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弱势群体采访技巧的探讨

2017-11-08张继宇

记者摇篮 2017年10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新闻采访技巧

张继宇

【摘 要】由尊重和尊严联合搭建的平等氛围是采访成功的前提,而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平等采访氛围营造的难点对象区域往往在于弱势群体,因为采访者不仅要摆正个人心态,更重要的是体察调节受访者的心态。本文通过作者的实践体会,简述这种体察和调节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弱势群体 新闻采访 技巧

大型公益助学行动《圆梦》是大连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知名品牌专栏之一,从2011年启动,每年一度,延续至今。7年来,这一品牌节目在大连地区已经形成轰动效应,每年高考结束后,市民就会通过《圆梦》系列展播,了解到那些学习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身上发生的感人故事。事迹展播过程中,广大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奉献爱心,有捐款捐物的,有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的,用点滴善举,汇聚城市的大爱,帮助苦难少年梦圆大学。7年来,通过《圆梦》节目这个平台,共募集善款120多万元,帮助了77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而每季节目的收官活动《圆梦》晚会,更是掀起这一大型公益活动的高潮,所有受助优秀学子齐聚演播厅,接受媒体的采访和热心市民的再度捐赠。笔者有幸主持了7年的收官晚会,对这些学生的采访颇有体会。受助学生的家庭都遭遇了重大的變故,他们的心灵都遭受过重大的创伤,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他们是社会弱势群体当中非常特殊的一群人,既有个人奋斗的闪光点,又承载着现实命运带来的不幸。那么,应该如何采访这样一群孩子呢?

所谓的“弱势群体”并非针对“强势群体”的定义所定义的相对的人群,弱势群体是一个通行世界的概念。它是社会在一定发展时期,由于政策、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关怀的群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媒体正确、有效地与弱势群体交流,积极地向他们传递温暖和正能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一、摆正心态,真诚地与弱势群体交流

采访弱势群体,首先要摆正心态,媒体只是扮演“桥梁”角色,即借由媒体平台,让整个社会熟知他们进而帮助他们。如果媒体喧宾夺主扮演起“救世主”,对被采访对象高高在上,那不仅让受访者不愿意敞开心扉,更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值得一提的是,过分地“关照”“同情”被采访对象也是一种不平等的采访姿态,会让受访者意识到与正常人的差距,从而导致缩手缩脚、缺乏自信。《圆梦》大型公益助学行动采访的基本上是刚满十八岁的高中毕业生,虽然成年,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主持人如果不能摆正心态,很难走进贫困学子的内心,也无法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二、选择部分问题“无彩排”式采访,防止提前演练使被采访对象情感过早宣泄

为了达到理想的播出效果,提出的问题应该有所保留。前期和被采访对象的沟通,主要是熟悉、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可以交流一些基本信息类问题,不过多触碰情感的问题。早期的《圆梦》晚会,笔者曾有过失败的经历,就是首次和被采访对象见面,就把采访问题和盘托出,这样做的弊端就是:被采访对象随后在舞台上真正回答问题时,会用理性的、思考过的、演练过的语言,虽然流畅、准确,但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另一个弊病是彩排时被采访对象情到深处,不禁流泪,到录制时却很理性地控制住了情感,因为同一个问题对他而言已经有了情感免疫,所以只是就问题回答问题,不容易再触及内心深处的情感。笔者吸取经验教训,对涉及到可能动情的采访内容有意保留,既可以最大化调动被采访对象的情感宣泄,出现在最恰当的时机和最合适的场合,也让节目的可看性大幅度提高,起到打动受众的最终目的。当然,对这部分不提前“彩排”的、被采访对象不知道的问题,设计时一定要“稳”“准”“深”,否则会出现采访嘉宾不愿意或者不知如何作答,造成“尴尬”“冷场”的效果,会使节目录制拖沓、不连贯。

