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华文根 筑民族梦
——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综述

2017-11-13黄汉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华文华人作家

黄汉平

(暨南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寻华文根 筑民族梦

——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综述

黄汉平

(暨南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2016年11月7日至8日,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主办,暨南大学、中山市委宣传部协办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华文寻根、文学铸魂”为宗旨,以“中华情、民族梦”为主题。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海内外文学代表、嘉宾和媒体人士参加了这次盛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韩启德,国务院侨办主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裘援平及中国作协、中宣部有关部门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谭天星主持开幕式。韩启德在讲话中指出,文学以文化为灵魂,文化也因文学而存活、而丰富。他充分肯定了大会主题的意义,认为华文文学大有可为,“以文化人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化基因凝聚海内外中华情”。他最后寄语华文作家以文化自信实现民族梦想,希望华文文学界人士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致力推动华文文学繁荣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裘援平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华文文学的地位与作用,并对海内外华文文学界人士寄予殷切期望,积极创作优秀文学作品,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传承中华文化,“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

开幕式之后是大会专题演讲,演讲嘉宾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加拿大漂木艺术家协会会长洛夫。彝族诗人吉狄马加首先发表了题为“华文写作与今天的世界”的演讲,他以《伊利亚特》、《奥德赛》对于希腊文明的根基奠定为例,谈及印度文明、古罗马文明、伊斯兰文明等皆重视对于自己根性文化的探寻、对文化源流的审视与重塑。他认为重塑文化根性是当今海内外作家的时代使命,它关乎如何更好地把我们中华文明的伟大源头承接起来,更好地面向这样一个新的世纪。作家叶辛在题为“把握创作规律,讲好中国故事”的演讲中,通过讲述三个故事强调作家在创作时要怀有热爱人民之心,写中国故事要有现实穿透力,同时也要尊重创作规律。诗人洛夫发表了题为“‘天涯美学’的意义”的演讲。他认为天涯不仅仅是空间的含义,更是时间上和精神上的。我们在全世界游走时,是带着中国文化游走,洛夫说:“我在哪里,中华文化就在哪里。”他的话道出了海外华文作家的心声。

本届大会分设八个论坛,与会代表就“一带一路和华文文学融合发展”、“孙中山与华侨华人文化”、 “经典生成与文本解读”、“海内外华文文学比较”、“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华人故事”、“文化自信与华文文学理论建构”、“文化传统与女性写作”、“新媒体时代的华文文学”等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带一路”和华文文学的融合发展

在“一带一路”伟大构想提出三周年之际,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代表们汇聚一堂,传递了世界各地华人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信息。代表们从历史渊源和文学创作的角度探讨了“一带一路”对当下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来自美国的李硕儒、德国的高关中、土耳其的高丽娟等作家先后发言,他们结合所在地华人的生命体验和创作状况,讲述了海外华人守望民族文化传统、关心祖国发展的心声。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翻译的作用至关重要,来自法国的刘秉文和加拿大的江岚着重谈论了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心得与思考。中国大陆学者杜元明则从理论建构意义上谈论“一带一路”与华文文学的关系。

东南亚地区是处在“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场域。在论坛上有多位代表谈及“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关系问题。泰国作家曾心等介绍了泰华文学的发展概况。文莱作家孙德安则阐述了文莱在东南亚文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日本的荒井茂夫教授从“热带山水文学”与写作者的在地认同这个独特视角出发,讨论马华文学的文化认同和可能呈现的另一种文化样貌。龙扬志博士运用后殖民理论解读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的创作,对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了具有问题意识的评价。

“一带一路”的目标是共同打造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而华文文学在这个场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中山与华侨华人文化

今年适逢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大会的开幕晚宴上,全体与会代表观赏了《孙中山与华侨华人》宣传片,这部6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于11月7日起在中央电视台首播。

作为极具历史厚重感的一个专题论坛,史料文献的研究自然成了重要环节,一批海内外学者和作家发现了不少关于孙中山的新史料。黎湘萍教授根据他对孙中山与华侨华人的书信研究,提出一个新观点,即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离散作家。郭存孝先生汇报了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孙中山题写的书法和部分书信资料。招思虹女士展示了孙中山在旧金山的很多史料,道出了历史上“华侨担当从未停过”的感言。

朱双一教授详细考证和分析了日据时期台湾的社会、文化与孙中山先生的关联度。张羽教授对近二十年台湾文史教科书关于孙中山的表述作了深入研究。沈庆利教授以20 世纪前期“南洋”为中心,提出了华侨华人与“现代中国”的问题,认为“现代中国”的建构与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很大的关系。杨际岚先生则通过文献和史料展示了广州起义中的留日闽人黄花岗七英烈的事迹,以及他们留下的许多诗文,从另一个维度呈现了革命先行者的风采。美国作家阙维杭先生通过槟城记忆来追寻孙中山的足迹。

