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课堂学习重点 彰显质疑引需特性
2017-11-07檀怡珍
檀怡珍
课堂上,只要依需定教,顺需而导,学习的过程必定是情趣盎然,学习收获必定是丰富多彩。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学习需要的引发。其实,学习需要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对所学新知的好奇和探索,也称为学习所疑。只要引导学生快速地靠近学习重点,并从学习重点展开质疑问难,那么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就是学生最为迫切的学习需要。如此,欲质疑引需,必先直奔学习重点。这样就可以把教之重心指向学习重点;把学之重心指向学习需要处。
一、欲擒故纵奔重点,彰显质疑引需的趣味性
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发源地,学习伊始的最佳切入点,学习过程最强效的催化剂。学生的学习需要隐藏在学生的大脑中。如何让学生的需要走出大脑,来到课堂上?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上“积的近似数”一课。课的开始,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复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接着,创设情境:小明妈妈到华都超市购买一个质量为6.27千克,单价为2.5元的西瓜,请同学们帮她算算该付多少钱?此为“欲擒”前的“故纵”,到底要付多少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把注意力引向学习重点。此时,教师顺水推舟,引出了课题“积的近似数”,并让学生紧扣课题,联系生活中的付款问题,说出各自的问题。于是便有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①小明妈妈到底要给多少钱?②怎样确定积的近似数?③为什么要求积的近似数?④什么是积的近似数?这就达到了“擒”的目的。
这样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质疑,让疑问贴近了要学的新知,逼近了新知的重难点,也就靠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优化整合奔重点,彰显质疑引需的有效性
在新课伊始,教师对文本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让知识更系统全面,学习的坡度大了一点,却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学习人教版五上“植树问题”一课,首先出示问题: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学校要在20米宽的操场边上栽上一些树,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树,同学们猜一猜可以栽几棵树?再想想怎样栽?学生根据在问题中获取的信息画出自己栽种的示意图,教师可以选择两端都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这三种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最后请学生观察这三种栽法,他们提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①同样20米的操场为什么会有三种不同的栽法?②这三种栽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③这三种栽法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这三种栽法得出的5棵、4棵、3棵的答案,用算式怎样表示?⑤这三种不同的栽法有什么规律?
这个案例首先以美化校园,要求学生在操场植树这一贴近校园生活的情境,巧妙地整合了教材中例1至例3的内容,将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这三种新知融合在一起。具体做法是把例1中的数字进行了微调,删去了两端都栽这个条件,这样呈现给学生的数学信息更加丰富、开放,学生可以任选自己喜欢的思考方式,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画出思考的示意图。而后在展示、交流、观察、比较中发现了种种值得探究的疑难问题。学生越是无路可走、荆棘重重,越是兴趣高涨,此时正是学习需要引出之时。
三、未雨绸缪奔重点,彰显质疑引需的精准性
一节新课要掌握的知识点通常不止一个,这样围绕多个知识点质疑而引发的学习需要,就会多维度、多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在这纷繁复杂的学习需要中,引领学生找到自己真正的学习需要。
例如,“垂直与平行”相关内容的教学。
1. 课前自读。(1)自主品读“垂直与平行”文本内容,自我感知垂直与平行的相关新知,初步建立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空间概念。(2)嘗试画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示意图,至少画两种。(3)尝试给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分类,并想一想分类的理由。
2. 课内自我展示。(1)选择展示学生所画的示意图,讨论交流分类结果及理由。(2)观察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示意图,再读文本中关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文字,交流展示各自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理解。可以说说观察与自读的收获,也可以交流自己在测量直角时的发现,指认垂足和垂线的位置,还可以互相帮助,解决各自的困惑。
3. 课上自问。(1)一边观察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示意图,一边品读文本中相关概念描述。(2)交流自己的理解与收获。(3)提出自己的困惑。①把平行线无限延长,会相交吗?②什么叫互相平行?③为什么两条直线平行必须在同一个平面内?
这个“三自式”的质疑引需的案例,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运用自己已有的认知能力,内化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相关新知,而且让质疑引需的重点迅速浮出了水面,把重心引向了相对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更难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个重点。
四、循序渐进奔重点,彰显质疑引需的自然性
渐进的终点是奔向新知的重点处。渐进的过程就是在循序中让学生顺其自然地从心理和思维等方面逐渐靠近质疑引需所要紧扣的重点。
例如,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1)出示某地4月8日2时~12时的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2)观察思考,把自己认为的能让人更清楚看出气温变化情况的想法写下来。(3)分析比较文字、数字、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表示方式的异同与优劣。(4)聚焦新知。脱颖而出的折线统计图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与探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①从折线上怎样看出气温变化情况?②是不是只有这一种折线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向下的折线统计图,还是有其他类型,比如折线全部向下或全部向上的折线统计图呢?③折线统计图只能表示气温吗?它还能表示其他的数据变化吗?④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折线统计图?
这个案例中,学生在获取教师提供的数据,应用已学过的搜集数据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展示交流,从旧知和新知的共同点中,类推、发现新知的特点与优势。由此学生在旧知向新知的过渡中,自然而然地触碰到了新知的重点,并引发了一个个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思考,为进一步开展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樟城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