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核心素养视角论高师硕士生导师的培养职责

2017-11-08曾彬

高教探索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师院校硕士生核心素养

曾彬

摘要:我国一些师范大学偏重于硕士生课程设置,不重视对导师的指导,导师自身有不利因素,影响硕士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导致师范大学硕士生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存在大部分硕士生不会“教”、研究水平低、就业不理想等现象。为了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导师有必要根据硕士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调整、补充、完善,制订适合师范大学硕士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四会”培养内容,即教研究生“会学”、“会教”、“会研”、“会做人”。

关键词:高师院校;硕士生导师;硕士生;培养职责;核心素养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国家所需要的高级专业型人才。目前,高校纷纷大规模招收硕士研究生,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已居世界前列。由于研究生规模庞大,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会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我国研究生教育自1978 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1981 年才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我国研究生教育历史仅 30 余年[1],硕士研究生教育积累的培养经验相对较少。而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的培养职责履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硕士生的核心素养是否能够形成。我国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是在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目前世界上所有研究核心素养框架的国家都将其内容指向21世纪信息时代下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因此,该概念又称为“21世纪素养”。[2]该概念的含义是指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3]现阶段研究硕士生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也有部分学者涉及到导师具体培养内容,但没有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生的核心素养形成视角对导师培养职责进行研究。因此,进一步探讨高师院校硕士生导师的培养职责,有利于硕士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一、高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我国各师范大学大规模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确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尤其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由于我国硕士生教育起步较晚,导师培养经验不够丰富,还有硕士生受到社会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高,培养效果不理想。硕士生毕业后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部分硕士生不会“教”

师范大学的部分硕士生不会教书,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教学技能没有成为高师硕士生毕业考核的必要条件,他们教得好与差都不会影响毕业。第二,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尤其是学术型的硕士生,较少安排或没有安排时间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第三,大部分导师认为,高师硕士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经历了教育见习或实习,就没有在如何“教”这一方面进行指导。这诸多现象导致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甚至不会“教”。

(二)大部分硕士生研究水平不高

由于有的导师放任自流的“無意识”指导,或因其自身水平差而形成的“无能”指导,或因其自身工作繁忙的“无力”指导,都可能导致有的研究生为了顺利毕业,就只好应付毕业论文的撰写。这样的毕业论文直接影响到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毕业水平。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最核心修养就是有个性地研究。如果研究生不“会研”,那么他就不能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就不会形成学术个性。这对研究生未来发展是很不利的。

(三)大部分硕士生就业不理想

由于硕士生培养质量不高,其竞争实力不强,出现就业不理想状况。2007年研究生初次就业率第一次出现低于本科生的情况。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各学历层次的初次就业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硕士研究生,其下降率为18.7%。[4]师范大学硕士生除了就业率低以及一些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不乐观外,他们的就业还存在另一现象,即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脱节。这说明当前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硕士研究生就业需求。

二、影响高师硕士生导师履行职责效果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偏重于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对导师的指导不够

1.学校偏重于硕士生的课程设置

师范大学十分关注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硬性规定课程类别及其各课程类别的详细比例。从这些课程的严格规定,可以看出学校的硕士生教育课程具有以下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课程类别比例固定化。如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各自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比例,这样的课程体系很难照顾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不能做到按需施教。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研究生所选方向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由于要修够学分,不得不去修不属于自己研究方向或者自己不喜欢的课程。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学习质量。第三,课程内容过时。当今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而学校课程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反映不出知识的前沿性和最新科研成果。这样也会降低研究生学习的兴趣而影响学习质量。第四,课程设置专业化太强。太专业化的缺点是不能打开研究生的思维,他们被禁锢在某一专业知识领域中,不能跨学科、跨领域去看某一现象或分析某一问题,容易陷入狭隘的思维模式。

2.学校不重视对导师的指导

尽管学校层面很重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但是并不重视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指导。一些学校对导师的职责没有明确的规定,更没有制订相关的制度对导师进行明确的约束。这给导师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自由性。从学术角度讲,无硬性规定更有利于责任感强的导师和自觉性强的硕士生创造性发挥,但是,一些导师责任心不强,就可能造成导师自己不学习、不做科研、不管学生。这样的导师,实际上没有履行“导”的职责。这样的导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的储备,还是科学研究等方面,都不能与高层次人才相匹配。

(二)导师自身不利因素影响职责履行endprint

有学者对导师的指导方式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存在指导方式不当。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师只重一次性指导,忽视再指导及形成指导成果。第二,导师功利化指导。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导师责任意识不强,争取科研经费、完成科研任务、推进某一科研项目的进展时才让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有的导师不重视硕士研究生“学”和“教”的具体指导。事实上,一部分导师对硕士生“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不够重视。还有的导师对研究生放任自流,任其“学”或“不学”。也有的导师只重视研究生“研”的指导,而不重视研究生“教”的指导。这些都可能导致高师硕士生培养质量不高。

(三)硕士生消极学习心理影响导师职责履行

在普通高师院校里,有较多研究生存在以下一些心理。有的研究生存在功利学习心理。如有的研究生为了评奖学金,自己提前进入到科研阶段,这影响到导师的培养计划。研究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就进行研究,其研究水平也不会有多高。有的研究生存在浮躁学习心理。现代社会诱惑太多,QQ、微信、游戏、电影等都是研究生的重要诱惑源。有的研究生存在盲目学习心理,不知道学什么和如何学习。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高师院校硕士生导师培养职责的具体内容

