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胡辛的国画与瓷画
2017-11-07吴迅
吴迅
胡辛原名胡清,是我的二表姐,但我们从不称“表”,也确实亲。她的母亲是我的亲姑姑,我的父亲是她的亲舅舅。我的父亲1949年考上厦门大学财会系,其时家庭拮据,我姑姑将耳朵上戴的金耳环取下给了弟弟做盘缠,可知姐弟情深。我姑父1939年毕业于中国第一所音乐高校—福建音专,擅长民乐二胡和西洋小提琴,身高一米八五。听父亲说,20世纪40年代姑父穿着燕尾服指挥大合唱,堪称赣州一绝。姑姑毕业于南昌女中,身高一米六五,是单位的主办会计,写得一手好字,且唱歌、弹琴、篮球、排球样样精通,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姑姑姑父育有六个女儿,可能再怎么有知识有见识,也还有“生个儿子顶门户”的传统思想吧。六个女儿音乐天赋都不差,但没有一个学艺术,原因是姑父固执地认为学艺术必须有超人的天赋,这不能不说是遗憾。但是,学文的二姐在年近七十时,居然在国画和陶瓷绘画方面弄出了动静,这又不能不说是天赋和勤奋的合力吧。
源于生活 蕴于文学
书画同源,原指的是书法和绘画。其实,文学与绘画亦同源。绘画和音乐是人类最早的艺术,文学只能算小妹妹,但文学的深度比之其他艺术,又是为人类所迷恋的。苏轼评价唐代诗人王维有名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本人就是诗人兼画家,是深得其中三昧的。画中有诗,应是画的最高境界,而诗中有画,则是容易改编成影视剧了,文学的魅力是高胜一筹的。
2014年教师节时,胡辛在景德镇举办了“执教47周年从文习艺31周年回顾展”。其时,我从北京赴景德镇参加她的回顾展,其印象至今记忆犹新,就两个字:惊愕!偌大的景德镇美术馆一楼,胡辛创作的三十八部书、六十六个瓷瓶、六十幅国画和各类奖证奖状,还有部分手稿,让人目不暇接,真有气象万千之感。
虽然,其文学创作只摆放在一乒乓球桌大小的玻璃柜中,但最重的份量却在文学,她毕竟是作家教授,或曰教授作家。她以处女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年3月赴京获奖时,胡辛成了“新闻人物”,在京都的我们全家都为她高兴。她在小说中所写的四个女人的坎坷命运和不倦追求,同样撼动了年长者和年少者,因为大家都处于相同的时代,感同身受。虽是中国女人的故事,但也同样引起男性的共鸣,当然,作为独立意识的张扬和独立价值的寻觅,女性可能感受更深。其处女作可说是中国女性文学的先声,画界亦有女性主义画家一说,应该是不同的形式、相同的求索。1990年,胡辛又以长篇小说《蔷薇雨》轰动文坛,我的父亲读时击掌赞叹,因为该书让他忆起了家乡南昌,六眼井、三眼井、大井头、系马桩、桃花巷、干家大屋、松柏巷……对我父亲一辈来说,那是跟着童年身体一起长大的老街巷,难怪有旅居美国的老南昌半夜都挂电话来索书!2000年,胡辛的又一部长篇小说《陶瓷物语》于花城出版社出版,据说由该社申报茅盾文学奖,还从初评中脱颖而出呢。这本书我是喜欢看的,因为还原了瓷都景德镇这方水土的氛围,那形形色色的景德镇人也都栩栩如生地活跃于你的眼前。作为画家,向往景德镇亦如陶瓷工作者的朝圣情结。毕加索的老年时代痴迷于陶瓷创作,我們画家也大多如此。但话还得说回来,回顾展中占据面积最大且最抢眼的到底还是“画”—国画和陶瓷作品。
对自己创作的几部文学作品,胡辛都以国画和瓷画的形式进行了再创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分了三个画面,童年跳绳、少年漫步和中年葡萄架下话别,构思还是周到准确的。《蔷薇雨》有画面三种:一种是徐家大屋“节孝可风”与徐家三代全家福,一种是蔷薇盛开中七姊妹相依相伴,还有一种是女主人公徐希玮与男主人公凌云二十年后重逢时的无语相对,其古旧老屋与如瀑蔷薇形成强烈反差,构图、色彩与立意都有其独到之处,也足以观照到胡辛对该长篇小说的偏爱,但老房子的处理太规整了一些。《陶瓷物语》(又名《怀念瓷香》)的立意和构图布局,我以为胡辛教授也颇费了心思,她选取了长篇小说中的一个情节—三十一岁的男主人公林陶瓦骑自行车载着十三岁女主人公树青从窑屋回山村,这是相差十八岁的长幼恋,林陶瓦的不由分说和孔武有力,小小年纪的树青双手捧着瓷瓶,硬是挺挺地坐在自行车的后座。这既反映她对瓷的心爱,更反映她内心潜意识的独立,而不是像一般女孩子坐后座时手总会搂着骑车者的腰部,至少也会攥着他的衣服。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这个大瓷瓶的背景竟然是景德镇瑶里古镇的古街貌,别出心裁的是还添上了烧瓷的窑屋,还有屋前堆放的窑柴!没有对景德镇生活生态的熟稔,没有艺术家的细腻观察和提炼,是不会有这种虚实相间的灵感和大胆落笔的。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而胡辛有个大瓷瓶作品《三代女性·走过从前》则是她母亲家族的纪实画面浓缩史,图文并茂,全然原创性质,当是胡辛的有心之作。看起来是几张照片的排列组合,每张照片旁都配有年代与文字解说,很理性,更感性。“1945 为庆祝抗战胜利而拍”中,三寸金莲的老气外婆(胡辛的外婆就是我的祖母,而我只是在照片上见到过她)、黑色旗袍大波浪卷发的母亲和穿着布拉吉的大姐,这真是新旧交融百感交集的三代女性!“1952 母亲与四个女儿”中,母亲已改成双大辫,父亲缺席,因为远在上海华东戏曲研究所工作。“1962 困难时期”中, 一直跟随她们家的奶娘终回自己瑞金的老家,这是一张特殊年代的离别留念。“文革非常岁月”中,姑姑一家发配到好几个地方:永新、景德镇、九江、丰城、湖口、安福、永修等。1975年,母亲与四个大女儿相聚南昌,正是“渡尽劫波母女在,相逢欲说又还休”!这种类编年史的构图处理方式,非常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处理方法。
