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中国新文学的回眸与前瞻
———中国新文学学会第三十三届年会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境遇与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11-13罗先海刘芳枝姚璎晏

新文学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新文学师范大学文学

◆ 罗先海 刘芳枝 姚璎晏

中国新文学学会第三十三届年会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境遇与走向”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7月22—24日在湖南长沙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新文学学会、湖南省文联、湖南师范大学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省文艺评论基地协办,大会由中国新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永健教授主持。开幕式上,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唐贤清教授、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夏义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岳凯华教授分别致辞,欢迎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及《文学评论》、《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期刊、媒体等260余名代表莅临盛会。大会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境遇与走向”主题,从百年中国新文学传统、思潮与创作生态,新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再解读及其经典化问题,新文学的史料意识,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以及地域文学等议题切入,直面百年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成绩与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期待以理论和创作的互动提升切实推动新文学的未来发展。

百年中国新文学历史境遇呈现的理论与创作生态?如何把握新文学与传统的关系?文学思潮、观念的理论探讨与社会政治、文学创作的关联是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着眼百年中国新文学在西潮与传统的激荡中的不断整合、转型及流变发展,希望借助新的时代要求与文化契机,深入总结百年中国新文学风雨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为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张炯(中国作家协会)追溯和总结了中国新文学不同阶段观念的演进,提出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态度评价中国新文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凌宇(湖南师范大学)立足当下境遇,剖析“精致的个人主义者”、“学阀”以及“后学术时代”的特质、偏颇及其对文学走向的不利影响。温奉桥(中国海洋大学)认为文学语言伦理的嬗变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美学风貌和审美品格,胡景敏(河北师范大学)考察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于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许祖华(华中师范大学)指出科学作为从国外引入的概念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其所指主要是一种知识学上的模型信念,孙晓东(盐城师范学院)认为蕴含思想力量、思维逻辑性等非智力因素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其他学科难以比拟。

在看待新文学与传统关系的问题上,陈迪强(大连外国语大学)指出“五四”革命兴起以后,以白话小说为基础构建出“现代小说”,而文言小说则退出历史舞台,呈现其改组或调整历程,需要重审“五四”的历史价值。周晓平(嘉应学院)肯定“整理国故”在中国新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因为厚重的中国古代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源泉。毕海(中央民族大学)认为不宜将文学史写成简单的进化史,提出重新理解作为新文学传统的中文学论争,研究其所蕴含的文化政治内涵和意义。赵东祥(吉林师范大学)阐释了“五四”作品所存在的“脱离传统”和“回归传统”的双重含义,既排斥、否定古典传统,也运用、转化着古典传统。张瑜(河北大学)指出现代传播空间的建构拓展了文学表现领域,促生了新式文体和白话语言。喻晓薇(武汉轻工大学)分析了明清历史演义对莫言小说的正向影响及“反影响”,指出莫言对古典文学经典的大胆取舍。孙俊杰、张学军(山西师范大学)则挖掘了莫言小说中存在的志异因素,即对奇人、异事、异物的书写。

百年中国新文学多元的理论观念、书写意识与创作生态也是会议呈现的新亮点。李永东(西南大学)采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考察留日作者作品对服装的描写,揭示背后蕴含的民族身份、文化标签及文化政治,重构知识分子身份,推动社会文化变革。张岩泉(华中师范大学)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充满了形态各异的矛盾运动及张力结构,文论与创作间正反夹杂的繁复互动便是具体表现之一。赵小琪(武汉大学)指出需要以整体性视野重建中国现代诗学,回到权力场域现场揭示其科学理性思维论与直觉感悟思维论的发展态势。岳凯华(湖南师范大学)以编委会、代表会、成立会、座谈会等为例,阐释文学会议对于中国新文学的观念、思潮、社团、语言、体式演进和心态变迁之发生的催生和激发作用。佘爱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评析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于解放区文艺发展和文学生态所产生的影响,龚举善(中南民族大学)以“延座讲话”为基点剖析中国当代文学及其历史建构的守正与开新。王辉、郭名华(绵阳师范学院)解读了当前中国文学批评与研究所彰显的活力、对话和反思的特点,罗长青(贵州师范大学)就“十七年文学”概念源起解读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分期问题。付建舟(浙江师范大学)阐释了南高—东大的文史学术传统为新文化运动所做出的贡献,石娟(苏州市职业大学)以《狂流》为切入点着重考察了左翼电影政治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关系,王俊(宝鸡文理学院)从自由主义视野切入现代中国40年代文学的魅力与活力、转型与转机,陈进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借“80后”作家进入文坛的方式呼吁当代文学史著对“80后”作家予以关注和书写。李运抟(广西民族大学)认为苦难书写映现了中华民族经历的风霜雨雪,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最见思想的所在,而黎保荣(肇庆学院)在合群文化与人际关系中挖掘了“五四”作家孤独体验与孤独书写的启蒙价值,肖佩华(广东海洋大学)指出“市井意识”业已形成文化精神、创作原则、话语特征和文学传统。陈宗俊(安庆师范大学)以郭小川“检讨书”为视点解读知识分子启蒙思想的历史命运,谢昉(苏州科技大学)辨析了“寻根”文学与泛文化主义的关系,张立群(辽宁大学)为“先锋诗歌”的历史探源兼论1980年代以来先锋诗歌批评的局限,王宁(廊坊师范学院)则考察90年代小说驳杂多样的婚恋观,王虎(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则剖析了校园青春电影的症结和赢得市场的缘由。