为了提高高师院校硕士生的培养质量,高师院校和硕士生导师都应该正确理解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不同国家和不同的组织机构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欧盟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是“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2005 年,欧盟正式发布《终身学习核心素养: 欧洲参考框架》,为欧盟各国的教育政策制定,尤其是课程改革方面,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框架和方向。该核心素养框架中包括: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文化意识和表现等。[5]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基于上述对核心素养的不同理解,我国高等师范大学硕士生应该形成的核心素养内容确定可参照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硕士生的实际情况。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硕士生未来自主发展,应该学会学习,储备未来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因此,硕士生应该形成“会学”的关键能力。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是教师或教育机构科研人员,应该学会教书和学会做研究,应该形成“会教”和“会研”的关键能力。他们未来要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应该学会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生活,因此,硕士生应该形成“会做人”的社会品格。概括起来,高等师范院校的硕士生的核心素养内容为“四会”内容,即“会学”、“会教”、“会研”、“会做人”。

(一)高师硕士生导师要培养硕士生“会学”

“会学”是“会教”、“会研”的前提。因此,硕士生导师的首要职责是要培养研究生“会学”。只有学好了,才能为“教”和“研”奠定基础。为了培养研究生“会学”,导师可结合学校课程设置,给研究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一般情况下,导师教研究生“会学”的主要职责是指导研究生如何阅读。其阅读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生所学专业的相关名著、专业课程著作、研究文献(含电子版和纸质版)。如果研究生完成了导师规定的阅读任务,还可以让研究生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领域,为今后研究打下基础。

导师除了给研究生阅读进行方向性指导外,还应该教会研究生阅读技巧。研究生阅读时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行思考。导师要求研究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笔记内容不仅包括研究生自己认为重要的,也可以包括研究生当时的思想火花的碰撞,在阅读中形成的一些创造性的思想。导师也可以经常性或周期性地组织研究生阅读后讨论,让他们谈谈阅读体会或收获。研究生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阅读中获取自己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总之,导师要引导研究生“会读”和喜欢读书,成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

(二)高师硕士生导师要指导研究生“会教”

师范大学的性质决定了硕士生导师要培养未来“会教”的教研工作者。研究生毕业后如果从事教育工作都必须接受“会教”的训练,我们在这方面不够重视。导师有责任培养研究生“会教”,让研究生利用课程空余时间准备教学设计并对研究生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研究生模拟授课或现场授课时,导师要亲临指导,为研究生未来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经过教学实践的研究生在就业面试时,自信心更强于没有教学实践的研究生。

(三)高师硕士生导师要指导研究生“会研”

我国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术规范性存在问题。《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中规定: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因此,导师要根据研究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为研究生创造研究环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达到“会研”。

第一,导师要引导研究生选题。选题是研究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选题是撰写论文的首要环节,也是决定论文成败的关键。南京大學谈哲敏认为:成功的学位论文最重要的任务是选题。但目前,我国高校硕士生所选的论题具有一些弊端,如宽泛性、局限性、趋时性、脱离现实性、不新颖、无价值等。因此,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会选题是非常重要的。选题决定了论文的研究目标、方向和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途径。好的选题有利于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使论文能够顺利完成。通常选题的方法,可以利用文献法,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研究生还可以从生活事实中发现问题作为选题依据。当然,这种选题方法也要通过查阅资料,看前人是否已经研究或研究达到的程度,否则就可能成为重复劳动。研究生还可以从导师的研究课题中产生选题。研究生选题要以“前人未做相应研究或研究不深入”等作为选题依据。endprint

第二,导师要教会研究生撰写小论文。在研究生学会选题的基础上,导师要培养研究生会用几种研究方法,撰写小论文。撰写小论文的目的是让硕士生初步掌握论文的撰写技巧,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高师硕士生在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主要学会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最为基本的研究方法。

第三,导师要教会硕士生写开题报告。一些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不是很理想,存在不少问题。开题报告重点看研究生对文献的占有程度,分析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是否科学合理,研究目的是否明确,研究方法选择是否恰当,研究路线是否可行,研究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看研究内容是否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思维。最后,看是否能够解决某些问题,实现研究目的。

第四,导师要教会硕士生撰写毕业论文。有研究表明,我国文科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如意。但是,研究生在撰写小论文的基础上,再完成毕业论文,其毕业论文水平明显提高。因为,研究生在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中,其选题、撰写思路、研究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训练。导师在研究生进行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要帮助研究生联系研究对象,取得被研究单位或人员的支持,要教会研究生迁移研究,将一种研究情景运用到另一种研究情景。导师最后要使研究生达到“会研”。

(四)高师硕士生导师要将“会做人”作为重点指导内容之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中指出,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因此,导师必须担负起教学生“会做人”这一重要指导内容之一。“会处理人际关系”和“遵守学术道德”是“会做人”的重点。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硕士生未来事业的成功。导师要教硕士生与人交往的技巧与艺术,获得与人交往而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和尊重,形成善良、同情、互助、守信等优良品质。另外,有的学者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抄袭、剽窃别人的科研成果或造假等,这严重违反了学术道德。硕士生导师应引領硕士生诚实、认真、客观、刻苦地进行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六生,吉永莉.高校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的双重问题审思与优化[J].学术探索,2015(11).

[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3]张莹.教育“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讨——以重庆科技学院体育健康课教学改革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

[4]王娟娟,张海林,陈文卿.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

[5]师曼,等.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硕士生核心素养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赵燕磊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国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