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微专题”中开展语文深度学习

2017-11-07时剑波

关键词:微专题核心素养

时剑波

摘 要:现阶段的语文学习存在着知识静态化、无法有效转化,文本单篇化、缺少系统关联,能力散点化、缺少聚合汇集等弊端。随着语文核心素养聚焦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方面,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改革势在必行。探索以“微专题”形式为载体聚焦语文核心内容,开展深度学习,提升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形成审美眼光、文化视野,培育核心素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微专题;语文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一、现阶段语文学习的弊端

(一)知识静态化,缺乏有效转化

语文教学中充斥了太多无用的知识,所谓“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无所不包,如徐江教授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中所批判的“不该教的教得太多”[1]。这些知识往往从教材中被人为分离出来让学生去掌握,违背了“不要抽出而讲之”的教学原则与知识需要在具体情境中习得和运用的规律,无法转化为“如何学”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也无法实现从“这一点”到“这一类”的有效迁移。因而钱梦龙先生在《教师的价值》一书中这样指出:“语文课究竟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不仅语文教师心中无底,连语文教科书的编者,乃至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者都说不清楚。语文作为一门课程,竟然没有知识框架的支撑,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2]这里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欠缺,难以在不同情境中实现知识迁移与融会贯通,这是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文本单篇化,缺乏系统关联

语文教材多为主题组元,编排在一起的主题与主题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似乎没有什么科学的体系和序列,正如张心科在《以主题组织选文的成因与利弊分析——由新学制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谈起》一文中的分析:“选文的组织没有明显的知识、技能体系,因为是随文所学,所以知识、技能的学习极为随意、无序和零散。”[3]教材如此,日常的语文课堂更是散点教学,教师忙于一篇篇讲课文,看似精心设计每一课,但这一课与下一课之间往往缺少关联性,也缺少系统化观照,导致整体效益欠缺。

(三)能力碎片化,缺乏汇集聚合

语文学习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单篇化的学习容易使课堂能力训练与培养呈现碎片化的境地,教学内容烦琐芜杂,随意拼接,缺少螺旋而上的逻辑结构和思维深度。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结构变成了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文本与能力漂浮在各个位置,缺少聚合,也缺乏串点为网的做法。语文学习通过单篇文本进行的形态使得学习零散,深度不足,这样的弊端对于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造成了干扰,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限制了语文教学效益的提高。

如何让语文学习向模块化、集约化、深度化转变,从教学转向“让学”,从教读课文到构建课程,从而追求语文学习的理想形态?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课程背景下,这一问题亟须关注和得到改善。

二、语文深度学习的特征:模块化、集约化、综合化

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重要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或能够将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能解决相应的问题。深度学习是一种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丰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学习者能够基于自己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知识经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而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能持续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4]

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来看,深度学习是一种高级认知技能的获得, 如应用、综合、分析和评价,而不是信息的简单记忆和复述。与那种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孤立地存储信息的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批判性地学习,强调了个人将情境学习的内容迁移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

语文深度学习是基于语文学科特点,运用“深度学习”理念和策略,实现学生主动的、有意义的、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路径就是通过创建积极的学习情境,激发深度表达的欲望和能力,以丰富的、结构化的语文学习活动,引领深度参与,在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深度学习的特征有:

模块化。将语文教材中的学习内容重组为若干专题,形成一些语文学习模块,以模块为单位承载学习任务,实现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迁移。

聚合化。摒弃语文学习中宽泛而无所不包的内容(因为面面俱到,等于面面不到),通过聚焦于学习核心内容,最大化地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

综合化。突破零散、碎片式的语文学习状态,以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激发深度表达,让学习走向综合。

三、构建“微专题”,实现语文深度学习

以“微专题”为载体的语文学习形式与深度学习的内涵是融通的。“微专题”使语文学习实现从单篇到专题化,从单一到综合化,从平面走向立体化的转变。它以专题的形式加大学习内容的量——知识的容量、思维的容量、思想的容量和精神的容量,大容量、高强度的阅读,能拓展思维空间。它能够深层次地探索所学课程,超越肤浅的理解,这样就需要更精深的视野角度和内在的深层次学习。如徐志伟老师对于欧·亨利小说的鉴赏就是一个典型教例。他把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二十年后》《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组合成一个“微专题”,进行“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教学实践。徐老师认为:“如果是单篇教学的话,这四篇小说常常会上成一篇一篇:每篇小说的人文性切入点都是‘含泪的微笑,即对小人物命运的同情恻隐;工具性切入点都是‘欧·亨利式结尾,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5]有別于此,他没有借用人物、情节、环境这些旧有的学科知识来组织教学,而是研读课文,梳理出新的学科知识,一课一教:

