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中央党校学员是如何学习的
2017-11-11黄柏军
在广东文化界,韩英是个名人,他才华横溢著作丰硕。他曾经是官员,退休前当过佛山市委副书记、佛山市人大副主任;他是作家,业余写作出版了多部小说集、散文集。
我对韩英之所以有所了解,主要来源于我的两位好朋友:谢常青与黄落尘。谢常青,五邑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退休后定居佛山,他和韩英合作写过书;黄落尘,佛山市老作家,他与韩英相交数十年,惺惺相惜感情深厚。他们给我讲述过韩英许多故事,令我对这个学者型的官员有所了解。
作为官员的韩英,我听过他的故事;作为作家的韩英,我拜读过他的著作;想不到近来我还有机会了解到韩英年轻时的求学故事——作为中央党校学员的韩英。这次是阅读新发现的韩英写于三十多年前三封信件,正是通过这些书信,我了解到韩英同志年轻时候的故事。这故事真实、原生态、不加雕琢、纯属天然,是了解八十年代人文精神的好教材。
黄落尘发现韩英三十年前旧书信
今年8月,老作家黄落尘给我来信,随信附来韩英同志的三封旧书信(复印件)。这是韩英同志1984年——1986年在中共中央党校脱产学习培训期间写给黄落尘的书信。
这些老书信的发现,勾起我们对那段岁月的回忆和缅怀。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那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八十年代,中央党校的学员们是怎么读书的?他们有怎样的所思所想?中央党校的生活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秘密?韩英同志的这三封书信均有详实的描写,给了我们详细的解读。
我深深感到,这些当年原生态的自述材料,历经三十年悠悠岁月,竟然可以完整保存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其研究价值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这些材料的发现、处理与意义,黄落尘同志写给我的信中也谈到一些,我把落尘老的信件抄录如下,以表我的赞赏与认同:
黄落尘致黄柏军信
柏军:
最近我清理积压多年的文稿、信件、资料等,发现韩英同志1984年去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写给我的三封来信,我马上裱贴好信稿原件给他,他最近正在写回忆录,读此信对触及他的回忆极之有用。
我也同时复印了几份,送给张敬东、周任等韩英友好各付一份。韩英是一位勤于动脑、分秒必争的人,也是思想纯正、作风正派、自律很强的同志,信中提到结业前省委组织部来人与他谈话,本意是让他到省委拟任高职,或者派驻香港,他都婉辞了,愿意在基层干一辈子。你上次认识了韩,故此我也给你一份复印件。
这是信件,也是一页页的历史,记载着我与韩两人的足迹。今天重新温读这些信页,会让我们推开尘封的记忆大门,细细的咀嚼回味,更会让你领悟人生的新意。重读韩英同志1984年写的三封信令我感触良多。
黄落尘
2017年8月22日
韩英书信中的中央党校生活
中共中央党校,党中央培养高级干部的摇篮。普通人对中央党校的历史、运作、课程、校园生活,多属一知半解不甚了了,对那个威严的地方充满了想象和好奇心。
1984年9月,初进中央党校培训学习的韩英,在给好朋友黄落尘的信件中,详尽描述了中央党校的方方面面,令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一个中央党校学员求学生涯点点滴滴。
韩英是作家,写作于他是强项,故此他在信中描述的党校求学生活生动有趣、详实逼真,令人读后大有收益。没有去过中共中央党校、没有当过中央党校学员的读者,可以详细读读韩英同志的第一封旧信笺,相信你会对中央党校和党校学员有全面的、深入的、感性的认识。
韩英致黄落尘信(之一)
老黄:
此次,我赴中央党校学习,收到你的热情鼓励和真诚帮助,使我深为感动。我将铭记在心,并将化作学习的动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我从佛山,先到齐齐哈尔家里住了六天,尔后即到中央党校报到。
中央党校位于颐和园北侧,如坐公共汽车,先到颐和园下车,往北转西,找中央党校即是。从颐和园门口到中央党校门口,大约走十分钟的路程。通讯地址的写法是北京市1070信箱3号楼327号房。党校校园很大,自成一个系统,是个读书的好场所。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一张床挂有蚊帐,一张写字台,一盏台灯,一个书架,一个衣柜,一个洗漱池。
中央党校校长是王震,第一副校长是蒋南翔。中央党校现有学员1800名左右,分为培训班、理论班、新疆班、进修班四科班次。
培训班是中央党校的主体,学员主要是省、地两级后备干部。学制为二年。省、地两级后备干部混合编组,各省、市、自治区以及中直国家机关学员混合编组。培训班主要课程要进行考试,考试成绩要记入记分册,存入本人档案。毕业考试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分别承认其相应的高等教育(大学或者研究生)的学历。
理论班:主要是培养省级党校的师资以及宣传部门的理论骨干。
新疆班:主要是培训民族干部中的地委常委以上干部和后备人员。
进修班:吸收五十岁以下文化程度较低的省、地两级领导干部入学,不进行考试。郭荣昌、郑国雄二同志即在此班学习。
我参加学习的这期培训班,是中央党校培训部正规培训班第二期,简称“84班”,1986年暑期毕业。
培训班正规化教学的课程设置如下: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政治经济学》
三《科学社會主义》
四《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历史》
六《社会主义部门经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与财政信贷、对外经济和贸易)
七《国民经济管理》
八《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社会主义政权建设》
九《法学基础知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十《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教建设》
十一《现代科学技术和党的科技政策》endprint
十二《国际政治和我国对外政策》
十三《军事知识》
十四《国际工人运动史》
以上是十四门主要课程,此外还有政治时事、讲座、选修课、社会调查等。
我这次参加中央党校学习,一定要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力争把学习搞好。党校为我们创造了学习的条件,学习得好坏,主要还在于我们自己。主观努力不同,在学习的成效上,就大有差异。如果学习不好,不但对不住中央的殷切期望,对不住党校的辛勤劳动,而且对不住南方的诸同志,对不起老婆孩子。
希望你常常来信,不吝赐教。请你代向杜主任夫妇问候。我身体很好,生活上也没有什么困难。我买了一张颐和园月票,每天早上从颐和园的北宫门进去,攀上万寿山的顶端再下来。(万寿山高约60米)谨致:敬礼!
