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科学活动区材料提供的策略研究

2017-11-09仇玉兰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活动区管道科学

仇玉兰

幼儿园科学活动区材料提供的策略研究

幼儿园科学活动区中材料的提供至关重要。根据科学活动区材料提供的现状与教师的困惑,从激发探究兴趣、支持持续探究、凸现科学要素、支持协作交流、伴随动态调整、提高安全系数等方面进行探索,梳理出几种切实有效的材料提供策略,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促进幼儿的探究能力发展。

幼儿园 科学活动区 材料提供 策略

幼儿园科学活动区中,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自由结伴,按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与探究,他们通过与材料积极、主动的互动,感受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获取科学的知识和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提到,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依托于区域活动中的自由探究和一日生活中的随机渗透,其明确指出了科学活动区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其年龄特点决定了其科学探究和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亲身经历和获得直接经验,因此,科学活动区中材料的提供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提供科学活动区的材料?有哪些有效策略?这是困惑许多教师的难题。

一、科学活动区材料提供的现状与困惑

(一)提供的材料不具吸引力

有时,“精心”制作的材料并不受幼儿欢迎,其原因在于:①在制作之前,缺乏对幼儿生活经验的了解,材料不易唤起其已有经验;②没有把握其年龄特点,在难度上超出其现有发展水平;③材料的设计缺乏趣味性。

(二)提供的材料不利于幼儿开展持续的探究

幼儿通常对新材料只有“三分钟热度”,其原因在于:①材料缺乏层次性,玩的时间一长,幼儿就觉得兴味索然;②材料缺乏记录功能,不便于幼儿积累素材用以交流与展示,从而获得满足感。

(三)提供的材料缺乏科学探究性

有时,幼儿在活动中少有关于科学的发现。其原因是材料设计中包含的科学要素不直观,不利于幼儿感受科学现象。

(四)提供的材料不利于幼儿间的协作与交流

有时,幼儿在科学区中很少交流经验,多注重各自的操作,其原因在于:①同一材料数量少,仅供一个幼儿操作,幼儿没有共同话题,缺乏交流;②材料虽充分,但材料的设计不需同伴合作,幼儿不需也无暇进行交流。

(五)提供的材料缺乏动态性

教师提供材料之后就觉得大功告成,不注重动态调整。

(六)提供的材料缺乏对安全性的考虑

安全总是第一位的,材料提供不能忽视其安全性。

二、科学活动区材料提供的策略研究

科学活动区的特点决定了材料提供的重要性。对教师而言,材料是物化了的教育目标;对幼儿而言,材料是引发其探究欲望的直接刺激物,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实现其玩中学的探究过程。

历经多年的实践,笔者着重从激发探究兴趣、支持持续探究、凸显科学要素、支持协作交流、伴随动态调整、提高安全系数等方面进行探索,梳理出了以下几种切实有效的材料提供策略。

(一)材料提供应有效地激发探究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三大核心之首就是激发探究兴趣。

1.提供贴近生活经验的材料

(1)提供的材料应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材料,更能引发其认同感和亲切感,由于幼儿熟悉这些材料,为他们开展进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经验背景,有助于在活动中建构新的经验。比如,“沉与浮”活动中,选择的材料就是班级里幼儿经常使用的小工具、小玩具,当幼儿通过操作发现其中某些材料的不同沉浮现象后,根据之前积累的已有经验,他们便有可能去寻找其他类似的材料继续探究,进而形成一些意义建构。如有的小朋友认为“纸制品一开始会浮在水面上,时间长了就会沉下去,因为它们会吸水”等。

(2)材料的设计应源于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生动、鲜活、具体,更容易被幼儿关注、观察,更适合供其开展持续探究。探究中,幼儿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建构新的经验。比如,“光与影”活动源于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或人造光源与物体之间产生的各种光影变换的现象。又如,“装积木的小船”活动,源于集体教学活动“我的小船”,是幼儿开展过的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进一步探究怎样的小船构造能装更多的积木。

2.提供好玩有趣的材料

(1)提供具有情境背景的材料。教师应提供具有情境背景的材料,即材料能营造幼儿感兴趣的情境,用以刺激和引发孩子探究的发生和发展。幼儿喜欢角色扮演,当材料有了情境背景,幼儿以角色身份投入活动中,体验游戏的感觉,这样的材料能更有效地调动幼儿的探究兴趣,这对小班孩子尤其重要。比如,“小兔采萝卜”活动中,幼儿戴上小兔头饰,操作材料中有萝卜的形象,幼儿在小兔采萝卜的快乐情境中进行探究。又如“小猫钓鱼”活动,用同样的方法营造情境背景。

(2)提供具有游戏背景的材料。幼儿耳熟能详的游戏背景能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中班以上的幼儿更适用。比如“吹泡泡”和“愤怒的小鸟”活动等,都具有很强的游戏背景,能激发幼儿强烈的愿望去操作、摆弄和探究。

