是抽签,信众向后殿保生大帝诉说缘由,得允杯一次后,便可抽取茶王公灵签。灵签有四十支,据传为谢氏流亡建阳卖卜时所用的签辞,签诗内容则多取自于谢枋得逃难途中遭遇。
2.供王牌
王牌即指谢枋得神主牌“敕封广烈正顺尊王”,以往由乡民轮流迎请至家中供奉。所愿迎请之家庭,须于当年农历正月十二日聚集于庙中,掷筊决定,可一户也可几户共同迎请。迎请的家庭,早晚必点香火供奉,除夕夜则回迎祠中。2013年茶王公祠落成,此俗遂废。
3.请茶王公“做先生”
此俗始于清代。茶王公原以境主神受到乡民崇祀,具有保境安民的神职。因而,乡民若有红白喜事都喜欢迎请茶王公坐镇其家中厅堂,俗谓“做先生”。若逢男女成婚,则先拜天地,再拜茶王公或土地,次拜祖先,最后行对拜礼。子女出生后,须至庙中还愿。若迎请之家为病患,则有乩童一同前往,扶乩、派符以驱逐邪祟。此民俗现已消亡。
(二)祭祀活动
祭祀类活动主要包含:祈茶福、迎春彩及赛茶王三项。
1.祈茶福
祈茶福仪式一般从除夕夜开始。子时一到,道士起鼓,请神。由乡绅代表抽取三支签。第一签,卜问乡里流年运程;第二签,卜问乡里五谷收成,尤以茶业为重;第三签,则卜问茶王公香运。俗信新年首次签尤为灵验,因而信众群集,认真听取道士解读,以便规划当年农业稼穑、商业买卖、建房置业、升学就业等计划。抽取签后,民众献上香花、茶果,祈祷一年风调雨顺,茶叶丰收。
此俗从成化年间开始,流传至今。据《茶王公信俗申报书》称,成化五年(1469)建成集福堂后,每年正月初一贡献神灵的“清筵”就演变为全乡的“祈茶福”民俗。而祈茶福的时间除正月初一外,民众也常于立夏前十天、寒露前后十五天举行祈茶福仪式,祈祷夏、秋茶采制的顺利。
2.迎春彩
迎春彩是茶王公信俗中最隆重的活动,多于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二日举行。
初十,做敬、迎王灯。所谓迎王灯即是请茶王公收纳信徒为“义子”“义孙”。十一日,刈火、巡境。茶王公外出刈火之地循例为槐东村应天岩“清水祖师”处,若要往它处,则需提前问卜。刈火回村之后,便举行巡境。茶王公神尊途经的家家户户需摆“清筵”,点香礼敬。十一日晚,观丁入醮、装火树。观丁入醮是指“义子”掷筊,得允后成为谢氏正式的弟子。装火树则系为第三日普度做准备。左槐每户人家每四年轮值一次,黄姓轮值两年,陈姓、苏姓各轮值一年。十二日,普度。
3.赛茶王
赛茶王,即茶王赛,为宋代斗茶、茗战之风的遗存。宋代重“建茶”,设北苑焙制团茶以贡禁中,因而对茶叶品质严格,出现了斗茶(或称茗战)程序以品评茶叶优劣,此风亦流布于民间。范仲淹对此有生动记载:“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将斗茶旨趣描绘得淋漓尽致。谢枋得曾旅寓闽北,熟悉北苑茶产造之道,也将当地斗茶风俗传入感德。明清之时,斗茶之风在感德广为盛行。民国期间,民间斗茶活动发展成茶王赛。1990年,感德茶王赛制定了详细评分细则,聘请权威茶师做评委,延请公证员公证,并为当季茶王举行踩街活动。
2013年,茶王公祠落成,茶王赛便于祠中举行。在茶王公祠中举行茶王赛,在赛前需要致敬茶王公。感恩茶王公教授种茶、制茶之法,学习茶王公“道法自然”“忠义尚节”的精神内涵,并于茶王公监督之下,在《茶叶标准化生产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上签名,承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共同建设生态茶园;遵守职业道德,推动地区茶业良好经济发展。
综合考量这些信俗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从地方境主神到行业神,茶王公性质的转变也使得相关信俗活动发生了变化,原先具有的巫卜类信俗活动逐渐消失,与茶行业相关的信俗活动则方兴未艾,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茶王公信俗申请书》中提到“随着茶业的发展,茶农们就茶事向“茶王公”祈求的更为普遍”即是明证。
韩森在《变迁之神》指出:“在一个商业化的时代,问题并不在于神祇能否显灵,而在于她能否为人赢得利润。经营性农户种粮采茶,在市场出售,他们不会因为神祇正确但费钱的忠告而去崇祀她。”与此相似,市场经济体制下,民众追逐金钱、利益的风气日盛,感德茶农、茶商对于茶王公的信仰必然也是基于“他能为人赢得利润”为出发点的。但民间信仰神灵神职除了是适应社会需求而调整的,它也“必须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以及民间文化的生存与传播规律”,因而,相较于简单的人神互惠模式,感德当地对于茶王公的奉祀还发展了他“道法自然、忠义尚节”的精神内涵。
五、茶王公的行业神特性与感德茶业转型
学界对宋代以后民间信仰的研究大都注意到了社会经济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致使当地农村和农民的信仰状况发生了转变。《变迁之神》及《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都指出此现象,认为这一现象可以从神灵传说故事及其职能变化之中看出端倪。同样的情况出现在茶王公信仰之中。现代社会中,食品安全问题的激烈、茶业市场的饱和与竞争、消费者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直接催生了高端茶叶市场的兴起,生态商品茶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有赖于具有高度地方特性商品的出现,有着“中国茶叶第一镇”美誉的感德,将茶叶、茶王公建设成为地方文化商品则是必然的。
2013年起,在茶王公祠中举行茶王赛前,茶农、茶商及民众首先要致敬、感恩茶王公,并于茶王公监督之下,在《公约》上签名,承诺:
