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品德课堂交互性学习

2017-11-07刘玉斌

新教师 2017年9期
关键词:电子书包交通标志电子书

刘玉斌

经历了八次的课程改革,我国的小学品德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八次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程被调整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新课程颠覆了以往教学过程中的“照本宣科”,变得较为开放,也较为关注学生的体验,引入了生活的活水。为创新品德课堂形式,加强交互性学习,笔者尝试植入“电子书包”,以下是相关思考。

一、透析品德课堂的现状

诚然,品德课堂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但纵观当前课堂,还是不难发现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 忽视学生学情。

品德课程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并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联系。但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生硬地搬教材,没有针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现状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更没有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情没有得到充分关注。

2. 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的教师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整个课堂热闹非凡,看似内容丰富、氛围和谐,但仔细琢磨,有不少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只为活跃课堂而设计。

3. 课后践行环节形同虚设。

课后实践是课堂上的品德认识的践行,是课内训练的强化,是巩固和发展道德行为的一种方式。但在品德课堂中,不少课后践行环节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环节而存在,教师并不落实与督促,学生也不重视,因此根本达不到践行内化的效果。

4. 教学资源包内容单一。

品德课程中有不少历史与文化题材、地理与环境题材的教学主题。不少教师会在课前准备由图片和文字等组成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历史地理题材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为了让课堂有内容、学生有收获。但是这样也有弊端,会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途径变得单一,就只有教师提供的资源包。这种教学方式,是变相的灌输,由原本的“我说你听”改头换面为“我给你看”。

以上四个问题的根结在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以教师的安排与设计为重心,而忽视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为了改变这种教学问题,笔者尝试植入“电子书包”,创新品德课堂的组织形式,强化师生间的交互性。

二、“电子书包”植入带来的变化

“电子书包”是基于网络学习资源,以信息终端为载体的教育系统平台,它能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给学生创造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人人都应懂得的道路语言》一课为例,谈谈在“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品德课堂如何实现交互性学习。

1. 翻转课堂实现“需求饱和”。

翻转课堂是指通过对知识传授和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師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利用学习终端在服务平台发布学习指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访问“电子书包”后台,获取学习材料,实现个性化、泛在学习,这是一种个人在线的非正式学习方式。

课前,笔者在系统后台发出一个预习任务单,让学生课前自主观看微课“读懂交通标志”。课堂伊始,笔者不再进行交通标志常识的传授,而是直接出示两个检测任务。第一个检测任务是请学生将iPad上的交通标志进行拖动分类,并说出它们的意思;第二个检测任务是自主完成“交通常识应知应会”的知识竞赛。学生提交作业后,“电子书包”能准确地检测出学生对交通标志掌握的程度,准确地统计出每题的错误率。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有侧重地讲析。与传统的课堂相比,这样的课堂花费的时间缩短,但学习效率却提高了。利用“电子书包”的交互功能,能让师生的教与学更轻松、更饱和。

2. 以学定教实现“师生双主”。

信息化教学的本质特征是转变师生关系。我们一直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组织形式,但在日常课堂中,教师主导意识太强,必定削弱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电子书包”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随时随地互动交流,更好地践行“双主”教学理念。

课前,笔者在学习平台布置学生做“寻找身边的交通标志”调查。调查表中有四项内容:调查时间、调查区域、调查结果、你的发现或者问题。学生完成个人调查的同时,还可以查阅其他同学的调查表,跟帖评论。笔者在网上批阅过程中,捕获到了几个很有价值的调查发现和问题:我发现一些交通标志在夜间不会反光,司机根本看不清;我发现厦门高架桥上的交通标志设置得不合理,没有提前告知,到了岔口时才显示,路不熟的司机来不及反应;我走了几个学校,发现学校路段都是限速30 km/h……笔者根据学生的发现和问题设计教学环节,以学生上台汇报、提问、解答、辩论为主,笔者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可以说,整个教学是以学生的学情来设计的,教学实施过程是在分享学生的调查成果,解决学生的困惑,真正地达到“以学定教”,实现“双主”教学。

3. 开放课堂实现“多元对话”。

应用“电子书包”的课堂,能利用多元工具实现学习者之间、学生与设备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维度交互,实现多元对话。

在教学中,笔者推送了一个学习任务:请学生在纸上设计校园道路标志,图形要简洁,指示要明确,色彩要凸显,建议使用黄、红、蓝三种安全色。学生当堂完成“设计校园道路标志”,拍照上传,师生即可浏览,学生也可以相互查看、评论、回复和点赞。笔者通过排序,将获得点赞次数较多的作品进行现场展示与评价。这种交流频度远远超过传统课堂的一对一的对话。每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能在展示中提高自信,在欣赏中取长补短。

基于“电子书包”多元工具的对话环境,新型课堂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大大凸显,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参与性,教师可对每个学生进行实时监控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则可以做到,游戏人人参与、作品人人提交、论坛人人发表,参与度提高了,对话的频率也提高了。

“电子书包”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需要一个从出现到尝试再到接纳的过程。“电子书包”植入课堂可以改变师生的思维结构,但不会摧毁传统的良好的教学行为,只会增添新的血液。“电子书包”是信息化教育的新事物,也将是未来数字化教育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松柏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子书包交通标志电子书
基于双向特征融合的交通标志识别
打造自己的电子书架
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探析
电子书包的使用误区及出路*
运用电子书包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
PDF格式电子书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