3.提供符合年龄特点的材料

(1)提供的材料考虑幼儿操作技能的发展。幼儿操作技能的发展有其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而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往往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来进行,这就受限于操作技能的发展。比如,小班幼儿手部小肌肉群的运动并不发达,诸如牙签、剪刀等对手指操作技能要求高的材料并不适合他们。又如,小班活动“打打气”中,要用到打气筒,如果用对操作技能要求高的脚踩打气筒,显然不适合,而应选用方便操作的手推打气筒。

(2)提供的材料须考虑幼儿思维水平的发展。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其中,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其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行动。由此可见,小班的材料要更多地具有操作性,以满足其喜欢操作、摆弄的特点,比如“小花转转”活动中,幼儿将抹布浸湿,并挤一些水分在白色底板上;将黄色小花放在底板上有水的部分;晃动底板,小花便转了起来;继续晃动,小花便随晃动的角度边转动边变换着位置。又如“小球进洞”活动中,幼儿用打气筒对着乒乓球打气,或用扇子扇,使乒乓球滚向四个角落的洞里。这些材料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深受幼儿喜爱。此外,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都应提供色彩鲜明的材料,以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增强材料的魅力。

(二)材料提供应有效地支持持续探究

为避免幼儿对新材料“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材料应有利于维持幼儿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开展持续的探究。

1.提供富有层次的材料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要了解其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并且幼儿的潜在发展水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下一个阶段的实际发展水平,并产生其新的最近发展区。所以,要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这个转化的过程,不同幼儿的速度、精确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尊重这样的差异性,提供富有层次性的材料,由浅入深,使材料不仅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还能适合幼儿的下一个最近发展区。

比如,探究磁性的活动,可分为:第一层,探究磁铁能直接吸住铁制品;第二层,探究磁铁能隔着纸张、布料等吸住铁制品;第三层,探究同样的磁铁最多能隔着多少厚度的其他制品吸住铁制品。当幼儿探究完了前一层次,积累了经验,使其潜在发展水平转变为实际发展水平,并寻找到新的最近发展区,进入后一层次的探究。教师提供这样的材料,不仅尊重了幼儿的差异性,还能吸引孩子开展深入、持续的探究。

2.提供含有记录功能的材料

科学活动中的记录是幼儿探究历程和认知发展的真实呈现,也是其表达发现的依据之一。记录能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客观描述能力、对事实的尊重意识,也能帮助其通过回顾梳理自己的发现,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乐趣,还能帮助其展示探究的过程、发现和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有了这种展示和分享的动力,有助于维持其探究兴趣,推动其开展持续的探究。

比如,小班的“小猫钓鱼”活动中,幼儿将用磁铁钓竿钓到的鱼展示在渔网上,进行实物记录,在分享时,既能向大家展示渔网上自己的探究成果,又能借助记录将事情描述清楚。又如,大班的“有趣的多米诺”活动中,幼儿首先将自己设计的铺设路线画在记录纸上(图1),然后根据设计铺设骨牌,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发现,再对原设计进行调整和完善,并把最终完成的路线记录下来,与原设计进行对比、思考,记录自己的发现,建构经验。图1中幼儿的原设计是两个尖角的山峰路线,在探究中发现这样的设计并不可行,便逐渐调整为两个弯弯弧度的山峰路线,并把主要的发现用图符记录下来。

图1 多米诺骨牌的铺设路线

(三)材料提供应直观地凸显科学要素

科学活动区的材料包含着科学要素,幼儿只有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科学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才有可能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

比如,“小兔采萝卜”活动中,幼儿用红蓝磁铁棒去吸别着回形针的萝卜,吸住后,将其运回家(即一个黄色小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直观地感受到磁铁能吸住回形针,还能隔着一层塑料膜吸住回形针。又如,“沉与浮”活动中,幼儿将各类材料逐一放在水盆里观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材料在水中不同的沉浮现象,分别有沉、浮、悬浮三种状态。

(四)材料提供应有效地支持协作交流

维果茨基认为,合作学习活动之所以能促进儿童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进而表现出比单独学习时更高的水平。而在科学区,幼儿间的协作与交流使每个幼儿的探究经验和思维成果进行共享,促进其认识在不同层面得以提高。因此,材料应为幼儿创造更多社会互动的条件,应能支持其协作与交流,在合作中完成经验建构。

1.提供支持幼儿开展共同探究的材料

这里是指材料数量要充足,能满足两个或者两组幼儿同时开展共同探究,以支持其将类似的探究经验进行分享。比如,小班的“运水”活动中,材料有马夹袋、海绵、水杯、漏勺、手帕,幼儿探究水的特性和哪些材料适合用来运水,并且两名幼儿同时探究,材料也一式两份。这种方式建议多在幼儿早期使用。