一、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茶业发展战略,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诚信守法经营意识;
二、加强对茶园的科学管理,精细管理,保护茶园生态环境,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为安溪的青山绿水、茶园的绿色生态、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生产、采收的药品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要求,保障茶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加强企业和行业自律,接受同行、消费者和全社会的监督,积极配合执法部门依法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
五、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自觉维护“安溪铁观音”的声誉,促进安溪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公约》的内容多与当地茶业经济相关,在茶王公监督之下,茶农、茶商签署自己的姓名,承诺遵守上述公约,是他们对于茶王公这一行业神的尊崇和畏惧,也是他们自发形成的心理诉求。《公约》的创制发生于2013年,是新近的社会现象,是感德茶业对于社会市场的回应,这可从《公约》内容看出。笔者认为《公约》之中大致包含了生态建设、茶园管理、行业监督及品牌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内容具体实施的情况不得而知,但它却与茶王公信仰密切相关。不仅在于它以茶王公的名义施加监督,还在于当地所提出的这四点建设及其反映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反过来赋予了茶王公新的行业神性质与职能。
周国强(Chow Kwok-Keung)曾将行业神的职能归结有16种,包括保佑企业经营顺利,日进斗金;保佑工作顺利;安抚情绪;强化传统的“师徒如父子”观念;借神自重;团结同业人员;惩戒业内不肖,借此约束同业者行为;依据行规互帮互助;提高同业者间的凝聚力、归属感及士气等。这些功能也许有交叉有重复,但并不妨碍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行业神的崇拜与祭祀活动是行业从业者以神灵信仰来联结同业者的方式,通过这一方式来展现行业组织的活力及其组织力,而所奉祀神灵便成了行业意识和行业价值的集中体现。在茶王赛之际,于茶王公这尊行业神之前举行祭祀,签署《公约》同样体现了这一规律。一方面,《公约》的意义在于它是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价值和目的,换言之,这是当地茶农、茶商,以及相关人士所共同提倡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在行业神前的起誓、签名,有助于同业从业者整合、加强彼此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公约》内容多涉世俗,且是新近的,这是感德民众对目前社会现实的反应。
(一)生态的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文化资源化的深入,“生态”也成为了价值概念,茶业方面的生态商品建设主要以无公害茶的生产为主。对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的感德茶园来说,生态商品茶建设的首要难题是解决以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威胁。《感德镇志》记载:1996年,全镇水土流失面积22.413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10.11%。2007年,全镇水土流失面积18.3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8.2%。镇人大主席郑有文也称20世纪90年代开始盲目开山种茶,而后水土流失造成了茶园土壤水分、养分流失,茶叶品质下降,民众收入不增反减。2000年以后,政府实施“退茶还林”策略,但群众参与度不高,效果有限。
乡土社会中,社会治理的逻辑是“礼”,即“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而传统是维持这一规范的基础。在感德,民众对于生态环境的营造有着自己的传统,那便是谢枋得所提倡的“道法自然”的精神。在当地人眼中,这是“祖训”,也是“神谕”,而这与流传在当地“劝母掘畬”的故事密切相关。相传,黄氏先祖黄鸾哥、黄凤哥兄弟发现麒麟岭鹅冠峰有土地适合开植茶园,便将这一想法告知家人,黄母担心路途遥远且艰难险阻,坚决不同意,导致了母子不睦。谢枋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黄氏兄弟劝导母亲。同时,谢氏提倡开垦荒地以保护村落附近生态的建议也得到了黄、陈、林姓等村民的响应,村民既垦殖荒地发展生产,也保护了当地生态,时至今日仍然成为一桩美谈。同时,谢氏提倡的“道法自然”也成为了茶农、茶商推崇的理念,至今仍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可从《公约》第2、3条看出端倪。
