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自己生活的创造者

2017-11-08子鱼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创造者恶心玩儿

子鱼

《婚姻与家庭》杂志的微信公众号前两天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有哪些瞬间,你不想要老公?》,里面历数了一些“我自己减肥不吃晚饭,却要每天给他做饭”之类的小事情,原本是想达到吐槽加搞笑的目的,但没想到却引来众多已婚女性的共鸣:

“每时每刻不想要老公,后悔结婚!”

“关于不想要老公的瞬间,我可以写一长篇论文。”

“真的是分分钟不想要了,要不打包给邮走吧,顺丰、邮政,还是?有谁要吗?我倒贴把他送出去就行。”

……

留言爆棚不说,还有一些血泪控诉。

“讲真,现在是真心想他死在外面,看见就恶心。天天出去玩儿,不赚钱,两个小孩也不帮忙带。如果他是去工作,我还想得通,回来也是睡觉,孩子哭闹都不理,现在想想,找老公还不如自己一个人。”

“我就像认领了一个大儿子,我们娘儿俩的事,他从来没管过,还得我操心他,我收拾屋子他在玩儿手机,我做饭他在玩儿手机,我輔导孩子作业他在玩儿手机。看着就来气,要他何用啊?马桶坏了我自己修,下水道漏了我自己堵,家里水电煤气费都是我自己想着交,大事小情和他都好像没关系一样,就像多个儿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真想他早点儿消失。”

如果几年前,看到这类的控诉,我会对事主心生同情,跟着一起感叹,甚至痛斥这些不负责任的男人。但现在的我,开始对这样的指责与抱怨保留一份清醒与警惕。

因为,我渐渐地发现:抱怨其实是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一种思维的自动反应模式。

常常在婚姻中抱怨伴侣的人,同样会在职场中抱怨同事与上司,在菜场里抱怨鸡蛋的价格、小贩的算计,当然还有恶劣的天气、晚来的地铁……抱怨的人,会觉得全世界都在与他作对。而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受害者。

每个人的潜意识里,其实都对自己有个定位,要么是受害者,要么是创造者。那些习惯抱怨指责的人,就是所谓的受害者,在他们的世界里,要么是命运不公,要么是遇人不淑,自己所有的际遇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因为别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不愿意做出改变。而创造者,永远内心充满力量,相信自己是命运的主人,即使生活以痛相吻,他们也会报之以歌。

所以回到上面的留言,一定有人会说:也许那个男人是真的很渣呢?当然有这样的可能性,但众多留言中还是有一个清醒的人道出了问题的关键:“你们都那么不想要老公,但为什么不肯离婚呢?”

是啊,这两个女性,一个说:看见老公就恶心,盼着他死在外面。另一个说:真想他早点儿消失。可见两个人的关系已经恶劣到什么程度。然而,她们并没有离婚。

如果她们给自己的定位不是受害者而是创造者,即使真的不幸与渣男结婚,也不会停留在痛苦中太久,她们不会允许自己成为一个怨妇,她们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实在不行离婚走人,也绝不会既叫苦连天,又长期过着不情愿的生活。

这其实正是受害者与创造者之间的区别。

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诸事顺利,但我们在面对困顿时要学会觉察:你对自己是如何定位的?如果不想做可怜的受害者,那就要找回自己的力量,改变思维反应模式,选择自我负责、自我承担、自我成长,去做自己生活的创造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造者恶心玩儿
玩儿
色彩玩儿起来
题出的太恶心
做题做恶心
意外收获
还远着呢
历史人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做一个“发现者”和“创造者”
在旧道德的废墟上建立新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