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图”互文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问题探究
——以《朗读者》节目为例
2017-11-09段婷婷
□ 段婷婷
“语-图”互文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问题探究
——以《朗读者》节目为例
□ 段婷婷
近两年,文化类综艺节目相继火爆荧幕,引发全民热议。不过,在其火爆的背后亦呈现出很多问题。本文以央视今年热播的《朗读者》节目为例,分析“语-图”互文模式下文化类综艺节目所呈现出的问题及该类型节目“叫好不叫座”的根源。
《朗读者》;“语-图”互文;文化类综艺节目
在视觉文化为主宰的时代,文学想要重新焕发生机,必然要借助电子媒体进行相互匹配与补充。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以“文化+综艺”的形式为大众传递一定文化信息的电视节目,其本质上是以文字语言为中心的文学与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影像之间的一种“联姻”——即“语-图”互文。“所谓‘语-图’互文研究,就是将语言和图像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本,研究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普遍性模式。”这种“联姻”虽给该类型节目带来了极大的成功,相反也制约了节目的发展,让其只能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清流”,却很难成为“主流”。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呈现的问题——以《朗读者》节目为例
《朗读者》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该节目每期都会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他们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经典美文,实现文学与电视图像的完美结合。
在笔者写作的《语-图互文阅读模式的建构及文化意义》一文中提到“读文”模式的特征为逻辑思维与理性思考、个性化的审美教育功能,“读图”模式的特征为形象直观性、娱乐性与泛娱乐化。“读文”与“读图”各自的特征决定了两者“联姻”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具有难以协调的问题。
(一)过度娱乐化
文学本身是严肃的,而电视本身是娱乐的。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文学在图像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被娱乐化。因此,就出现了很多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了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打着弘扬传统文化之名,行选秀娱乐之实,并借用明星名人的光环效应博眼球,植入娱乐元素,最终陷入过度娱乐化的陷阱。“在这种消费欲望下,娱乐化甚至‘泛娱乐化’兴起,图像、视频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的舞台。”
董卿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朗读者》侧重的是“者”,挖掘名人或者普通人背后的故事。于是我们听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濮存昕自曝小时候曾患过小儿麻痹症,被同学起外号叫“濮瘸子”;徐静蕾讲述她与奶奶的祖孙情……这些感人的故事在征服观众的同时,让观众也不禁思考,这档文化综艺“清流”怎么走的还是“故事”“煽情”的老套路?看完节目后,观众记住的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而不是文学、文字本身,好文章成为点缀,故事盖过了文学的风头,这似乎有些本末倒置。
(二)深度阅读的缺失
文学的美感与永恒性在于它的深度。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作家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它是有思想深度的,需要读者慢慢思索,静静品味。传统的文字阅读可以让读者在对字与字、词与词的解码中建立起与文学的情感联系,达到对文学独特的自我解读,文学的价值在读者的深度阅读中得以体现。这是一种更为纯粹的鉴赏行为,不掺杂任何的感官享受或功利需求。
而作为一档电视节目,节目组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普通大众接受并喜爱这个节目,如何让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做到“高而不冷”,这就要有一定的贴近性,太深奥的文学不适合表现在以休闲娱乐为主的电视图像上。例如《朗读者》关于读本的挑选,总导演田梅说:“(文学团成员)从各个渠道找书,哪怕是中小学生课本里,我们想寻找那些普及度高但未必生僻的文章。”
由此可见,文学的图像化过程是一个去深度化的过程。所以,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虽然以普及文化为初衷,但受限于媒介自身的特性难以表现文学的深度性。
(三)受众理性思辨的缺失
文学图像化确实给文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产生了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但是,“读图”更满足于浅层的感官享受和低层次的精神需求,而在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辨的表现上则显得苍白无力,一个后果就是培养了观众的被动思维,消解了观众的个性。文学本身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个人活动,人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选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进行阅读,阅读主体享有最大程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传媒时代的读者却越来越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媒体的支配和诱导,主体的自我意识消失了,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消失了,丧失了基本的思考、批判的精神。
例如《朗读者》,节目组非常善于调动观众情绪,利用观众情绪来达到节目效果:观众什么时候该开心、什么时候该流泪、什么时候该沉默、什么时候该感动、什么时候该报以掌声,这一切都在节目组的设计当中。观众沉浸在节目组营造的氛围里,在该哭的地方哭了,在该笑的地方笑了,节目组的目的就达到了,观众的情绪也得以纾解。
(四)审美的同质性