《最后的常春藤叶》着重学习人称与视角,分别从贝尔曼的视角和琼珊的视角,重组内容,转述情节,了解小说“珍爱生命”的核心主旨,继而简明扼要地理解关于人称和视角的内涵、分类、作用等陈述性知识;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林黛玉进贾府》《群英会蒋干中计》《祝福》《边城(节选)》《荷花淀》《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等小说,分析其选用的人称、视角的作用和效果。endprint

《二十年后》重点学习伏笔和照应,或由果探因,或由因找果,体会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

《警察和赞美诗》重点通过延宕与悬念手法欣赏小说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麦琪的礼物》则作单元统整,在“发现与陡转”和“含泪的微笑”这两个维度上打通整个单元,拓宽加深,巩固提高。

徐老师认为:“精选一课一得的‘一,需要基于系统,选择确立;架构得得相连的‘连,需要关系思维,螺旋上升。”[5]这样围绕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构建“微专题”,对作家的作品题材、创作手法、艺术风格等有通盘性的观照,从而突破了语文学习的知识静态化、文本单篇化、能力碎片化的状况,形成聚合化、系统化的格局与态势。学生通过这样具有一定容量的“微专题”,学到的既有陈述性知识,更有可以内化与迁移运用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

四、现行教材框架下构建“微专题”的尝试

廖哲勋、田慧生在《课程新论》中认为:“教学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安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6]基于此,通过对语文教材的重组与开发,构建若干“微专题”,形成一定的序列,前后勾连,螺旋上升,就能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更见成效。

如文言文,实际教学中过多地强化了文字、文化,而忽视了文章、文学,致使文言教学有“言”少“文”,学生眼中只有文言字词,无文章阅读、文学熏陶,而通过构建“微专题”的方式,能够形成整体阅读,实现深度学习。《勸学》《师说》《谏太宗十思疏》《六国论》同属论说类文章,可以在教学时进行组合,强化关联,体现综合性。论说类文章的核心是精当而深入的分析,体现论述的力量,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细观四篇文章,各有特点。

《劝学》处于先秦论说文的发端时期,其说理技巧体现在:(1)把“学习”这一论题分解为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三个部分,形成立体化的论述架构来支撑“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观点。(2)以设喻的方法与技巧达成说理,用大量生活现象入喻,通俗直观,通过生活经历唤起体验,增加认同。因此,以文章的论说特点“分而明之”“譬而喻之”作为“课核”来领起教学,可以从论述的力量角度一窥本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奥秘,也可以领略荀子“学者之文”的严谨、厚实。

《师说》的论说特色在于:(1)重在说理的针对性,先从理论上确立师道的重要性,再列举事实阐述现实中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再以孔子从师的言论行动作为例证,有立有破,理论有的放矢,而非空发议论,事实剖析本质,而非简单罗列,理论与事实两相结合,体现了解决现实问题是论说文的用途需要。(2)多样化的论述手段,有对“师”的概念分析(非“文字之师”而是“问道之师”),有为何需要从师、现实如何背离的因果分析,有对如何从师的策略分析。若从本文“说理的力量”这一“课核”切入,可以让学生领略这篇经典之作论述的魅力。

《谏太宗十思疏》是奏疏类文章的典范,不仅体现了敢谏的胆识,同时也体现了善谏的智慧,说理技巧成熟,因而做到了忠言顺耳利于听。以一个“思”字贯穿,围绕“人君当思、为何宜思、十思五戒”的逻辑逐层推进,严谨缜密。文中的“固本浚源”“载舟覆舟”之喻,既注意掌握君王心理,又以生活哲理加以佐证;“殷忧”与“得志”不同心态的对比,所思本能欲望与理性自制的对举,让说理在正反跌宕中不断深入;同时又不忘以自己之下愚衬君主之高明,冀望无为而治的治国境界。据说唐太宗将奏疏刻于居室,并告诫太子永志不忘,这正是奏疏所产生的强大说服力所在。教学若以“魏徵如何做到善谏”为“课核”,可以领略本文逻辑说理的力量。