2.提供支持幼儿开展分工合作的材料

这里是指材料数量要有限制,能促使幼儿通过分工合作来开展同一个探究活动,以支持其在过程中频繁地对科学现象、探究方法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进行互动。比如,大班的“火箭发射”活动中,材料有火箭发射架、轨道、气球、打气筒、玻璃胶、夹子,将气球充气后,把气球安装在轨道上,模拟火箭发射的场景,并且三名幼儿同时探究,除了易损耗的气球有多个之外,其他材料数量都是1个,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在探究中进行分工合作。这种方式建议多在幼儿晚期使用。

(五)材料提供应经常地伴随动态调整

材料提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劳永逸,无论多么有趣的材料,如果总是一成不变,也会失去它原有的魅力。因此,材料提供应伴随着动态调整,可以说,材料的动态调整是材料提供的关键。而观察解读幼儿是调整的依据。

(1)对于新材料区域,观察材料是否能引发幼儿积极的探究兴趣,幼儿是否会使用材料,材料是否能帮助幼儿建构新经验。

(2)对投放了一段时间的材料,观察材料是否与大多数幼儿的生活和能力经验相匹配,对材料的兴趣是否依旧,是否表现出有进一步的需求,在材料的层次性方面是否有调整的空间。

比如,中班的 “转转转”活动中,原设计是在墙上安装三块不同几何图形的硬纸板,并在板上安装白色管道,管道都是逆时针铺设,使用时,幼儿将弹珠从管道一头放入,转动纸板,使弹珠从另一头滚出,观察其滚动的方向以及滚动与纸板转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刚开始,幼儿对新材料很感兴趣,纷纷尝试,但之后就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幼儿兴趣降低很快,分析后发现是材料的形象和色彩有欠缺;二是虽然管道的安装与三种图形相结合,但方向都是一样的,层次性有欠缺。于是,教师进行了第一次调整:一是将硬纸板的形状由几何图形改成蜗牛和鱼的形象,以便在外形上吸引幼儿;二是将管道的安装方向分出了两个层次,分别是顺时针的蜗牛管道和S形的鱼形管道,其中鱼形管道的操作难度要比蜗牛管道的高,因为操作时必须要边观察弹珠在管道中的位置,边转动纸板。教师调整后发现,幼儿兴趣明显提高,但又发现,他们更乐意玩蜗牛管道,原来鱼形管道的操作难度较大,由于管道不透明,很难观察到弹珠在管道中的位置。于是,教师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将鱼形管道替换成半透明的,这样就容易观察到弹珠的位置了。但又存在其他问题:弹珠一旦从管道中滚落,常常滚得很远,甚至滚到角落里,操作不便。于是,教师进行了第三次调整,在该区域放一块地毯,以避免弹珠滚太远,并在放于管道中的小材料中,增添了螺帽、小石子,一方面进一步避免弹珠滚太远,另一方面更丰富了材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在探究过程中还能对这类材料进行观察比较。

(3)对提供时间较久的材料,观察幼儿使用频率如何,解读材料是否仍能发挥其价值。如果材料提供虽久,但幼儿仍热衷于探究,并仍有持续发现,那材料依旧保留;如果幼儿已很少使用,材料也无调整空间,那就应替换新材料了。

(六)材料提供应有效地提高安全系数

材料的安全系数要高,避免或尽量减少其中隐含的不安全因素。首先,特别尖锐或有毒害的材料或工具应避免提供;其次,对相对安全,但略有隐患的材料,要先进行安全设计和加工;最后,对材料的使用要有明确的安全操作方面的规则。

比如,小班的 “有用的鼻子”活动中,所用的材料是一些液体的调味料和饮料,装在杯子中,不仅容易打翻,而且有的幼儿还可能会去品尝,造成卫生、安全隐患。鉴于此,教师首先选用了加盖的杯子,杯盖上有一处是有小孔的;其次,在液态的材料中加入了棉花。这样的设计处理,一方面避免了液体打翻的现象,另一方面解除了幼儿“品尝”材料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科学活动区,材料提供如果能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将更有效地支持幼儿的探究,幼儿将在探究中表现得更自主、更主动,探究能力更强,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的认识也更全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季湄,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段文洁.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记录与表征”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4] 王晓芬.建构主义视域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5] 李玉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6] 谭静.幼儿园科学区域材料选择与投放的原则[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12).

[7] 朱胜培.浅谈幼儿科学区域环境的设置要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12).

[8] 王丽萍.幼儿园科学活动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28).

[9] 杨磊.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调查分析——以江苏省某科学教育特色幼儿园为例[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0(32).

仇玉兰 上海市蒲公英幼儿园 200129

猜你喜欢

活动区管道科学
儿童活动区环境色彩设计策略研究
接好煤改气“最后一米”管道
点击科学
各年龄段科学活动区活动内容案例
科学大爆炸
本土风俗文化资源在幼儿活动区游戏中的应用
粗氢管道腐蚀与腐蚀控制
科学拔牙
寓学于乐
MARK VIe控制系统在西气东输管道上的应用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