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中高职学生德育衔接工作的探索
2017-11-07张薇薇
【摘 要】德育工作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体系,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德育工作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建立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中高职德育工作体系,对于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促进学生成才和成人有着重要意义。应从政策制定、制度建立、课程设计和学生素质培养方面构建系统的中高职德育工作体系。
【关键词】德育;职业素养;中高职衔接
职业教育已是我国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和高职学校的对口衔接已经成为高职学校生源的重要组成。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对于中高职衔接工作,在教学模式、专业和课程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但在德育衔接工作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还较少。
一、中高职德育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教育中的首要问题,对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具有战略意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引导在校学生,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建立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中高职衔接德育工作体系,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学生同时“成才”和“成人”,起着重要作用。
二、目前中高职德育衔接工作现状
实践现状: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学院三个专业已招收5年中高职衔接的学生。通过调查,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德育课程有思想政治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和职业规划课程,还有校企合作融合中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这些都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中职阶段德育工作的主要特点是规范学生的行为,通过学校课程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素养。学生从中职进入高职阶段后,与高职学生一样,有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还有各种社团、组织活动,学生可在各种实践中通过自我认识和培养来提高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
由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特别是从不同中职院校进入高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和心理因素,两个阶段的德育教育方式和内容各自为政,有脱节。因此,如何有效实施高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摆在当前高职教育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索的紧迫课题。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德育工作,能使两个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有了统一的目标和能延续的实施方法,更有效地将中高职德育工作衔接起来,使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能得到同步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德育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培育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中高职德育衔接工作体系构建
(1)应尽快制定中高职学生发展德育规划或大纲,建立行之有效的中高职衔接的德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从政策上和制度上提供保证。
(2)建立中高职德育工作日常交流机制,各对口招生的学校,应经常进行走访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加强衔接。建立区域德育工作者经验交流制度,相互学习和提高。建立中高职衔接院校党建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3)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设计上,中职院校侧重于职业认识和企业文化的熏陶,高职院校应根据中职院校学生的基础,在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为其专门制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程设计应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理论的学习,把中职学生理论水平不足的短板補齐,并将职业生涯规划视野放宽放远,做好跨专业跨行业,贯穿一生的职业生涯远景规划。
(4)在学生素质培养上,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分层次地进行德育教育。中职主要通过开展心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和社会适应性,开展法律基础教育,培养学生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知法守法意识,开展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而高职则要侧重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甘于奉献。
参考文献:
[1]刘华.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构建高职生德育新模式[J].价值工程.2015(11)
[2]臧斌,朱正东,张晓拔.中、高职德育衔接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3]杨斌,程时用.论中高职德育工作的有效衔接[J].2013(6)
作者简介:
张薇薇(1982~ ),女,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注:本文系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高中职学生德育衔接工作的探索和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5-SZ-02)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