宗教的社会功能不仅在于维护社会团结,更在于它能制裁各种不正当行为。当地茶农、茶商在茶王赛之前,礼祭茶王公,宣誓并签署《公约》,借茶王公神灵的权威鼓励、监督同业人员参与生态建设,有效地将不法行为制止在发生之前。显然,以行业神茶王公为榜样和约束力量的做法与政府政策引导不同,前者才是民众发自内心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驱力。
(二)地方文化商品的建设
地方文化商品是指那些具有地方特性的消费性文化产品。地方之所以具有特性,在于它“与他地长期持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该地区别于他地的深层文化传统,并且当该地人们认同这些长期积累的文化时,可以认为这构成该地的地方性。”换而言之,茶王公作为有别于他地的感德文化传统,成为了当地民众在建设地方文化商品中的不二选择。
感德乡民奉祀谢枋得不仅在于谢氏在当地推广茶叶种植,改善了乡民生活。更重要的是谢氏坚贞气节及道德文章深刻影响了当地民众,塑造了当地“忠义尚节”的文化风气。史载,谢枋得高中进士,却因针砭时弊,被贬二甲,他愤然弃官。后为宋廷起用,委以抗元重任,又遭权臣陷害。兵败被俘后,绝食以明志。可以看出,谢氏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高尚的精神品质,这成为他得到奉祀、推崇的主要原因。
感德茶王公信仰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符号。社会学家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曾表示物品只有成为符号,它才能成为消费的对象,因而在现代消费文化中,符号消费成为风尚。而符号商品与普通商品的不同在于,前者吸引的是特定文化爱好者的兴趣,从而引发他们的认同性消费。感德茶王公不仅是感德人民对于谢枋得劝民植茶、呵护自然的“道法自然”的地方记忆,更融入了谢枋得忠贞不屈、宁死毋降的忠义尚节的时代精神。奉祀、推崇谢枋得这一既能引起全国共鸣,又具地方文化特性的精神楷模,并将其精神注入感德茶业,无疑赋予了感德茶业以文化的优势,进而助力感德茶业腾飞:一则有利于推广感德“中国茶叶第一镇”的知名度,提升当地铁观音茶文化的神圣感和软实力;二则可成为展示感德镇茶乡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精美名片;三则可以推动感德铁观音振兴。
回过头来审视茶王公的行业神职能,我们可以发现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行业神职能(如借神自重、惩治不肖、约束同业)依然保留在相关崇祀活动之中,而新的社会需求(在这里是生态建设、地方文化商品建设)所引发的想像也反映在这一活动中,将传统行业神形塑成具有现实价值的符号物,是经济利益的象征,更是民众追逐经济利益的表述。
余 论
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也就是说,宗教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属于社会意识领域范畴的概念。同时,它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动而发生变动。笔者借这一个案试图表明,民间信仰神灵的祭祀活动、功能是随着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而调整适应的,甚或可以说,新时代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下,民间信仰也可以其神异性权威及所隐喻的符号价值助力地方发展。
注释:
[1][19](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前言第9页,第74页。
[2](日)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9~237页。
[3][4][元]脱脱等撰:《宋史》卷 425《列传第184·谢枋得》,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12687页,第12688页。
[5][26]相关传说可见《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安溪茶王公信俗(感德镇)》、《感德镇志·附录·茶王公传奇》、《槐植茶史源远流长》、《茶王公来历及茶王公祠修建纪实》等材料。《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安溪茶王公信俗(感德镇)》,2014年,材料由首届海峡两岸茶王公文化学术研讨会筹备工作小组提供;安溪县感德镇支编纂委员会编:《感德镇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06~511页;黄戊寅:《槐植茶史源远流长》,材料由首届海峡两岸茶王公文化学术研讨会筹备工作小组提供;黄戊寅、陈庆芸:《茶王公来历及茶王公祠修建纪实》,2010年5月10日,材料由首届海峡两岸茶王公文化学术研讨会筹备工作小组提供。
[6][12][13][14][15][16][18]详见《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安溪茶王公信俗(感德镇)》,2014年,材料由首届海峡两岸茶王公文化学术研讨会筹备工作小组提供。
[7]2015年10月30日,笔者参加首届海峡两岸茶王公文化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感德镇秋季铁观音茶王赛时,村民如是说道。
