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本科生培养”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11-07向珊肖永明

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向珊+肖永明

摘要:2017年7月1日至2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本科生培养学术研讨会”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湖南大学教务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由岳麓书院人才培养办公室、《大学教育科学》编辑部共同承办,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近40篇。与会专家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才培养、中国古代经典中的“成人”之道、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传统与本科生导师制、大数据下本科生人文素质培养与国学通识教育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本科生培养;经典教育;国学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书院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5-0119-04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才培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尤其重视道德之发扬与教化之功业。道德以仁义为先,教化以学授为本。无论先进、后进,还是上智、下智,古人对于学以养德修身、致用经世都极为推崇。先贤虽逝,然而典籍根魂犹存,几千年变革,薪尽火传。至于今日,适逢世界文明交汇交融,而中华崛起鼎盛之际,如何在新时代重新焕发传统文化博大厚重的魅力与活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已成为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在此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此议题各抒已见,讨论热烈。

胡娟认为,经典学习是传承文明的一个重要手段,经典学习需要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她基于2016年对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各类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经典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指出经典学习绝不是挑出几套书、安排几堂课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师对传授经典有热情、有敬畏,更需要大学营造一个让师生“慢下来”、“静下来”的环境,能够有一种雍容沉静的心态,和伟大的心灵从容对话。李立国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人们不仅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儒家教育传统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更要使儒家教育传统在新的世纪焕发出新的生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大力弘扬优秀儒家教育传统,并使之转化为现代化的“活水源头”。靳玉乐、廖婧茜认为,儒家的责任伦理在于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需要具备以“仁义礼智信”为主的自身修养,以“忠恕”为主的交际涵养,奉献国家、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怀,人与自然本质同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关切。这四种品质既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每一品质又对应着相应的培养方法,包括通过“格物致知”、“内省”、“慎独”践行修身之道,以“礼”整合人际关系,以气节观培养爱国情怀,以“顺应天命”之道实现自然保护。因此,深入挖掘儒家责任伦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王晓阳结合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继承弘扬,有转化和创新,才能超越西方大学模式,形成中国模式。周海涛针对当前社会面临的人工智能挑战和“软世代”“轻生存”的现象,面对多数大学生是独(少)生子女、主流积极向上,同时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茫、信念模糊、责任感弱化、事业心淡化、自主力弱、自由感强等问题,提出需要把握好育人还是造器、知识生产还是学科育人、评分还是评人、学校包揽还是统筹联动等基本关系。而对这些关系的处理中,他认为从教学、科研、评价、社会服务等全方位推进德行培养尤为重要。

杨瑞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士”阶层,并一以贯之地形成与“道统”相辅而行的“士统”。士统独立于治统之外,或有离合,倡导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品格,不排斥用世、入仕,但高标并坚守“道高于治”。这一情怀对当前大学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精神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启发意义,能够对物质至上、工具理性主义和唯我论有所拨正。李成晴通过追溯教学场所布置的“名人名言”,发现中国古代的“书绅”和“壁帖”是用经典或前贤格言警句砥砺自我修养的历史传统。这些被自愿贴在墙上的文字,对行为主体的个体生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肖主安、刘思汉提出,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需要充分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充满文化自信。这样,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在大國心态、科学探索精神与市场创新能力、野蛮体魄和绿色践行者四个方面给大学生素质教育大大提气。

于亭对武汉大学国学本科“弘毅学堂国学班”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进行了系统介绍,他们以中国传统学问为根基,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创新”和“知识与价值并重”的全新教育理念,指导学生回归经典,锻造心智,逐渐形成了充分体现“国学”学科自身特点的本科培养方案,即“五个强调”:强调人文学术的全景和整合意识,强调经典文本的细读,强调中学和西学的融通,强调传统考据和思想关怀并重,强调由知识传统的学习向知识诠释、知识创新,进而向人格自律、价值关怀的次序递进。成积春结合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展国学通识教育的经验,向与会代表报告了曲阜师范大学利用孔子故里的地域优势,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新路径。刘峻杉以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为例,介绍了国学经典教育的课程设置方案及培养目标,讨论了教学过程中“诵讲悟”结合的方式,以及“用道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道家经典”的理念,并展示了第一届国学经典兼教方向教学效果的调查反馈。