解读经典文本 讲好华人故事

“经典”不仅是一个文学文本的话题,也是关乎话语场域和学科建设的命题。方忠教授的《经典化视域中的世界华文文学》探讨了华文文学经典化问题。他认为,经典应具有原创性, 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并能体现民族文化精神,追求经典化是作者、读者、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共同推动的过程。黄万华教授从《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谈文学史生成中的文本细读,他着眼于经典的生成过程。荷兰作家林湄在题为“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与大时代的社会意义”的发言中现身说法,从一个作家的文学观念、人性思考以及世界胸怀谈到了经典作品所应具备的超越性价值。

来自美国、加拿大、捷克、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作家生动地演绎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讲好华人故事的经验。美国作家刘荒田分享了三个海归故事,突出乡愁与身份、家园与守望的张力。作家周励讲述了亲身探险南极和北极而近距离接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雪龙”号船员的经历,并分享了最近写作的《追梦南极》等报告文学。加拿大作家陈河讲述了自己在海外十年的创作经历,他在写作中不断感受到海外华人血脉相通的气息。捷克作家老木认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不同,我们要在东西方文化中找到两者的契合点,通过文学更好地表达中国的思维方式,让中国故事有效地进入海外社会。中国台湾作家蓝博洲强调了自己的身份立场,娓娓道来自己的小说启蒙故事。

现有的经典和新生的故事,指向的都是源自同一血脉的文化传统。可以说,本届大会海内外作家与学者通过解读经典与分享故事,拓展了阅读体验,深化了生命体验,并且更为清晰地展现了世界华文文学的谱系。

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

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是涉及多个论坛的关键话题,海内外学者和作家各抒己见,共同研讨。刘登翰教授认为一个新的学科建立需要对有关概念进行重新梳理,他对“华人”等相关概念作了详细辨析。蒋述卓教授对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理论与批评进行了全面的勾勒,体现为立足传统、承接现代。刘俊教授则对“华语语系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这两个重要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朱寿桐教授以“汉语文学”与“华文文学”这两个关键词引出空间意识的问题,认为华文文学的空间应该扩大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曹惠民教授强调华文文学研究要拓展视野,不仅要有前沿视野,更要有国际视野。此外,姚风先生对澳门文学的概念及其多元性特点的探讨,李长声先生关于中日文化关系的演讲,也都颇具启发意义。

“文化传统与女性写作”论坛发言的代表大部分由女作家组成。来自德国的刘瑛、美国的陈谦、加拿大的王海伦等诉说了在海外生活与写作的经验,透视了诸多女作家共同的心路历程,体现了独特的女性经验与生命故事。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海外华文女作家具有敏锐的跨地域、跨时空、跨文化的写作新视野,也不断地超越单纯的女性经验和性别视角,由此引发了女作家创作的新气象。

“新媒体时代的华文文学” 论坛也是本届大会的一个亮点。美国作家叶周首先提出新媒体时代海外作家的创作策略和使命:其一是多元文化的选择,包容、开放而又深入的发掘和体验;其二是传递中华文化,要做到精准、深刻、鲜活,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形式和工具来讲好中国故事。姜建强、陈屹、王勇、顾月华、庄伟杰等纷纷作出热烈回应。在华文文学传播问题上,王列耀教授和池雷鸣博士,指出百年中国文学中对华人华侨的研究不足,强调应重新审视华侨华人作为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载体意义,以不断拓展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空间。孙升云主编谈到了《暨南学报》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三十年的关联,指出了《暨南学报》由单纯的研究传播平台到传播与研究策划并举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该刊对华文文学发展作出的贡献,并希冀在以后的华文文学研究中以《暨南学报》为代表的学术期刊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匡汉先生作大会学术总结发言,认为本届大会有四个特点:有华文文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考,有充满文化情怀的思维方式,有面向历史深度的挖掘,有学科领域的拓展。

国务院侨办宣传司司长许玉明主持了大会闭幕式。首先举行了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颁奖仪式。陈河以长篇小说《甲骨时光》获得大奖。虹影、陈永和、林湄等获优秀奖。紧接着是“文化中国·四海文馨”第二届全球华文散文大赛颁奖仪式。巴桐的《承天寺的明月》、杨丽欢的《橄榄树》等19篇散文获奖。杨丽欢代表获奖者发言:“我们一起书写源于汉语的情怀,书写源于祖国的情怀;弘扬中华文化,让梦想照进心灵。”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王列耀宣读大会宣言《北京声音》,呼吁世界华文文学界人士:固本弘文,守正出新;心怀家园,讲好故事;多源潜沉,通会贤哲;不忘初心,精益求精;守望相助,合作共赢;以民为本,观照现实。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谭天星致闭幕辞。他谈到当前全球范围内“中国热”、“汉语热”不断升温,文化已经成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文化人”是文学工作者的使命。他希望海内外作家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的使命中去,孕育出更有涵养、有重量、有温度、有中华民族“精、气、神”的优秀作品。

[责任编辑 池雷鸣 责任校对 闫月珍]

2016-12-30

黄汉平(1963—),男,广东揭西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华文华人作家
何为“华人”?
作家的画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杭州特产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