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诗词的三大属性及其文学地位

2017-11-13陈泉辛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旧体诗文学性实用性

陈泉辛

试论诗词的三大属性及其文学地位

陈泉辛

2016年初,央视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迅速在全国热播,引起强烈反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从而让古诗词再度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传统诗词能够跨越历史时空,在当今再次受到关注,其魅力在于其本身具有的三大属性,即文学性、群众性和实用性。这三大属性概括起来说,诗词的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文学性,其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于群众性,其历久弥坚的活力在于其超强的实用性。这几种传统文学领域的文学属性,决定诗词这一文学艺术形式的独特价值。

一、诗词独特的文学性

旧体诗词能够千百年来传承不息,愈见光华,主要在于诗词的文学性。那么,文学性是什么?不同的文本和文学体裁有不同的定义,文学界至今也莫衷一是,但公认的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解构主义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性表现在文本的修辞、虚构、叙事、隐喻等方方面面,由此区别文学和文学性。中华诗词之所以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其经历了多个历史发展阶段,而且在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诗词的主体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其生命力非常旺盛,在于诗词超强的文学性。

关于诗词文学性,我们还得从最早的《诗经》说起,《诗经》诞生于我国的春秋时期,其中的名篇《诗经·周南·关雎》等,这些至今仍旧为人们传颂诗歌作品,是劳动人民在耕作和日常的时候为宣泄心中的情感和身体的劳累而放声而唱出来的一种带有音律感和韵感的语言,经人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得以保留下来。包括后来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诗词经典《木兰辞》,就是文学性的典范: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代年迈的老父亲从军,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不愿意接收朝廷的赏赐,不愿意在朝廷做官,只求回故乡与家人团聚的传奇故事,诗作文字不多,但构思非常精巧,采用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其叙事风格类似小说和散文,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彰显了的诗歌传统和地位。

旧体诗词作为抒情类的韵文,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骈文、词曲乃至古文和白话等各类文体的语言方式和风格,自成体系,日臻完善,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与一般体裁相比,创作诗词更需要浓缩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凝练的词语,难度相对更大些。

在历史上,中国诗坛出现了李白、孟浩然、杜甫、陶渊明、苏东坡等众多著名诗家词人,他们的诗词作品至今读来依然脍炙人口。如李白的《静夜思》,苏东坡《水调歌头》,白居易的《长恨歌》,李煜的《虞美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曹操的《短歌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等,佳作浩如烟海,当我们阅读这些诗词时,总会被各种美妙的、雅致的、空灵的、清新的、雄伟的、缠绵的、活泼的、精美的诗句的所打动。这些文学性非常强的作品,或抒情、或叙事、或状物、或写景、或说理、或言志,意境和情趣非常美,阅读这些经典,犹如置身于知识殿堂,令人心旷神怡。这些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永远难以被人超越的。因此,谁能把诗词排除在文坛的主流之外呢?

二、诗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除此之外,诗词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朝代都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深受百姓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性!众所周知,没有群众的基础的如何文学艺术,是无法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诗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各个社会阶层的喜怒哀乐,对文学整体产生了强烈而深远的影响,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孔子说:不学诗,何以言。由此可见诗词的群众性和社会影响力。

我们且不说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也不说柳永词在北宋民间具有突出的群众性,当时的说法是,有井水的地方,就有柳永词。关于诗词,其群众性不仅表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劳动、山水田园、交往、爱情、嫁娶、祭祀、送别、科考等诸多方面,还表现在年节等传统文化当中。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也不乏传统诗词,如涉及中秋节的诗词,最有影响力和群众性的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一首词作是苏东坡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那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因思念胞弟苏辙,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诗词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把中秋佳节的群众文化氛围和作者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态表露出来,堪称千古绝唱。

除此之外,我国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包括农业的二十四节气,都有诗人对节日群众文化生活的描述,总会出现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诗词佳作。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都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才子佳人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写作旧体诗词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爱好,更是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平民百姓都喜闻乐道的事情,在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中,他们创作的诗词有的大气磅礴,气吞山河;有的行云流水,清新自然。有的写心灵感悟,有的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不一而足,堪称诗坛精品。可以说,诗词的种子早在春秋时代就播撒在民间。