老韩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日(星期天)
韩英书信中反映的党校学员思想顾虑
在一般人眼中,一名基层干部有幸被选拔到中共中央党校培训学习,这是组织上莫大的信任和委以重任,应该是满心高兴春风得意。但是其实上却并非如此,学习期间的学员,也有思想包袱,也有焦虑情绪,对于学习的压力,对于今后工作的安排等等,也成了中央党校学员们要思考和考虑的焦点。
韩英写给黄落尘的信件中也没有回避这些,他向老朋友坦诚谈起自己在中央党校读书期间的一些所思所感。
韩英在这些问题上,采取豁达大度的姿态,想开了、想淡了,也就是他说的“不背包袱”。这是非常洒脱的心态。
虽然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三十年前的政治生态和三十年后的政治生态可能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依然认为两厢比较,有几点是共同一致的:
我们的党校学员在读期间,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同样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和焦虑情绪,这个时候党校或者组织上可以做些什么?韩英同志作为三十年前中央党校学员,是过来人,他当年在党校求学时候的遇到的思想问题,他是怎样克服焦虑情绪的?值得研究和总结。他的经验和做法并不过时,至少在今天看来,还有其现实意义。
所以基于这样的考虑,韩英同志当年这封漫谈中央党校学员心理活动的信件,对我们具体研究和分析党校学员心理活动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韩英致黄落尘信(之二)
老黄:
10月2日信悉。确有盼你来信的意思。收到你的来信,很是高兴,信中所谈的关于学习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自然会照着去做的。希望此后常来信指导。
粟君来信,说我的老朋友和市委办公室同志时有到家问候。中秋节送月饼,国庆节送观看焰火票。
我在中央党校学习,已经月余。14门主修课是安排在两年内学完的。本学期安排学习3门主修课,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现在科学技术和党的科技政策,三是国际工人运动史。
每天上午听课,学习一段谈论一次。上午听课时,有时打瞌睡。我发现我的最佳用脑时间是在晚上。一般晚上自学,我掌握住七时半到十点半这三个小时。看来这三个小时,比较顶用。为了保持每天晚上有充沛的精力学习,午睡的习惯仍然保持,大约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不管是难学的,还是易学的,我都认真对待,每次讨论,都钻研有关材料,拟好发言提纲。
我觉得,组织上既然叫我来学习,我就要集中精力学习,不要瞻前顾后,三心两意。至于将来干什么,不要管那么多,反正有事情干。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叫到哪里干,就在哪里干。你知道,我是不大愿意背包袱的,可以接连背几个包袱:为什么安排我来学习?不安排其他人来学习?这是第一个包袱。安排学习要考试,考上了还好,考不上丢面子,这是第二个包袱;已经被录取了,来京学习了,又总是考虑学习完了干什么?这是第三个包袱。学习两年,年纪大了,身体差了,此地条件好,调到彼地工作条件没有那么好,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包袱。你要想背包袱,是背不完的。
我们来党校学习了一段,于9月25日才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9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在中央党校学习,根据中央关于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是以马列主义为主课,以党性锻炼为核心,以扩大知识领域为补充。学习理论、活跃思想、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矢”,去射我国四化建设之“的”。我想不管将来干什么,有了这样一次学习机会,把知识的根基打得牢固一些,把知识的面积放得开一些,都是有益处的。我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安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不去背包袱。
关于身体情况。我们到校后,又进行了一次身体检查,没有发现那个零部件有什么毛病。九月、十月这两个月,我都买了颐和园北宫门月票,登万寿山。意义有三:锻炼锻炼身体,欣赏欣赏山色湖光,研究研究古典园林。早上七点回到党校吃早餐。
下午自由活动时间,有时打羽毛球,有时去浴室洗澡,有时散步,有时钻图书馆,有时到文件阅览室看文件。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央以及其下属各个部门、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种文件。晚上多数时间都是在灯下苦读(抑或甜读?)。
我订有三种报纸:《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北京晚报》。《佛山市报》社邮寄给我《佛山市报》,我也喜欢看。佛山人喜欢看《佛山市报》。
我们到北京以来,广东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曾宴请我们两次,一次在开学之初,一次在国庆节前夕。9月13日下午,我们部分广东学员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向尹林平同志遗体告别。10月1日,我们到新华门斜对面的九号观看区,观看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看得非常真切。那队伍就在我们面前走过。
我来京后,尚未给杨兄写信。你回信時候,请把杨兄的地址(香港、深圳、佛山三处)告诉我。
此时此刻,在首都北京,已经是暮秋时节。刚刚进校时候,蝉儿鸣个不停,此时也不知归向何处,为什么不叫不鸣了呢?室内温度17摄氏度。我自从进入327号房间,只是关着纱窗,从来没有关过玻璃窗。我在南方生活习惯了,喜欢通爽。一部分树叶黄了,一部分草地黄了。夜半起西风,清早遍地金。人行道上、宿舍楼前,铺满了夜里西风刮下来的黄叶。我既无秋愁,又无秋怨,只将一片秋情寄托在学习上,请仁兄勿念。endprint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祝:好!