《六国论》是史论,重点在于逻辑推理的方法,思维严谨,环环相扣,先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排除异说,确立己见,然后分别解说,赂者因割地力亏,不赂者因失强援而亡,之后两个层次分进,最后合击,点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历史教训。教学若能偏重从文本的逻辑解析出发,就能让学生明白“整体:讲清一个理,思路有逻辑”“局部:说理分角度,层次要清晰”的议论文之道。

将四篇聚焦在“如何让说理更有力”这一点上来构建说理文的“微专题”,顺势推进,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论说文的技巧,感受思维的螺旋化提升,还可沿着这类文体溯流而上,同中观异,看到同一类文体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发展,既读到“点”,也读到“面”,既读到“这一篇”,也读到“这一类”。

“微专题”学习,有助于突破单篇式学习的平面化,从而走向综合学习、深度学习的立体化。

以组合成“微专题”的方式,通过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形成一个个模块,并使模块之间不断网络化,这样既能让学生知识与策略、技能的建构趋于体系化,也能有序、得法地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进而辐辏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下就是遵照上述意图,对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尝试进行的“微专题”架构:

微专题一:现代诗歌的鉴赏

【篇目及学习侧重点】

《沁园春·长沙》——想象:诗歌的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

《相信未来》——诗歌语言的变异与陌生化。

《致橡树》——“两棵树”意象的原型追溯及其象征意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的反讽手法(表象与事实的背离)。

《雨巷》——在诗歌的形式美与韵律美中领略意境。

《断章》——诗无达诂:诗歌的多义性。

【专题意图】

从诗歌的想象、语言、意象、手法、形式与韵律、多义性等方面形成现代诗歌鉴赏的路径。

微专题二:散文的鉴赏

【篇目及学习侧重点】

《想北平》——感受散文的“文心”:“说不出”的表达及母爱的类比。endprint

《我与地坛》——散文的景与理:景物寄寓的生命律动和地坛给予的生死哲思。

《鸟啼》——散文意象的象征意蕴。

《荷塘月色》——散文的意与境:素雅清丽的意境与现实、理想间游走的心路历程。

《金岳霖先生》——闲笔与细节中隐含的深情。

《老王》——回忆散文中过去与现在两个自我的对话。

《记念刘和珍君》——感受散文的气脉:“说”与“不说”的曲折式表达。

《斑纹》——以斑纹意象为中心展开的自由灵动的发散性思維。

【专题意图】

从散文的文心、景与理、意与境、意象的象征意蕴、细节、回忆散文的特质、散文的气脉、散文抒情的婉曲性、笔法的自由灵动等方面形成散文鉴赏的路径。

微专题三:小说的鉴赏

【篇目及学习侧重点】

《最后的常春藤叶》——错位的叙事艺术。

《说书人》——回述型叙事的散文化特质。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有限视角的审美魅力。

《一个人的遭遇》——双重叙述者的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

《林黛玉进贾府》——“一人看众人,众人看一人”的交互式叙事和“相映而不相犯”的人物出场艺术。

《祝福》——选择小说叙述者“我”的蕴涵。

《边城(节选)》——风物之美与误会中展开的叙事。

《品质》——三类人物的象征意蕴。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从场景对比中看人性善恶。

【专题意图】

从小说的叙事艺术、有限视角的审美魅力、叙述者的选择、人物的出场艺术、人物的象征意蕴、场景描写艺术等方面形成小说鉴赏的路径。

微专题四:文学剧本的鉴赏

【篇目及学习侧重点】

《雷雨》——品味台词中的心灵密码。

《辛德勒名单》——从镜头语言解读复杂的人性。

《长亭送别》——含蓄典雅的情感与表达手法。

《罗密欧与朱丽叶》——浓郁的抒情性与表达手法。

【专题意图】

从戏剧的台词、电影剧本的镜头语言、古典曲词的典雅、莎翁戏剧的抒情性等方面形成文学剧本鉴赏的路径。

微专题五:古典词的鉴赏

【篇目及学习侧重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词的阔大意境和旷放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及其隐含的情感。

