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语境中边缘文化者的身份反思

2017-11-10龙湉

北方文学 2017年30期
关键词:身份建构后殖民

龙湉

摘要:印度裔英国移民作家的身份、移位的生存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疏离感使得奈保尔始终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人生境况。本文通过分析属于边缘文化主人公们来到中心文化国度后的生活状况,以探讨后殖民语境中边缘文化者的身份建构的问题。

关键词:边缘文化者;后殖民;身份建构

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比过去军事和政治殖民影响更深远。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利益上的种种矛盾表现为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宗教和文化传统为根基的文化冲突。那么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下的移民者漂泊者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取向呢?本文通过分析V.S.奈保尔的《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中的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和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的主角孟晓骏来阐释一下他们各自对自己的身份定位。

一、抛弃原有文化价值,丧失以前身份

《在一个自由的国度》的第二部分“格格不入的人”中的主人公桑托什就是一个在美国文化下丧失了自己的人。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由主人公兼叙事者桑托什讲述自己如何从孟买到华盛顿的亲身经历。

桑托什在家乡时由搬运工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厨师,并在孟买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自从他到美国后,乘务员的白眼和责备,赤脚而被拒绝进入咖啡馆等事件让他逐步地丧失自己的尊严和自由。更重要的是,美国代表的是西方发达国家,而桑托什来自的印度是一个被英国殖民统治过的第三世界国家,美国的强势文化心态和优越感让桑托什只能忍气吞声,不敢抗议。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普利亚的餐厅老板,他离开了老板,去餐厅当上了厨师,本以为可以过独立的生活了。可是他不知道,在他离开老板的那一刻,他在美国成了一名非法公民,也就彻底失去了自由。为了重获自由,在老板的建议下他向哈布舍女人求婚了。而在印度文化中,哈布舍人被认为与猫狗的地位一样低下,但是桑托什没有选择的余地,为了获得在美国的自由,他抛弃了传统的印度传统文化,丢弃了印度人的身份。

二、模仿西方文化价值,迷失自我

《告诉我要杀谁》是一则流放者的故事,一则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影响的故事。不仅刻画了身处异国他乡的西印度群岛人在异域文化环境中感受到的疏离感和漂泊感,也揭示了殖民地人对宗主国的向往和幻想的破灭。

故事是由一个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印度移民后裔叙述的。他是一个积极上进的青年,不愿像自己的父亲那样过一般的农民的生活,而是想效仿他的叔叔,通过读书,接受西方先进教育,过一种很体面的生活,成为全村人的骄傲。可他已经错过了读书的最佳年龄,于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弟弟身上。他自己也随之去英国打工,一方面资助弟弟的学习,另一方面设法赚钱。然而当他发现弟弟在英国并没有好好读书而是整天闲逛,辜负了他的期望,加上生意的破产,他觉得自己的精神支柱崩塌了,以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离开所处的“落后”国家,前往一个“先进”的国家求学并在那里取得成功,是许多生活在殖民地或“后殖民”社会里的人们的共同心愿。殖民地人们普遍认为未来的希望在别处,在宗主国。他们试图从一个他们认为低下的文化里逃离到宗主国,结果遭遇更大的羞耻和更加令人窒息的囚禁。

三、辩证看待西方文化,坚定自我身份

《中国合伙人》的英文译名为“American dreams in China”,意为“中国的美国梦”。讲述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间大变革背景下,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思潮的影响,大多数年轻人想通过留学出国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三个怀有热情和梦想的年轻人在高等学府燕京大学的校园内相遇,然而三个好友最终只有晓骏获得美国签证,被开除公职的冬青在王阳的帮助下办起了英语培训学校,并逐步走向成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孟晓骏在美国求职时遭遇种种挫折,作为高材生的他只能在生物实验室为小白鼠,最后沦落为快餐店的一名临时工,并没有资格收小费。遭遇各种挫折后,他意识到,在美根本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于是决定返回祖国,加入成冬青和王阳开办的培训机构。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才智,通过改进教学风格,利用互联网教育,借助股份制改革帮助“新梦想”上市。

如果他繼续留美国会怎么样?也许他会被美国主流文化同化,成为美国公民,但是平凡一生。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贯按照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这种强势姿态使得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外国人根本得不到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可。处于边缘文化的群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大变强才能得到中心文化认可,而这过程任重而道远。模仿中心文化不可能取得成功,即便成功了,那也是中心文化的胜利,也是边缘文化失败。边缘文化必须用自己的方式成功,才能获得的尊重和胜利。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不等于“文化与西方文化完全接轨。”由于国际文化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凭借其传播强势而咄咄逼人,而发展中民族的文化仍然处于弱势。文化只有暂时的强弱之分,而没有优劣之分。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每一种宗教信仰的人群,在欣赏自己的文化的同时要能摒弃狭隘的偏见,看到并且接受他人之美,从而使全人类能和谐共处,以达到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Naipaul,V.S.In a Free State[M].New York: Vintage Books,2002.

[2]王菲菲.解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中“自由”的含义[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

[3]杨艳.模仿者的绝望—解读奈保尔短篇小说《告诉我要杀了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

[4]孙妮.“自由世界”的牺牲品—解读奈保尔的“在一个自由的国度”[J].英国文学,2009.

[5]贾斌武.后殖民语境与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后殖民语境与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认同[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2.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身份建构后殖民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新媒介环境下网民集体认同感的自我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