老韩
(1984年)10月8日
党校毕业,韩英希望:立足佛山,有所作为
从1984年到1986年,韩英在中央党校读了两年书,在1986年4月底,毕业前夕,广东省委组织部派出工作组赴北京,对广东学员进行全面、系统考察。省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征询韩英对未来工作安排的想法,韩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达了“立足佛山、安于本职、脚踏实地、有所作为”的愿望。
以后的事实证明,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尊重韩英本人的意愿,没有把他调离佛山,而是继续让他立足佛山服务佛山。韩英同志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从1963年来佛山工作,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佛山,他为佛山贡献了毕生青春和智慧。
几十年来,韩英同志在佛山市先后担任过佛山地委组织部科长、副部长,佛山地委办公室副主任、佛山市委秘书长,佛山市委副书记、佛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广东省人大常委、广东省九届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委员,最后在佛山退休并定居佛山,為自己半世纪的“佛山从政”征途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韩英热爱佛山,佛山也赋予韩英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今天我们在培养干部的时候,如何做到尊重其意愿、发挥其特长、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这是值得我们各级政府,尤其是组织部门认真思考的。
中央党校学员与省委组织部考察组见面谈话,推心置腹交流,这样的情形不知现在还有否?但是,三十年前,韩英在写给老朋友黄落尘的信件中就有详尽描写,这是一种心底坦诚、磊落光明的交流,事无不可对人言,这其中没有涉及半点利益交换和纠葛。
这真是一个清纯的年代,这是一封心胸坦荡的书信,这一切令人感叹,令人悠然向往,也令人缅怀。
韩英致黄落尘信(之三)
老黄:
你好!近来想必你又在辛苦奔波。寒假回佛山,得与你一叙。在佛山宾馆快餐部吃南国火锅,很是高兴。
这个学期,是我们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主要学习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行政管理科学、文艺理论和军事知识。课程安排到6月14日。继而进行党员对照检查、党员登记、毕业鉴定。将于7月中旬毕业。
4月14日至27日,广东省委组织部一行三人来到中央党校,对即将毕业的广东学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我与广东省委组织部的负责同志,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表达了“立足佛山、安于本职、脚踏实地、有所作为”的愿望。
回顾京华求学两年,凡是考试的科目,我的成绩都是优秀。平时也注意锻炼身体,与同志们相处得也很好,心情舒畅。从此时到毕业,还有五十余天,等到见面时候详谈。谨祝:康吉。
老韩
1986年5月24日
一点希望:韩英能否亲笔详细写写那段
求学生涯?
上述的几点感想,是我对韩英同志三通旧书信的简单点评。总之,这三封书信作为原生态的文献资料,对反映三十年前的中央党校学员学习生活、所思所想,有着独特意义;对今天新时期、新形势下党校教育,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听黄落尘同志介绍,韩英同志退下来之后,收集资料,准备撰写回忆录,我想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三十年前北京两年的中央党校求学生涯,相信是韩英政治生涯中一件深刻而难忘的事情,希望黄落尘同志新发现的三封旧信笺,有助于韩英回忆录的撰写;更希望韩英同志回忆那三年中央党校生活的同时,把当年的好经验、好作风、好传统,也细细的挖掘一下、系统整理、白纸黑字、公诸于世。作为当年的中央党校毕业生,如果能用自己的笔为组织、为后人留下一些中肯、深刻的思考,我相信韩英同志的这本回忆录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和作用。
果真如此,韩英同志就在他的晚年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了。祝愿韩英同志的回忆录早日面世。
2017年8月23日修改定稿于江门耕读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