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宝道情

2017-11-11陆小燕

寻根 2017年5期
关键词:道情皮影剧目

陆小燕

道光二年(1822年),灵宝中东部尹庄镇岳渡村、焦村镇沟东村、川口乡阎谢村从晋南引入道情坐唱。先是乡绅家以道情调自唱自娱,后来乡绅们又组成半职业性的文艺“乡社”,使道情戏发展成为民间祈雨求神、祭祀还愿等的坐场演唱。随着道情在民间广泛流传,以灵宝川口河为界,形成了东、西腔两个流派。河东腔分布在磨头、栾村一带,河西腔分布在罗家、西车一带。

道情班逢年过节就相约聚会弹拉清唱,有时在堂院,有时在祠堂、庙会。后来,陕西皮影传人,道情班便用道情曲调演唱皮影戏,并借鉴戏曲的锣、鼓、板等乐器,丰富道情演唱奏乐能力,艺人出场人数也增至八九人。由此,皮影、坐唱两种形式并驾齐驱,一直活跃在当地民间。

灵宝道情在民国初年进入快速发展期。喜好道情又会道情乐器的西车村村民刘新华、刘金才等,自发组成了半职业性质的道情书班。道情书班不仅演唱传统剧目,还自编自演生活剧目。乡间庙会、红白喜事等,民众都邀请道情书班演唱,艺人又将当地民歌和剧种元素融人道情,音乐唱腔更加成熟,剧目也更加丰富。题材除神仙劝化剧目《湘子传》《韩愈训子》《湘子出家》外,还移植了《秦琼打擂》等历史故事剧。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是灵宝道情的发展繁荣阶段。地方官员、乡绅操办红白喜事,祈雨贺晴及庙会活动,都会邀请道情班演唱。抗战期间,大戏虽然停止活动,但乡民求告神灵祝愿抗日胜利心切,祈祷风甚盛,村村户户都邀请道情书班唱愿书、行祭祀礼。灵宝尹庄村道情书班极为活跃,书班艺人有数十人,当时演出曲目有《通天河》《湘子出家》《雷音寺》《西山观景》等。主要演员刘新华的渔鼓、简板绝技“反手花”,节奏分明,声音动听。刘金才的四弦,音位准确,技艺娴熟。还有李安营的板胡、李安哲的二胡、李正满的梆子等表演技巧,令人目不暇接。抗战胜利后,一大批道情班子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灵宝道情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54年,灵宝道情组在县文化馆成立。1955年冬,灵宝道情艺人到郑州参加“河南省第三届民间艺术会演”,获得好评。这期间上演剧目有《董永典身》《十五夫人》《八差诗》《火焰山》《白阳山》等。

20世纪60年代前后,国家经济困难,道情组暂时撤销,艺人下放回乡。一些艺人以半职业形式继续坚持演出。农忙务农,农闲时在周围乡村及卢氏、陕县等山区巡回演出。1970年,灵宝西车村道情班做出大胆尝试,以分角扮演人物的形式出演道情现代小戏《追书担》,受到民众喜爱。1976年,重新成立的灵宝县文艺宣传队,以新编道情曲目《公字闸前》参加河南省曲艺调演。之后,道情业余演出活动从未间断。

道情艺术延续至1989年,灵宝西车村道情艺人主要有索辛酉、程可顺、刘起森、索五酉、李秉生等,经常在春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安神、红白喜事等场合演出。演出内容多为请神安神、吉祥祝福的传统剧目,又增加剧目《郭巨埋儿》《泗水关》《挂红灯》等。1993年,索辛酉被河南省授予“民间皮影艺术家”称号。

灵宝道情也叫“八仙乐”。相传因其伴奏乐器为“八仙”所传,故得此名。道情艺人自视为“八仙弟子”,作为“仙”的弟子,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远高于其他艺人,被尊称为“先生”。演唱道情时,艺人们被安排在房屋的正厅,即使居住条件较差的雇主也要腾出正房,供艺人坐场。

艺人既为“八仙弟子”,自然不入俗流,所以灵宝道情一直为“坐唱”艺术。由于道情与皮影结合,艺人们多在幕后演唱,更加形成道情艺人较为严肃的演唱态势和风度,以“唱”表达故事情节、人物感情,绝不用手势、身段、面部表情等表演方式。