作家作品是百年中国新文学历史境遇的核心组成部分,重新探讨重要作家作品的再解读及其经典化问题,也能对新文学的未来走向提供有益借鉴。方长安(武汉大学)面对文学经典性是否可靠的疑惑,提出了批评、选本与文学史著是中国现代新诗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的三重维度,三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特点发生作用推动现代诗歌的经典化。李会君(湖北文理学院)选取了萧红笔下的“后花园”和迟子建笔下“菜园”来呈现乡土文化的历史语境,解读这类经典的农业景观意象和乡土景观意象所呈现的精神荒凉或温存诗意。周思辉(贵州师范大学)认为何其芳在不被熟知的“新月”时期,表现了对爱与美的追求、迷惘而又对人生理想充满着执着的典型思想。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已成为乡土文学的经典,具有特殊意义,是重要的文学遗产,因此周宪新(湖南益阳市委)强调了周立波的文学价值,期望周立波诞辰110周年之际学界能有更深入的研究,而邹理(中南大学)用可靠资料评说了周立波小说经典的特质。孙淑芳(云南师范大学)认为鲁迅小说中色彩语码犀利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本质,通常出现在非现实的理想世界或“梦”里。杨文军(湖北师范大学)采用教学实录形式对鲁迅的《狂人日记》进行了深入解读,认为其象征意蕴含盖了生物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至今仍具巨大的现实穿透力。张慧强(河北北方学院)分析了冯雪峰史诗观与“总体性”思维的联系,张森(湖南师范大学)则比较了沈从文的神性思想与庄子精神的关联。陈霞(玉林师范学院)总体阐释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女性自我主体意识苏醒的特质,而胡明贵(闽南师范大学)着眼于张爱玲小说技巧对现代中国小说理论的开拓,蔡莉莉(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则细读张爱玲文本的男女两性情感问题。

史料整理与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非常重要的方向,也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又一共识性话题。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认为对作家进行客观、正确、全面的历史评价,主要要从传记、年谱等史料来认识作家的历史面貌,恰如其分地评价其史学地位。谭桂林(南京师范大学)指出应该寻找历史事实,进入具体历史情境思考,尤其要重视被人所误解所遗漏的问题,从而真正认识历史的真面目。事实上,传记、日记、年谱、书信是作家、作品研究的重要资料,是作家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反映。肖太云(长江师范学院)用4则吴宓书信烛照当时知识分子的文化境遇和文化人格,田丰(河北师范大学)认为左翼乡土小说家正是通过查阅报纸、走访朋友等多种途径获取创作素材进行革命想象,钟名诚(南京晓庄学院)以可信材料审读了朱光潜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眼光,孙德喜(扬州大学)则以萧军延安日记考察作家的时代感受、人际交往和创作细节,而陈黎明(河北大学)以史料为证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及其作品的命运,张占杰(石家庄学院)由2篇佚文分析了孙犁对“五四”新文学理念的坚守,宫立(河北师范大学)阐释了汪曾祺5篇集外文对当代写作的意义,王勇(河北师范大学)则发掘了一个不应被忘却的文学前辈公兰谷。王冬梅(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以大量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检视新时期干校叙述的特质,张晓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利用史料还原了“先锋小说”的最初面貌,徐勇(浙江师范大学)以外国文学选本编纂为例论及“现代派”的接受及合法性问题,王永(燕山大学)对郑敏诗歌研究的成绩和不足也采纳了融史料、文献、评论、研究为一体的方法。

