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心润厚土,德扬天地间
——追忆苗得雨先生

2017-11-13于钦彦刘柏峻

新文学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沂蒙山沂蒙诗歌

◆ 于钦彦 刘柏峻

心为纸,情为墨,把生命抒写成不朽的诗歌。

9月1日,为追忆和回顾山东省著名诗人、作家、省文联名誉主席苗得雨同志在文艺创作方面的文学成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在山东艺术大厦举办“苗得雨文艺创作座谈会”。会上,大家从工作、生活、文艺创作等不同角度回顾了苗得雨先生跌宕起伏、饱经沧桑、笔耕不辍的光辉一生,充分肯定了苗得雨先生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艺术成就并给与了高度评价。

苗得雨先生曾是一位从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成长起来的少年诗人,是我省乃至我国诗坛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著名诗人和作家。70多年来,他创作了400多万字的文章,2000多首诗歌。结集出版有《苗得雨60年诗选》(上、下卷)、《苗得雨散文集》(一、二、三、四集)、《旱苗得雨》、《庄家歌》、《山东歌谣》、《沂蒙春》、《闪亮的心愿》以及《文谈诗话》、《赏诗谈艺》等49种专著。作品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诗歌卷》、《解放区文学系·诗歌卷》、《中国四十年代诗选》等选编著作和教材。诗歌与散文作品30余次荣获省级及国家级文艺大奖。

苗得雨先生的诗歌及散文以本色与真情见长,具有明朗和率直的特点,展现出朴素的自然美和清新气,带有泥土的芬芳,闪耀着璞玉的光泽;他的诗歌及散文没有矫情和张扬,乍一看明白如话,清澈如水,骨子里却透着深沉,充满了辩证的意味,闪烁着哲学的睿智和光辉;他的文风虽多有变化,但文字语言的通俗性、曲艺味、形象化、生活感却始终未变。苗得雨的文学作品承载着历史的重托,留下了时代的烙印,肩负着厚重的责任意识,散发着深重的人文情怀,诠释着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

一、烽火连天处,旱苗得雨时——解放区有一个“孩子诗人”

苗得雨先生1932年出生于山东省沂南县苗家庄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他幼时只读过私塾,酷爱学习,勤于思考,9岁时就开始对诗歌创作产生兴趣,这时正是中华民族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战争年代。所以他从小就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斗争中,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革命队伍中的少年战士。

苗得雨12岁时,正值抗战艰苦卓绝的最后阶段,他在沂南县苗家庄村当儿童团团长,主编黑板报,创作了不少优秀诗歌作品。

在山东乃至全国,一提起“苗得雨”三个字,一些60岁左右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说:“我是读着苗得雨先生的诗歌成长起来的。”很多人直到现在都还清晰记得苗得雨先生那首当年风行于各抗日根据地的成名诗作《旱苗得雨》中的诗句:“今年二月晴了天,/炮声一响人心恣。/八路军解放了俺家乡,/全家烧香又烧纸。/苗得雨,心欢喜,/旱苗得雨旺嗤嗤。/有朝一日苗长成,/棵棵庄稼黄金米,/军粮送到前方去,/慰劳辛苦的好同志。”这首诗歌写得自由、流畅,传神、有味,既生动写出了一个孩子的真实心态,又形象写出了他对现实的深切感受和对未来的满怀希望。这首诗歌,后来被纳入1995年《文艺报》公布的全国《抗战文学名作百篇》。

14岁时,苗得雨当上了沂南县东平区通讯站副站长,在撰写通讯稿之余,利用空闲时间勤奋学习,努力磨炼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创作了大量优秀诗歌。他投稿采用编办黑板报的手法,外观形式非常漂亮,内容含义十分深刻。最早关注其诗歌创作的是《鲁中大众》报的社长兼总编辑、后来成为我国外交部副部长的宫达非,他对苗得雨的诗歌创作才华颇为欣赏,并经常在报纸上推出他的诗作。1946年,苗得雨是一个“孩子诗人”的美名,就在沂蒙解放区传播开来。