仔细想想,这些作品就是她的生活,既有她个人的履历,又有与她相关的周围的人和事,有的是她的文学作品的图画版。所以,这样的作品是有生命的,是会打动人的。
如果说胡辛的长篇小说是在普通人中寻找传奇,那么她的三部传记则是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生命的舞蹈—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最后的贵族—张爱玲》和《陈香梅传》之所以成为海外华人中的畅销和长销书,这与她写出了人性中共通的东西不无关系,包括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人性的温暖与冷酷……我相信,她会将她的传记文学也付之于生动深刻的画面,那是另一种还原历史。endprint
由我这个画画的来谈文学,实在是班门弄斧,但是,画画的人最缺的,或者说最需要的,不恰恰是文学底蕴吗?
大巧若拙 文人胸臆
从中国画专业的角度来说,胡辛教授的画在大的归类方面应该属于文人画。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是文人墨客们随兴所至,借绘画以抒泄胸中之逸气,并不求工整与形似,也不讲目的与价值,只求意境的心灵事业。陈师曾说:“画中带有文学性质,含有文人趣味,不在画中考研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乃所谓文人画。”是在画中充溢书卷气,在画外也有那股耐人寻味的思考和气息;简言之,就是随意挥洒、笔情墨趣、伸纸戏墨。
对文人画有一个定位,就是不学为人,自为而已。文人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见端倪,严格地说,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史称宋元为文人画的黄金时代。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就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宋元四百多年,文人思想蓬勃,突破汉唐的繁琐训诂,呈现着游心物外、不拘格律的新思潮,这种思潮表现得最显著且辉煌的,莫过于绘画。
以教师为职业专业的胡辛,她关于教师的几幅国画和瓷画如《莲子已成荷叶老》《毕业歌》等,我以为具有文心、诗情和画意。作者本人执教近半个世纪,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其中的甜酸苦辣,寸心尽知。立意来自宋代词家李清照的《怨王孙·莲子已成荷叶老》:“湖上风来波浩淼,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如果说李清照的词是对萧瑟秋景的另一番感受,那么胡辛将其用在国画和瓷画中,营造出秋天荷塘的意境,所求万物的真质,那就是教师如春蚕吐丝、如蜡炬成灰的另一种比喻,更见植物之美;作者的深度修养,薄名利、脱世俗、宽胸怀、性洒脱也就蕴含其间了。她是以文学诗词之心去观看万物、感受万物的;被物感动后,达至物我两忘,挥笔戏墨以泄胸中之感,这是诗意浓的逸品画。
国画、瓷画《戏梦人生》也堪称心血之作。“汇千古忠孝节义笔笔画来漫道逢场作戏,将一时悲欢离合细细品出管叫拍案称奇”,这幅戏剧对联道尽人间感悟。胡辛选择的戏剧人物有关公、包公、诸葛亮、穆桂英、岳飞母子、武松、白娘子与小青、“拾玉镯”男女、“铁弓缘”男女、“花为媒”女子、“三叉口”武生、“牡丹亭”柳梦梅与杜丽娘等,可谓各具代表性,有着深刻的寓意。作为习画不过三年的初学者,不可能全原创,但构图很有意思,这种组合和排列充满了理性的智慧和情趣。在种种诙谐和谐的不以时间为序的“穿越”“混搭”画面中,作者想象翅膀的飞翔、对真善美的追求跃然其上。
陈衡恪先生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信然。
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胡辛有几张画特别有意思:国画《云想衣裳花想容》,从吴昌硕的牡丹水仙脱胎而来,立于画前,不会想到是一个初学画画的人所作,很老辣,很稳重,还有一点野泼,有那么一点儿金石之味。这反观出她在创作的时候只有激情没有顾忌没有束缚,所以为情所动的东西总有动人之处。
瓷瓶作品《秋菊有佳色》,以大红色与釉里红相间而成,具象抽象泼墨写意,菊们在似与不似之间,笔艺非常好,神来之笔,非常棒!