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诗词更是无孔不入,中国几乎每一个大的门户网站都开辟了诗词歌赋等栏目,在《中华诗词网》《中国诗歌网》《天涯》和全国各地政府门户网站上,长期活跃着一大批诗词爱好者,尽管他们的诗词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但大多数还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互联网的便捷使全国各地的爱好者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交流,已经完全突破了地域的界限。记得每一次一些诗词机构在网络上征集诗词,应征稿件往往能够收集到数万件,每年的春节在网络平台和短信上发表的诗词也是数以万计。有人说网络诗坛的复兴,才是中国诗词的全面复兴,这些话听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诗词不仅通过网络自媒体发表,而且也通过传统的纸质媒体流传。近几年来,随着诗词的复兴,国内一些主流媒体纷纷开辟专栏,如中央电视台近年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河北电视台开播的《中华好诗词》等电视综艺节目,也在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提供精神食粮。他们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就是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让人们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电视媒体的推波助澜,以及强大的明显阵容,实现荧屏与网络与广大电视观众进行交流和互动。

另外,在传统纸质媒体方面,一些主流报纸副刊也纷纷开辟了诗词专栏,如《人民日报·海外版》,《新民晚报》副刊,包括一些省市级媒体,也纷纷拿出版面……还有一些过去只发表新诗的纯文学刊物,近几年也紧跟潮流,尤其是《飞天》《诗林》《诗潮》《朔方》《星星》等主流刊物,也扩大了诗词版面,增加了诗词作品的发表量,但诗词全面占领国家主流报刊版面,还有待时日。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许多人喜欢从事旧体诗词创作的人越来越多,创作群体中不仅有体制内的专业作家,还有社会各个领域的学者专家,包括一些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军人、干部、青年学生、企业经理、个体户和农民等等。其中尤其以年轻诗人比例不断增大,这种现象受益于网络自媒体的勃兴,人们已经习惯用手机、微博写作诗词、交流思想、抒发感情。尤其是年轻人的加入,为旧体诗词创作增添一股新生力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自由体新诗人转笔旧体诗词,如臧克家、贺敬之、丁芒、刘章、高洪波等。小说家、散文家钟情旧体诗词,如王蒙、肖复兴、王充闾、如、贺敬之、王辛笛、邵燕祥等等。由此可见旧体诗词在互联网时代具有更大范围的“群众性”。

三、诗词在生活中具有超强的实用性

诗词的实用性毋庸置疑,所谓实用,就是利用价值。中华诗词是传统文化精华,凝聚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民族风情,其内涵非常丰富,实用性也非常强。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幼儿启蒙诗歌教材全部是诗词,因为诗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这些经典作品的教育和启蒙意义非同一般,对其传承和弘扬,是国家、民族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充实自我和提升自我素质的需要,其实用性不可低估。

诗词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当今世界,其赠、和、答、送等类功能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表现尤为突出,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浓浓的“致意性”作用。诗词的实用性毋庸置疑的,是非常接地气的,它通过向特定接受对象表示某种意愿,使特定接受对象产生某种情态。因而,这类诗词也是作者的一种较为文雅的交际手段,而不完全是所谓的纯文学创作,主要目的和作用还是为沟通人际关系。诗词本身的这种属性其实就是一种实用本质的表现。如一些诗家词人之间的互相唱和、祝寿贺喜、节庆纪念、景观添色、自勉等活动,离不开诗词;一些国家元首和社会精英发表演讲,也会离不开诗词;我们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引用了许多古典诗词,这些诗词在不同场合的演讲场合中,俯拾皆是,既阐述了思想,又寄意深远。既说服了听众,也非常实时的沟通了人际关系。这些带有浓厚的“理念”色彩的诗词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可见一斑,可以说人们离不开诗词,诗词无所不在。

其次,诗词短小精巧,既可以总结实践,又能抒发情怀。可以言志,还可以陶冶情操,我们可以从养生诗词中窥见一斑,如魏武帝曹操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他写作了许多的养生诗,其中有一篇《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最为经典。诗中写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重视养生之术,爱好练气功。他最有名气的诗词经典是《负冬日》,诗曰: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诗词的实用性不仅表现在养生方面,还表现在语文教学、地理堪舆和国家外交事务之中。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今诗词中,不少诗句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人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开阔视野,自己也能够感受到了千百年来诗词的深刻意蕴和万千气象,更加有益于身心健康。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重视传统文化,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教育部门已经在中小学教材里面增加了旧体诗词的篇幅,入选诗词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让孩子们从学习经典当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精髓,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属于国学范畴的中华诗词来说,是一种利好因素,其提升诗词在中国文学中的主导地位将指日可待!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杨 林

猜你喜欢

旧体诗文学性实用性
基于实用性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
凤凰精选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抢眼披风
《吴宓诗话》对旧体诗的新变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文学网络时代的狂欢
时国炎《现代意识与20世纪上半期新文学家旧体诗》
萧军1950—1970年代旧体诗中的自我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