二、一声柳哨冰河开,万物复苏春意浓——讴歌人民的新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而又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面对广大农民群众火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苗得雨曾在《青春辞》这首诗中写道:“我们这一代啊!/生得最美丽,/因为是英雄的儿女;/我们这一代啊,/生得最结实,/因为吮吸的是党的乳汁。/我们这一代啊!/担子也最重,/因为是革命的后继。”毋庸置疑,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字里行间都充盈着对伟大的党、对新中国真挚的赞美之情,流露出对社会主义建设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时期,1962年国民经济一度好转之时,苗得雨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轻松活泼、脍炙人口的诗歌《柳哨》:“柳哨,拧自柳条,/是孩子的巧手制造。/它是朴实的艺术,/是真挚性格的光彩闪耀。/生活中,有悲壮,也有美妙;/有号角,也有柳哨。/孩子们不懂乐理,/柳哨没有一定曲调,/但它的声音自由、活泼,/只有春天才能听到。/吱唔唔,吹柳哨,/把小燕儿吹来了,/把田野吹绿了,/把春意吹浓了。把童年的记忆吹醒了,/苦的记忆,甜的记忆,/都与春天一起醒来了……”

这首诗歌写得节奏明快又饱含深情,一句“都与春天一起醒来了”既包含了当时形势的好转,也包含了生活的可喜变化,既描写了自然生态、生活场景,也刻画了人们情绪和心理上的崭新风貌,意蕴深厚,实为文学佳作。

三、世上最美的颜色,绘出热恋的祖国——诗情里的赤子之心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涤荡神州,苗得雨喜逢盛世,心潮激荡,以他的独特视角创作出了诗歌《燕》:“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小燕儿,/衔着春光飞来。”诗文短短四句话,却充分描写出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那种拿捏不准、左观右看、驻足等待的心态,给了人们一次温暖的规劝和提醒。这首佳作成为他新时期的代表作,被收入《中学生课外读本》、《中国当代文学教材读本》和《中外名诗三百首》等书籍。

改革开放以后苗得雨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不仅数量上非常可观,而且创作视野、题材和艺术水平大大提升。诗人经历诸多社会磨砺、人生况味和生活的锤炼,始终如一的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容淡然,明心见性,使他的诗歌达到了炉火纯青、随心所欲的境界。这一时期的作品有讴歌也有鞭挞,有抒情也有议论,最引人注目的是添加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批判,充满了辩证的哲理,读后耐人寻味、感触良多。

苗得雨在《以往,不全是丢失》这首诗里就曾这样反思:“不要老是惋惜、懊恼,/不要总把往日絮叨,/那些遭难与吃亏的岁月,/不光向我们提供一种思考。……世上凡甜都自苦中来,/天下没有悲痛,/便没有欢笑……” 这充分体现了诗人朴素而又深邃的哲学思考,折射出诗人博大乐观的人生情怀。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四、蒙山沂水间,故土在心田——沂蒙精神的歌者

对苗得雨来说,不管是从农村走进城市,还是从报社走进机关,他始终没有忘记沂蒙山,始终没有忘记沂蒙山区的老百姓,沂蒙山的老百姓很多人认识苗得雨,一提起苗得雨,大家都伸出大拇指:“老苗是俺们农民的好朋友!”用苗得雨自己的话说,“横着跑了竖着跑,采用‘梳篦战术’”,他跑遍了沂蒙山区的每一个村庄,包括那些当地作家都没到过的地方。为了寻访当年掩护战士的红嫂,他先后跑了五个村庄,最终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写成了《沂蒙山妈妈的诉说》、《巍巍孟良崮》等文章。

苗得雨几十年来在沂蒙山摸爬滚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最喜欢倾听群众的心里话,最爱与老百姓交朋友。一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农民群众中,他就会心潮澎湃,诗兴大发:“你去开荒我来种田,/你播种子我去种棉,/封山造林砌石穿井,/打水浇地不靠天。/鸟语花香好风光,/变工小组大生产,/你呀帮我我帮你,/大家小户忙得欢。”这首《生产曲——二月里来好风光调》画面感极强,就是他看到沂蒙山农民群众热火朝天、喜气洋洋建设家园的繁忙景象后即兴创作的。

苗得雨先生是全国闻名的“抗战作家”。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国作家协会为在抗日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的15位著名诗人授予“抗战功勋诗家”的荣誉称号,已故著名诗人艾青、臧克家名列其中。作为山东人的骄傲,苗得雨先生亦获此殊荣。2015年,在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苗得雨先生再次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抗战作家”。两次荣获国家级的荣誉头衔,是对先生文学创作的高度评价和褒奖!

苗得雨先生是沂蒙精神的忠实歌者,是“老百姓的好朋友”,他的作品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反映和生动写照,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为沂蒙红色文化的形成注入了生动多彩的内涵,为山东乃至我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苗得雨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诗人、作家,是一位德艺双馨、德高望重的文艺大家,是我国文学高原上的一座令人崇敬的高峰。

猜你喜欢

沂蒙山沂蒙诗歌
诗歌不除外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盛大开园
《沂蒙六姐妹》:用沂蒙精神为沂蒙女性树丰碑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