《虞美人》——独感与共鸣。

《蝶恋花》——诗词表达的“无理之妙”。

《雨霖铃》——离愁别绪的铺叙之详。

《声声慢》——意象群铺排强化的愁情表达。

【专题意图】

从词的豪放风格、典故运用、独感与共鸣、无理之妙、铺叙、意象叠加手法等方面形成古典词鉴赏的路径。

微专题六:古典诗歌的鉴赏

【篇目及学习侧重点】

《氓》——比兴中隐含的女性意识的萌发与觉醒。

《离骚》——崇高而痛苦的心灵自传(诗言志的传统)。

《蜀道难》——体悟诗歌的气象与风骨。

《登高》——情缘景发,想象情境(三秋图,杜甫心)。

《琵琶行》——解读诗乐中的生命共振。

《锦瑟》——诗歌意境的朦胧之美。

【专题意图】

从比兴手法、诗言志的传统、气象与风骨、情景交融、音乐描写的手法及其中的寄寓、意境的朦胧美等方面形成古典诗歌鉴赏的路径。

微专题七:实用类文本的鉴赏

【篇目及学习侧重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悼词的严谨逻辑和浓烈情感。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词的策略化表达(听众意识)。

《〈物种起源〉绪论》——严谨的科学表述及审慎的科学态度。

《南州六月荔枝丹》——知识实证与文艺情调的相得益彰。

《景泰蓝的制作》——对事物和事理的精细化说明。

【专题意图】

围绕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从悼词、演讲词、学术论著绪论、文艺性说明、事物性说明等小类形成实用文鉴赏的路径。

微专题八:文言文——论说类散文的鉴赏

【篇目及学习侧重点】

《劝学》——“分而明之”“譬而喻之” 的说理技巧。

《师说》——说理的针对性和多样化的论述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进退有度、力挽狂澜的外交辞令。

《谏太宗十思疏》——忠言顺耳利于听:善谏的智慧与艺术。

《六国论》——“整体:讲清一个理,思路有逻辑”“局部:说理分角度,层次要清晰”的议论之道。

【专题意图】

从论说类散文的立论、说理技巧、思路逻辑等方面鉴赏“如何让说理更有力”。

微专题九:文言文——记游集序类散文的鉴赏

【篇目及学习侧重点】

《始得西山宴游记》——两游两醉中的心灵世界。

《赤壁赋》——“水月”中参悟“取”与“不取”的人生哲理。

《指南录后序》——九死一生历程之后的死义气节。

《兰亭集序》——人生感慨抒发的跌宕婉曲之妙。

《滕王阁序》——登临之美与兴尽之悲。

【专题意图】

从记游集序散文中鉴赏自然天地之大美、人生哲理之深沉。

微专题十:文言文——情志抒发类散文的鉴赏

【篇目及学习侧重点】

《阿房宫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赋体表达。endprint

《五人墓碑记》——对比中彰显的“义风千古”。

《陈情表》——温暖亲情对冷酷强权的征服:李密的言情艺术。

《项脊轩志》——温润典丽之语中自有无限情韵。

《渔父》——仕隐对话中的文人进退之路。

《报任安书》——死节与践志矛盾中的心灵剖白。

【专题意图】

从情志抒发类散文中鉴赏情感表达手段之多样、情感世界之丰富。

微专题十一:文言文——史传散文的鉴赏

【篇目及学习侧重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艺术(一):典型事件和矛盾冲突中的人物描摹。

《鸿门宴》——“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艺术(二):对比中显现的性格与命运。

【专题意图】

从史传散文中鉴赏文笔足千秋的“史圣”写人叙事艺术。

微专题十二:文言文——诸子散文的鉴赏

【篇目及学习侧重点】

《庄子·秋水》——立象取譬中的深邃哲理。

《非攻》——類比、归谬的严密逻辑推理。

《季氏将伐颛臾》——先破后立中阐述的为政以德观。

《寡人之于国也》——高超的辩论术。

《庄子·逍遥游》——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专题意图】

从各代表篇章中鉴赏诸子不同的主张和各异的特色、风格。

参考文献:

[1]徐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J].人民教育,2005(9):31.

[2]钱梦龙.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05.

[3]张心科.以主题组织选文的成因与利弊分析——由新学制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谈起[J].语文建设,2016(5):66.

[4]J.W.佩利格里诺,等.运用深度学习提高21世纪能力[J].上海教育科研,2015(2):1.

[5]徐志伟.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12):15.

[6]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2.

(责任编辑:方龙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专题核心素养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微专题突破郭又来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设计的原则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微专题”引领高效数学复习的思考
基于薄弱校学生的高考化学微专题复习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