[8]由《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安溪茶王公信俗(感德镇)》、《茶王公来历及茶王公祠修建纪实》、《安溪寺庙大观》、《感德镇志》等材料整理而来。可见《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安溪茶王公信俗(感德镇)》,2014年;黄戊寅、陈庆芸:《茶王公来历及茶王公祠修建纪实》,2010年5月10日,材料由首届海峡两岸茶王公文化学术研讨会筹备工作小组提供;凌文斌主编:《安溪寺庙大观》,福州:海风出版社,2007年,第199页;安溪县感德镇支编纂委员会编:《感德镇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06~511页。
[9]黄戊寅:《正顺尊王、集福堂和境主》,转引自郭志超:《安溪茶王公的调查研究》,《首届海峡两岸茶王公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溪感德,2015年,第14页。
[10][20]王霄冰、林海聪:《妈祖:从民间信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2013年第6期。
[11]感德镇石门村相传为保生大帝祖籍地,因而当地信之甚笃。
[17](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3册卷16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68页。
[21]《茶叶生产标准化自律公约》,材料由首届海峡两岸茶王公文化学术研讨会筹备工作小组提供。
[22]Chow Kwok-Keung,Easterntraditionalbusinessvalues:Mercantilepatron Godsin HongKong,HKIBS Working Paper Series013~978,1997.
[23]安溪县感德镇支编纂委员会编:《感德镇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3页。
[24]郑有文:《浅谈弘扬茶王公文化的积极意义》,《首届海峡两岸茶王公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溪感德,2015年,第98~102页。
[25]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第56~62页。
[27]范正义、何振良:《“发明”传功视野下的感德茶王公信仰》,《首届海峡两岸茶王公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溪感德,2015 年,第61~67页。
[28]曾国军、刘梅、刘博等:《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过程研究──基于符号化的原真性视角》,《地理研究》2013年第12期。
[29](法)尚·布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223~224页。
[30](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40页。
〔责任编辑 钟建华〕
A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 Industry in Gande,An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tron god belief
Cai Shaohui Ye Guosheng
The changes of functions and legends of gods in folk belief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People in Gande,Anxi express their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tea industry through the worship of Patron God,and then accordingly bring changes to the devotional activities of the god belief.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emerging Patron God belief,and tries to highlight the schem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tea industry.
the function of the gods,social vicissitude,Patron God,Tea industry in Gande town
蔡少辉(1992~),男,福建石狮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叶国盛(1987~),男,福建尤溪人,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助教。
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中国乌龙茶‘一带一路’贸易与文化研究”(J20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