灵宝道情演唱阵容一般为5人,最多9~10人。5人阵容中最重要的角色为“抱渔鼓人”,是唱念、道白最主要的承担者,饰演故事的主角,并用渔鼓掌握演唱音乐节奏。“抱渔鼓人”面前放一木桌,桌上放木梆子、大锣、铙钹和简板。根据音乐的需要,不时腾出手来敲击以上乐器。“抱渔鼓人”也被称为“上首人”。其余4人分别为:“拉弦人”(四弦、唱、念)、“打板人”(打板指挥、唱、念)、“吹笛人”(吹笛、伴唱)、“敲甩子”(碰钟、唱、念)。若配上皮影,最后一人就成为所有上场艺人中最重要的,称为“耍签人”,他不仅要完成皮影各类人物的全部动作,还管理灯光照明。所以,当“敲甩子”默默配唱时,道情是坐唱艺术;当他大显身手时,就演绎为道情皮影戏。

灵宝地区语言音调较为硬朗,带有秦晋语音韵味,所以在道情唱腔中,产生了两个饶有秦晋音乐风格的特色音,即“4”和“7”。这两个音级在旋律中出现较多,且在高音上“4”较平均律本位音稍高,“7”较平均律本位音稍低。因此关联产生了“5-7”“4-7”这两个与之相应的特色音程。其上行基本旋律线为“71245”,下行基本旋律线为“15421”或“43215”。

灵宝道情唱腔以曲牌体为主,所用曲牌均有官调和梅调之分。分属于这两类而又互相对应的四对曲牌是:官调梅调、官孩子-梅孩子、紧官调-窜梅调、官飞调梅飞调等。这四对曲牌中,每对曲牌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主要区别是旋律中对“欢音”和“苦音”的使用多少不同。官系腔用“欢音”多,旋律色调较明亮,擅长表现欢快、喜悦、豪放等情绪。梅系腔用“苦音”多,旋律色调较阴暗,擅长表现悲苦、忧伤、深沉等情绪。

道情演唱中“帮腔”也很有特色。艺人唱到情节的小高潮,唱到乐段的末句,众坐场艺人全部随音乐的节拍,“哎呀呀”地齐声帮唱,气氛顿时浓烈起来。

“裱糊匠离不开糨子,说道情离不开湘子。”这句流传在灵宝的谚语,形象道出道情曲目鲜明的特点:有关韩湘子和八仙内容的曲目占主流。内容围绕道情轶事传说,劝人修行成仙,宣传道家思想与哲学。除此之外,还有宣传孝悌思想,演唱“二十四孝”人物故事;讲述英雄演义,演唱史上英雄人物传奇的;反映百姓生活,演唱民间家庭生活风趣的曲目。

灵宝道情所演曲目多为传统内容,故绝大多数曲目语言具有文学的显著特征:诗文排偶,高深文雅,平仄严整。有的诗句出自历史典故,富含哲理;有的立意道德伦理,文句绝少低下庸俗。

灵宝道情活跃于豫西广大乡村,说唱“还愿书”多,赶庙会多,流传下较多短篇、中篇曲目。这些曲目演唱时间为几十分钟到两三个小时不等。曲目主要句式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属中原音韵。曲目都是艺人口传心记,无印刷本和手抄本,多数已失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演出流传下来的曲目共30个左右。现存灵宝道情剧目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是神仙类:《湘子传》《湘子出家》《湘子归山》《算卦》等,内容都与民间传说韩湘子故事有关。二是民间生活类:《货郎翻箱》《吃烙馍》《八差诗》等。三是历史故事类:《秦琼打擂》《董永典身》《秦琼起解》等。四是二十四孝类:《女中孝》《割肝救母》《郭巨埋儿》等。五是创作剧目类:《卢氏十大变》《千军万马战河山》《公字閘前》等。

灵宝道情流传至今已经不仅仅是纯曲艺行为,而且是一种生活化、信仰型的艺术形式,是豫西民众日常生活细节的囊括,也是豫西民众精神世界和真实生活的映射。2006年5月20日,灵宝道情皮影剧种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情皮影剧目
指间功夫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义乌道情:唱出生活好滋味
义乌道情:道不尽情长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上高道情说唱艺术初探
皮影的来历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