三、帮助孩子们克服自卑、怯场,“带入”式提问是关键

所有接受帮助的贫困学子是在常人无法想象的环境下,凭借强大的毅力和刻苦的学习考上大学的。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在谈吐、见识、眼界和自信心方面与同龄孩子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子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不善言谈,谨小慎微。如何和他们交流,并且达到理想的播出效果,是摆在笔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例如,在今年的《圆梦》收官晚会上,一名来自旅顺的学子非常内向,前期沟通中无论问什么问题,都是很迟缓地回答“还可以吧”“还行吧”。由于之前提到过保留部分采访的内容到节目正式录制时使用,所以也给主持人留下了一个挑战,到底应该问什么问题,才可以让这个压抑已久,内向的孩子敞开心扉呢?由于笔者之前对被采访对象做了深入的了解,他的母亲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法工作。姐姐智力有缺陷,全家人都是靠父亲每个月2000多元收入支撑。他的父亲曾经说过,如果不是儿子学习成绩优秀,他的生活一点盼头也没有。所以正式录制开始以后,笔者第一个问题就提出:你如何评价你的爸爸?孩子当时心理防线就马上崩溃,说了很多对父亲动情的话。接下来的问题,孩子回答得也很顺畅、很积极。可见,选择一个突破口,选择一个“带入式”的问题,对采访敏感不善言谈的弱势群体非常重要,它就像一个引擎,一旦点燃,就让被采访对象内心涌动,思绪万千。

四、体现人文关怀和职业素养,发自内心地尊重被采访对象

在所有的优秀贫困学子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内心非常敏感脆弱,如果有对他们的不尊重、不理解、藐视、厌恶的情绪,他们都会立即接收到并放大数倍投射在内心,进而紧闭心扉。所以就要求主持人要发自内心地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尊重他们的隐私,不去戳“痛点”,揭“伤疤”。有一个孩子在高考前10天,父亲大面积烧伤,看到父亲像一堆“黑炭”一样蜷缩到病床上,他一声也没哭。因为情绪受影响,高考成绩比模拟考试低了50多分,他也没有哭。但是在节目录制现场,他再也没有抑制住情绪,失声痛哭,情绪爆发到极点。边哭边自责,说自己没有考好,辜负了父母……笔者哽咽中及时打断了他的话,只说了一句“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太让人心疼了”!话虽不多,但却发自内心肯定了孩子的成绩,并理解了这个坚强但是孤独脆弱无助的孩子。这样的回应是直抵人心,极具穿透力的。endprint

对于情感释放的高潮,有时用语言不足以表达,借助肢体的辅助配合也有很好情感传递的力量。例如有一位女学生家境非常贫寒,说到自己经常吃不饱,就从别人的剩饭里找一些没有动过的地方吃。此时,笔者没有再说任何话语,只是给了孩子一个大大拥抱!笔者认为此时任何话语都不如肢体上的安慰,更能体现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安慰。主持人在这种情境下,更多的应忘掉职业身份,而要以人的姿态,全身心地和弱势群体互动。

五、主导节目基调积极向上,弘扬正能量

在早期的《圆梦》晚会录制现场,被采访的贫困学子苦难经历感染了主持人、现场的观众、所有参与的录制人员,所以整个晚会的现场沉浸在一种悲伤、同情的氛围中。后来导演组和主持人在回看节目视频时发现,整场晚会传递感人、温情有余,但是彰显励志、正能量不足。所以立即调整了晚会的基调,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减少与被采访对象“回忆过去”和“陈述现在”的比例,增加“规划未来”和“实现梦想”的部分。例如在简短问候被采访学子生重病的母亲的情况后,随即过渡到“你想象中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什么样”“已经为马上开始的大学生活做了什么准备”等问题,这样就借被采访对象之口,把晚会的基调引导到积极向上的轨道上,这一改变也实现了“点题”的功能。另外还可以通过问题设置,帮助贫困学子树立自信心,发現自身价值。能站在舞台上接受帮助的圆梦学子,除了积极乐观的人生信念值得肯定,优异的学习成绩更是他们骄傲的资本。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除了被他们在逆境中的拼搏精神打动,更好奇如何在物质匮乏、精神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依旧取得良好的成绩。采访要为观众揭开谜底,类似“你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外语有什么方法”“如何排除干扰,集中精力”等问题一定要设置,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间接帮助贫困学子强化自信心,发掘自身闪光点。

结语

《圆梦》晚会录制7年,每一年都感触颇多。感谢社会关爱,助推圆梦学子登上人生新台阶;更要感谢圆梦学子,他们的励志故事涤荡了人们的心灵,唤起观众们充满感激、向往美好的愿景。媒体作为联系二者的纽带、桥梁,将不断探索,提升对弱势群体的采访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洪小良 新世纪北京城市弱势群体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新闻采访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