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生命的价值

2017-11-08谢浩

中文信息 2017年9期
关键词:生命价值尊重生长

谢浩

摘 要:本文意在通过对“教育即生长”这一教育本质的探讨来说明要直面“生命教育”,要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尊重生命的活力,而不是因为功利主义而将压力转移给学生,最大可能的杜绝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生长 尊重 生命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9-0-01

近些年,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关学生自杀的消息,其中以中学生最多,当听到这样消息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觉得不可思议,会觉得十分沮丧,暂且不论这些如花年龄的孩子自杀的原因,就一个鲜活的生命离去,一个家庭从此陷入极端的痛苦,我们就应该深思和反省。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媒体上关于中小学生自杀的报道其中自杀率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攀升,初中最高,高中次之,而且呈现低龄化的特点。

权且不说“生命教育”这个概念是否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全面地概括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对教育的理解及付诸的实践。但不可否认,“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现在以及未来很长时间内人们探讨的话题。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培植人的生命情怀。生命情怀就是人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和珍惜”。

一、教育就是生長,生长就是目的

在探讨“生命教育”之前,我想先来谈一谈教育是什么?我们的教育是否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其实,教育一直以来与哲学并不分家,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有不少关于教育的论断,而许多教育家本身又是哲学家。多年来,在我看到的不少关于教育的论断中,让我眼前一亮的就是“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一论点由卢梭最早提出,由杜威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我们喜欢把教师比作园丁,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就像一颗小树苗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成长的环境,它自己会慢慢长大,难道你还要告诉它怎么长大吗,太可笑了。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可我们看看现在的孩子,大人给了他们多少压力,为了不确定的未来,给他们设定了多少长大之后种种的可能,童年有何乐趣而言,我们整天都在告诫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应该怎么样,你不应该怎么样,人为的设计了很多条条框框,反而妨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童年没有乐趣,让他们怎么去热爱生活。

三年前,我申请去玉树支教了一年,看到的是一群浑身上下充满着朝气的孩子,他们活泼好动,健康阳光。冬天,寒冷而干燥的季节,他们在操场上玩得不亦乐乎,玩热了就用冰凉的冷水往头上浇,我记得整整一个冬天,只有一个孩子生病请过假,不知这是康巴汉子血脉中生成的基因,还是因为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习惯有关。几年前,这里发生了地震,不少孩子因灾难失去了生命。在天灾面前,人总是渺小的,但在玉树,总是充溢着一种生命向上的气息,弥漫在我们四周,从孩子们的表情、言谈、行为上我总能感到,生命对他们而言,充满着好奇,简单而光明。

二、摒弃功利主义,提升生命意识

教育的真义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如果问“正确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想必很多人都会说:教师应该关爱学生,学生应该尊敬老师。但教师如何关爱学生,什么是关爱却值得商榷。罗素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具有了这种爱,教师就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很宽容,对学生又非常苛刻。自己的孩子家庭作业多一些,她会埋怨老师,但是自己却对学生布置很多作业。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

近些年,学校实行的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将这种压力又转嫁给了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部分学生出现厌学,逃避等情况,加之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在学校受到委屈,挫折,就难免出现轻视生命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生命意识,摒弃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良性发展为最高目的。力争做到教师、学生管理的民主化、平等化、自觉化,使学校成为师生的另一个家园,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平台。

三、直面生命课题,改善教学方式

最近,在课堂上讲述课文的时候,提到一些作者,比如:萧红、老舍。讲到萧红31岁便贫病交加而离世,老舍先生自沉等历史背景时,我在考虑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没有必要讲述这些和绝望、死亡有关的话题。因为有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懂什么死亡不死亡的,他们的意识中没有生死的概念,再说了,对拥有着如此花样年华的孩子来说,谈论死亡的话题,是不是有些残酷?另外,我在听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时,几乎没有听到过老师讲到课文内容或者作者介绍时说到有关死亡的内容,中国人历来避讳“死亡”的话题,就算是在课堂这样一个传授科学,面对真理的地方,也依然在逃避“死亡”。对此,我个人认为恰恰是这样的一种处理反而失去了一次次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机会,所以我觉得虽然没有必要铺开来多讲,但是不应该回避,把发生的事实给学生们提一下是必要的。

周国平先生认为:“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是人一生中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生命的价值更在于他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扪心自问: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民主了吗?给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了吗?给学生生命价值实现的机会了吗?叶澜教授曾告诉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切实履行“减负”要求,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就是在尊重生命。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热爱人生的人,同时也是善良的人,基本内容就是应该引导学生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减少乃至杜绝因为教育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有效地防范学生轻视生命事件的发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命价值尊重生长
碗莲生长记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加强国学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思想和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
课堂:生命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