二、中国古代经典中的“成人”之道

中国文化向来主张以人为本,各家学说无不以教人“成人”为第一要务。中国古代经典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对于当前的中国教育仍具有深刻而积极的指引作用。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去芜存菁,发扬成人之道对现代教学的积极影响,不乏真知灼见。

郭晓东分析了《学记》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教育之道,诸如“教学相长”“学不躐等”“长善救失”“豫时孙摩”“藏息相辅”“启发诱导”等教育原则与教学方法以及倡导“尊师重道”的传统,指出这些观点对当今大学教育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他在现场发言时还从授课内容、师资来源、教学侧重等方面介绍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国学教育近十年来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并对国学教育的将来提出了期许。靳玉乐、李红梅强调,《大学》蕴含有治国理政、崇德重礼、修身治人和内圣外王的历史智慧,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李有兵通过分析朱子功夫论的内涵,对常见的“儒家学说乃服务于封建统治者”的观点作了反驳,认为儒家所说“他者”(他人、天地万物)乃“天”,所以一切政治均应落实为“为人民服务”,而不是服务于某种现成的政治实体。孙刚成、张丹认为,我国经典蒙学读物《三字经》蕴含着丰宏博大的“成人”意蕴,对“成人”之道的挖掘,既是对传统经典蒙学读物的精髓进行承袭并发扬的重要途径,又是对民族精神追根溯源从而深刻理解的重要方面。操太圣介绍了南京大学2014年向全校本科生推出的“悦读经典计划”,认为该项计划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和必要补充,对大学生“成人”教育助益良多。endprint

燕燕通过考释“道”“德”两字,指出其原始意义是“人—行”之践履,因此引伸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需要把“迹”的课堂转变为“履”的课堂。刘铁芳通过梳理“切磋”一词的原始意义,认为当前大学经典教育中应引入朝向经典的切磋和琢磨。任增元则在其论文中通过具体的例子,探讨了曾国藩家书中蕴含的现代教育意义。

三、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传统与本科生导师制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古代书院的很多教育理念及方法,与西方大学的导师制深度契合。与会专家就如何将中国书院教育理念的精髓与本科生导师制融合并发扬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肖永明认为,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核心问题是一流人才的培养。他向与会专家全面介绍了已经探索八年的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认为在传统文化日渐复兴、中国文化主体性不断高扬的今天,岳麓书院的教育理应充分发挥接通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开拓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既要立足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又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殷慧通过考察传统书院教育中的日课环节,发现日记教学法是书院保持旺盛的学术交流与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其中的质疑问难、发展思维,与牛津大学导师制高度契合,在传统书院向现代高等教育转型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值得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借鉴和推广。单磊对当前社会关注的传统书院教育模式与现代本科生导师制的异同及互动机制的话题展开讨论,认为它们是两种同中有异的教育体制,书院模式与导师制具有诸多相通性,同时也有一些区别。将二者的积极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当今教育实践中的弊端,有效释放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功能。向珊通过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17届毕业典礼的详细介绍,展示了岳麓书院人才培养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一、典礼真正做到了突出和重视学生;二、典礼氛围感人,给人永久记忆;三、岳麓书院重视仪式的教化功能;四、岳麓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初见成效;五、学生对岳麓书院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较高。

杨代春结合自己在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八年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提出情感因素在处理师生关系和培养人才中的作用。冯建民、赵静则通过大学本科生导师制问卷调研,发现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对“本导制”实施目的模糊不清;二、导师指导学生频率低,指导趋于表面化;三、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偏多,指导效果差;四、师生交流方式单一,缺乏双向交流。针对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一是广泛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对“本导制”的认知;二是完善现有制度文本,明确师生责任;三是健全“本导制”运行机制,强化评价监督;四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能力和水平。

