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7-11-07蒋琳
蒋琳
摘 要:通过对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分析,说明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提高朗读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作用
朗读教学是对学生字音判断能力和字形区别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使学生更好地区分相似字词。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尚有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朗读意义,导致学生朗读能力下降。而单一的传统朗读教学,有口无心,教学效果较差,长此以往对学习语文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一、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朗读能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共鸣,陶冶情操
高中生处于身心全面发展时期,他们的情感比较丰富且容易被激发。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篇目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人类的审美过程和创造精神,通过语言描述将作者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篇目,使他们更好地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产生情感共鸣,感受生活乐趣,接受情感陶冶。
(二)朗读能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朗读作品对学生掌握字义、字形和字音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朗读起来才不至于困难。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起来会更加通顺流畅,能准确领悟作品中的情感、意蕴和其中的道理。也就是说,朗读过程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一种检验,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朗读与写作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写作不只局限于自身社会生活实践经验,更多的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来扩展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由于高中生学业繁重,没有过多的时间、精力去观察了解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只能借助阅读文学作品来了解风土人情、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知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中朗读背诵的作品多,其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就能逐步提高。所以通过博览群书,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助于他们在写作中得心应手地运用相关知识抒发思想感情,形成个性化的语言文化风格。
二、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预习性朗读
预习朗读是让学生大概了解文章字面含义和框架结构,找出难点、疑点、断句和字音等问题,一般采用自由朗读形式。在新课程教学时,由于学生不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在朗读中读准字音,把准节奏通篇朗读,从字里行间整体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自由朗读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理解完成对阅读内容的认知、探索。由于在预习阶段的朗读中学生很难立刻理解初步感知的内容,所以反复朗读才会加深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二)学习中朗读
在分析学习字词含义、字音、句读,逐段解析文章内容时可以采用边讲边读和齐声朗读。齐声朗读可以保持学生朗读步调的一致,不出现加字丢字现象。利用齐声朗读培养学生眼睛、大脑、嘴巴反应的一致性、和谐性、统一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要求眼到、心到、口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古诗文,适当适时地安排学生齐读,能加深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对韵律的感知,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
(三)模仿鉴赏朗读
语文教学中的模仿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朗读训练。在教学条件不断优化的现代化教学中,教师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得到许多高品质的朗读资源。不同的朗诵者对文学作品的朗读方式、表现风格各不相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并模仿朗读,让学生体会不同风格的朗读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自己所模仿的作品进行分析评判,在鉴赏中领悟学习,形成自己的朗读风格和特色。
(四)文言文和诗歌的朗读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读准文章中的通假字、生僻字,再读出句子的句读和语调的抑扬顿挫。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朗读进行点评和范读,指导他们在熟读理解中背诵。而对于诗歌的朗读,在教学中可以借用多媒体形式,通过名家范读和反复朗读的方式,营造学习诗歌的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创作的节奏感、层次感和创作意境,在鉴赏中学习背诵。如在学习李白的《蜀道难》时,学生可以通过熟读背诵感知李白热爱祖国河山的浪漫情怀;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通过熟读背诵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强烈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三、提高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将音频资源合理应用于朗读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适当地借用丰富的音频资源来辅助教学,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改善。适量:是指音频资料应在需要的篇目中、需要的内容里使用,要为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而采用。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音频资料都应做到适量选用。适当:是指音频资料可以在学生难以理解和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中选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李白《将进酒》时就可以借用名家的配乐朗诵,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想象,触动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在听读中理解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朗读是写作的基础,朗读是创作的源泉;朗读是理解的前提,朗读是学习的必要手段。通过朗读可以温故知新化难解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大量通过朗读断句解意、判断词性字意的篇目,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关于“军”字的名词和动词两种形态,可以通过朗读断句向学生说明“军”字的用法,使学生能够对“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进行理解,明白“军”的不同词性和词义。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彰显朗读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促进作用。
(三)教師对朗读内容进行适当范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起到示范与表率作用。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普通话标准对文章内容有感情地进行示范朗读,面对面地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质量。其次,教师在朗读过程中,要向学生详细说明文章的重点语句和表达技巧,使学生准确把握朗读的节奏、语调、语气,融会贯通。教师只有高度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朗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朗读规律,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果。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