电视节目本质是一种商品,它是根据一定的市场导向、目标受众的审美趣味和特定的节目模式生产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同一性。而对文字的阅读,由于阅读主体的不同,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下,每个人的阅读体验都是不一样的,绝非千篇一律,读者很容易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与精神享受。
文化类综艺节目从过去的少人问津到现在的扎堆荧屏,一方面丰富了节目类型、改善了荧屏面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中国电视节目制作的老毛病:节目制作中的跟风模仿和同质化问题。从已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来看,内容上,几乎都是成语、汉字、谚语、诗词、历史典故;形式上,基本都是答题竞赛+嘉宾点评。内容与形式单一化,难以长久吸引口味多变的观众。而以“朗读”为卖点的节目,在《朗读者》播出以前,还有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同样都是朗读文学作品,同样也有明星的加盟和知名学者的点评。虽然两者在侧重点和结构上略有不同,然而相同的模式还是让人缺少一定的惊喜感。
因此,不同于文字阅读审美的“独一性”,图像化阅读在审美上趋于雷同性。文化类综艺节目看似琳琅满目,实则同质化严重,跟风者居多。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叫好不叫座”的根源
随着大批文化类综艺节目扎堆出现之后,便有一些电视评论家称:文化类综艺的春天到来了!可是,“春天”真的到来了吗?我看未必。图1是《朗读者》首播期间央视-索福瑞公布的收视率数据。
图1 一周栏目收视排行榜
通过图1数据可知,《朗读者》第一期首播收视率为1.06%,一周栏目收视排行榜位列39名。引起超高话题讨论度的第一期收视率尚且如此,由此可见,虽然《朗读者》口碑爆棚,评分较高,但是收视率却并不理想。而其他文化类电视节目也遇到相似境遇:评分高,却收视低迷。有些甚至更惨,评分与收视双低。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文化类综艺节目“叫好却不叫座”?笔者认为,该问题根源在于隶属精英文化的文学更适于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本阅读而非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图像化阅读。
文学,特别是传统文学本身就相对分众化和小众化。它们是创作者在深刻的人生体会、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鲜活的原创力影响下诞生的产物,因其自身的高度注定是“曲高和寡”的。文学的创作需要卓越之才,文学的欣赏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天赋的“知音”。传统的文字阅读受限于传播载体集中在少数文化人或文化精英手中,这些精英人士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及知识储备,文学在这些人手中得以薪火相传。因此,文学自诞生以来就是针对特定群体的文化产品,隶属精英文化的一部分,对它的欣赏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
而到了如今的大众传媒时代,电视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是消费文化的产物,文化类综艺节目则是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文化产品。精英文化下的产物在大众文化的媒介上传播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当他们在特定群体中获得了认可和成功后,如果要将这种影响力复制、发展下去,就会面临一个更加广阔的消费群体。如果不能完成“大众化”这个过程,必然会在消费群体中遭到非议和阻碍。但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脱离文化的过程,这是无可争议的矛盾。就像电视评论人蒋大发所说,文化类节目确实是一股“清流”,但要发展成为“主流”,还有些困难。
三、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展望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是政策的推动、受众内在精神的需求以及电视节目的更新换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然而想要有更长远的发展,而不是火爆一时,文化类综艺节目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
(一)内容为王,形式为辅
文化类综艺节目应更专注于内容,以表现优秀文化为主,形式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而不应该喧宾夺主。
(二)不断创新才是硬道理
文化类综艺节目之所以为观众所诟病,很大部分原因在于节目内容与形式过于雷同,缺乏创新。因此,节目制作者要勇于创新,不断开发新的节目形态。
(三)加强与观众的情感互动
读书是较私人的行为,它更为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辨的能力。节目不应带有太强的引导性,注重培养观众的自我体验。通过文本或文学的内在,与观众建立情感互动。
(四)注重培养观众黏性
文化类综艺节目对观众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要求,不可能做到像真人秀那样人人都能欣赏。因此,制作方不必为了收视率而一味追求娱乐化,降低内容的深度,应更专注于目标受众的喜好,制作出符合他们审美的作品,培养观众的黏性。
(五)提高国民整体文化水平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除了媒体之外,更需要政府、国民自身的努力,只有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才有更广泛的受众基础。
文学图像化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其“大众化”的过程也使自带“高冷”范儿的文学逐渐贴近大众、贴近生活。不过,如何将文化、艺术和电视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语-图”互文的优势,完成值得人们既交口称赞又有一定收视保证的优秀文化类综艺节目,在现在看来,仍然没有形成专业化的过程,需要更多的电视人继续探索。
1.赵宪章.传媒时代的“语-图”互文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09):7-11.
2.马友平,文媛,段婷婷.“语-图”互文阅读模式的建构及文化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15-118.
3.林静.你以为这是读书节目?其实它是情感节目![N].德阳晚报,2017-03-06.
4.英迈传媒.媒介周刊|《朗读者》本周六登陆CCTV-1,首播收视1.06%[EB/OL].[2017-02-22].http://www.sohu.com/a/126973835_522898.
湖北科技学院校级培育项目“‘语-图’互文模式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编号:2016-XC-020)。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