王晓骊认为,一千多年的书院教育与官学、私学交叉而行,是传统中国最具特征的教育模式。她针对2005年以来不少高校利用书院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提出并解答了两个问题:一是传统书院精神与今天高等教育理念有何契合之处;二是如何把传统的书院精神融入现代大学教育。赵卫东认为,在儒家“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书院精神集中体现在“德”“才”“功”的统一上。通过对当代新兴书院的分类梳理,他从书院的机构运营模式与功能入手,探讨当代书院对古代书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情况,指出当代书院精神应更多地体现在“德”“才”“功”的统一上,而且三者应该赋予时代内涵。张爱萍认为,书院是我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书院所具备的一些特征与现代住宿制的本科生教育有一些相通之處。

四、大数据下的本科生人文素质培养与国学通识教育

21世纪以来,云服务与大数据飞速发展,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乃至革命。在这变革的时代,教育更应走在时代前列,利用新兴的技术,顺应时代潮流,以推进教学的改革。此次会议上,践行者们就如何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新型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展开了交流。

贺武华认为,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素养是反映学生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意志以及学习投入等学力学情的一个综合系统,集中体现在“好学”“想学”“会学”“肯学”四个维度。他通过对浙江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实证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学习素养缺失的四个集中表现是:自主学习的转向与行动不到位;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性不明确;学习态度上主观努力程度不强;围绕专业及课程的自主学习不够。在此基础上,他从“根植专业”“泛在学习”“驾驭信息”“朋辈教育”以及“教师教的革命”五个方面探讨了信息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素养提升的思路与实践路径。胡弼成介绍了大数据的特点和智慧,提出大数据对高校教学的挑战和要求,并预测了大数据时代的教学变革趋势。具体说来,在学习方面,将从数字化的教学、数字化的学习走向智慧教学、泛在学习;在研究方面,将从随机样本、探求因果关系走向全体数据、发现相关关系;在教学管理方面,将从行政化管理、经验性决策走向服务型管理、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在教学评价方面,将从“经验主义”、单一维度走向“数据主义”、多元维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师生自我管理的智慧必须具备如下基础:守住底线,诚信无欺;回归常识,科学管理;坚持本心,服务师生。

于超艺着重介绍了复旦大学国学经典阅读类课程,它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制度,其亮点是助教的配备,为课程提供了质量保障,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曹家齐根据他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调查研究,结合中山大学近年来通识教育中有关中国历史的课程设置及他本人对“中国文明”、“历史小说、历史剧与历史”等通识课程的教学心得,探讨了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中有关中国历史内容的课程设置意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问题。何毅提出,开展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书院建设的重要内容。他认为,现代大学书院的通识教育应与大学本科教育宗旨相一致,要自觉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此外,还有部分专家学者通过分享自己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经验和梳理教育史上的特殊案例,探讨了人才培养问题。

刁培俊结合在厦门大学和南开大学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即通过典范论文的缩写、精读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书、撰写学术述评等学术实践和学术规范的训练,帮助历史学专业的研究生入门,以期培养出真正痴情学术、投身于历史研究的高精尖创新型专业人才。夏炎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对二、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的“魏晋南北朝史”这门专业选修课程为例,从教学方法、手段及课程目标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这门课程在开设过程中的经验。程钢通过梳理清华大学校史,发现这所由“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在教育理念上有一个中国化的历程。文胜利、陈玲针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被忽视的现象,提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并从西南联大的育人经验切入,分析人才培养不受重视的体制与机制原因,主张充分汲取西南联大的育人经验,回归高校立德树人的新常态,切实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郑云艳回顾了晚清以来我国大学设置学科史课程的历史,认为当前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逐渐增强,国人逐渐找回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越来越多的学科史课程出现在中国高校本科生课程体系中,学科史教材也处于逐渐完善阶段。

综观这次会议,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这是一次跨学科的会议,与会者分别来自教育学、历史学、哲学、文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从各自学科的实际出发,在学科的碰撞和交流中求同存异、互补有无。二、会议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召开,更适逢党和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双一流”的时代背景,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三、本次会议中,与会专家既有对国家大政方针和传统文化弘扬发展等宏大议题的讨论,又有各自教书育人实践经验的交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我们坚信,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以及会后学界围绕上述相关议题而展开的深入研究,对于今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必将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 李震声)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