瓷瓶作品《鄱湖秋韵》同样非常棒,这是青花釉里红之作,村庄、秋树、芦苇、鄱湖,群鸟……表现力很出众,虚实相间,像是无意为之,却正中靶的。
展品中的一对五百件大瓷瓶作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井冈山和庐山题材的瓷画,立意好,笔艺好,用笔、颜色疏密关系都非常好。用笔触笔包括后来烧制完成,真的很漂亮,自然天成,天呵一气。
瓷瓶作品《踏遍青山人未老》,也真看不出是初学画者所为。笔力老到,有金石味。颜色也好,不拘束,活了。还有一幅国画《巍巍井冈亦秀》,在山水画里应该是很成熟的一部作品。
瓷瓶作品《听音》,人物造型很有意思。紫藤点点线线虚虚实实,藤下,一妙龄美女在抚筝,另处一络腮胡子的和尚似在聆听抑或窃听,却无丝毫邪意。
瓷瓶作品《钟馗神威》,造型很漂亮,颜色釉也烧得不错。
她的人物画有点关良的味道,还有点林风眠的味道,但绝对没有生硬地照搬和机械地模仿。她有了她自己的味道,这是很难的。
瓷画与国画的材质是不同的,宣纸有渲染之效果,而釉下瓷在泥上画的感觉则很难把握。瓷瓶的构图是立体的,圆的怎么走?通景。你能做到完美吗?瓷是工艺,我画过瓷,我知道画瓷的艰辛。我非常非常地惊讶,胡辛这个年龄能画这么多的瓷而且很精美!能随心所欲、言之有物,而且格调高雅,难!从艺术角度来说,有些东西可以说是精品。我觉得她的瓷比她的画要高得多。
我不知道胡辛教授在画瓷器的过程中,她自己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但是她的方法很多。她有很严谨的地方,静如处子,也有动若脱兔的地方。可能她不一定有理性的想法,但无意为之正中靶的,而且看起来表现得很丰富,看着也很舒服!
尽管有的画面可能有些稚笨,但恰恰这个“稚笨”是很多艺术家追求的老道,不少大家到了晚年炉火纯青的时候就是很“笨”,他要返璞归真,他要返还童趣,往往追求这种纯真的干干净净的境界,这才是画之真谛。
顾名思义,真正的文人画家既是能诗词妙文章者,又是率性挥洒的画家和书法家,当然,他们还重品德、积学问、知书达理。从传统文人画来看,常常于简洁淡雅、清新飘逸中见诗情画意,往往重水墨轻艳丽,以承载其空灵虚静的心境。从这点上看,胡辛教授的画作又有所不同。她并不一味地沉浸于文质彬彬的雅致中,而有着人间烟火味,有着世俗的热闹与鲜活,有着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默契,如同她的一部小说的题名:这里有泉水。那画源如泉水,从心坎潺潺流出。
胡辛教授的画,不辱画笔,观之有理,处处是奇招,不是说招招必中,但十中八九。她的画让人看起来很舒服,有些地方是别人不敢这么作的,蔡超就說这跟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系。因为文人画最主要的就是文蕴要深厚,要有积累要有修养,这样才能言之有物,才能笔下有神,它可以很随意,但是绝不空洞。她的画就是这样一个感觉,她的画都有故事,尽管有些地方功力不到,但是她的长处也恰恰在这里,不为其左右。她是任意挥洒,为情所移,让看画的人情不由衷。而且她的画内容丰富,表现的题材相当广泛,而且还有工艺,说实在话很多专业画家都不敢这么干,也干不来,这恰恰是文化人、艺术家、创作者应该向胡辛教授学习的地方。
江西省美协原主席蔡超出席了胡辛教授在景德镇和南昌两次回顾展的开幕式,足以显出胡辛教授的美术作品在业内的分量应该是比较重的。
研讨会上有人说,胡辛以不同的媒介表达不变的女性主题!我想,她是一个追求女性独立价值的女性,时间的沉淀、文化的深度成全了我的二姐胡辛。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画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