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也是本届年会学者共同关注与研讨的问题。陈晓明(北京大学)提出应重视文学的“当代性”研究,强调“当代性”对中国文学境遇的意义,认为中国文学不仅经受着世界文学的挑战,也承受着当下的压力,中国文学要把握好自己的境遇,并在当下艰难开掘,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有所作为。徐成(贵州师范大学)以退变的乡土、退变的乡民、退变的民俗以及诗意的绝唱为轴心,总结出乡村民俗文化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无可挽救地走向消亡的事实。张堂会(扬州大学)反思了当代文学书写重大自然灾害的价值诉求,在于用文学的方式感受社会变迁、党和政府积极应对、中华民族日益强大的事实。雷鸣(河北大学)剖析了当代作家华而不实的病症和当今文坛的乱象,呼吁作家走出书斋、走进远方的乡村大地,郭宝亮(河北师范大学)则从文体角度对当代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关于新世纪小说文体形态研究的问题。赵启鹏(山东女子学院)论说了新时期战争小说叙事以政治伦理和革命理性为对历史再编码的特色,刘海军(重庆大学)呈现近20年乡村小说在时代激流中的演变历程,江磊(郑州大学)则诠释了新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本土化叙事特质。崔志远(河北师范大学)考察了刘绍棠的创作成就和经验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杨红莉(石家庄学院)从“成长”主题及隐喻角度解读了汪曾祺60年代儿童视角小说的特点,邱桐(贵州师范大学)以具体文本切入阐释了张承志小说中“老桥精神”的延续与坚守,李建周(河北师范大学)论析张辛欣《在同一地平线上》所叙说进城故事和性别表述,王效峰(咸阳师范学院)论说了《白鹿原》中的灾难书写,张欢(暨南大学)复原了各类话语评价《废都》时所显现的文化思想状况,唐艳萍(贵州师范大学)阐释了阎连科小说《朝着东南走》的寓言色彩,刘芳坤(山西大学)发现了刘震云的《塔铺》与新写实文学思潮之间的罅隙,肖向东(江南大学)诠释了阿来小说对于人性温暖的向往,周会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归纳了严歌苓作品想象历史、红色记忆、性别拯救、文化想象的特点,毕光明(海南师范大学)探讨余华小说的暴力美学与叙事结构,徐敏(燕山大学)论说了阿耐《大江东去》在经济历史语境下的人性书写特色。王学海(海宁市文联)认为海飞的长篇新作《惊蛰》体现了历史旧事与回顾新识之间的的认知关系,王倩茜(《芳草》杂志社)解读了周李立小说的“孤独”品质,程小强(宝鸡文理学院)讨论了上官鼎《雁城谍影》的传奇性与真实性,左怀建(浙江工业大学)认为郭敬明的《小时代》是对鸳鸯蝴蝶派、现代先锋都市文学、通俗都市文学的创造性转换。吉素芬(浙江工业大学)解读穆旦诗三首所具有的强烈的现代色彩,丛鑫(燕山大学)则论述海子诗歌在对乡土无限怀恋中显现的边缘体验。张宏图(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反思“非虚构”文体的困境,希冀报告文学具有独立品格,拒绝泛化,王泉(湖南城市学院)则探讨了廖鸿基散文的海洋书写特质。

在文本的比较研究上,周建华(赣南师范大学)审视了《伤痕》与80年代小说叙事伦理的代沟,李雪(哈尔冰学院)诠释了艾特马托夫和张炜之间在创作风格、写作追求的诸多相似之处,曾令霞(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则辨析了新时期小说与戏曲声腔互文的关系,刘欣蕾(北京师范大学)则解读了孟京辉戏剧所体现的“西潮”影响。

中国现当代地域文学研究,也是本届年会研讨过程中富有特色的议题,湖南、贵州与港台文学成为集中话题。夏义生(湖南省文联)肯定了湖南文学是中国文坛不可忽视的力量,沈从文、丁玲、周立波、贺玉波等为湖南文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刘保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提出“两湖文学”概念,认为包括湖南文学在内的两湖文学宜作整体看待,西部为“武陵”文学,中部为平原水乡文学,东部为山地文学,武汉、长沙则为都市文学。刘起林(河北大学)讨论了文学湘军的演进与格局,揭示了湖南作家的优势与底蕴;张弛(湖南师范大学)将湘西作家黄青松的历史小说《毕兹卡族谱》置于近现代以来湖南文学和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中,审视了近代以来国人面临的“走出乡土”的命题。彭继媛(吉首大学)讨论了湘西作家写作的巫道文化特色,张帆(集美大学)以《芙蓉镇》为个案发掘了“新时期”人性论的起源。谢廷秋(贵州师范大学)以中国城市文学中的贵阳形象书写为话题,对贵阳方言的书写、小城业已消失的神话、贵阳城的发展历史贵现代贵阳文学进行了辨析。曹源(贵州师范大学)聚焦人物群像揭示了蹇先艾被遮蔽的都市小说的价值,而张立国(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评说了《桂系演义》让鲜活历史重返民间的良苦用心,徐晓光(贵州师范大学)则考察了贵州东南苗族与侗族民间文学反映的林业生计与婚姻风俗。古远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台湾文学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话题,指出脱离中国的台湾文学前景不容乐观,未来也很悲观;徐诗颖(南京大学)则以中华文化的价值标准作为重新思考香港文学文化身份的方法,甄别香港文学的“混杂性”,探究香港文学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新文学师范大学文学
语言、文学与认同:论台湾新文学的“跨语实践”
我们需要文学
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新文学“为人生”创作理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胡适·鲁迅·莫言:自由思想与新文学传统》序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