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昆:一切为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精兵建设
2017-11-07张勋祥
张勋祥
1981年7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杨尚昆为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1982年9月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他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当时其他几位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都年事已高,少壮派杨尚昆就成了唯一的常务副主席。在任上,他积极协助军委主席邓小平推动和平时期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厉行军事改革:第一步“消肿”,从1982年始历时两年,完成领导指挥机构精编改制;第二步“瘦身”,从1985年到1987年,实施举世瞩目的百万大裁军;第三步“强体”,从1988年开始,调整部队体制,依法治军,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走上现代化的精兵之路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完成领导指挥机构精编改制
“文革”影响军队遗留了很多问题:肿、散、骄、奢、惰等,最突出最难解决的,是部队领导机构的“消肿”问题。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杨尚昆召集有关人员反复研究,拟制了精简军委和总部机关的方案,决心动大手术“消肿”。对于领导机关的精简,裁谁留谁,如何安置裁下去的同志,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误解和波动。在杨尚昆主持下,所有精简方案最后都得到顺利落实。一方面,是军委、总部机关对各项精简命令执行得非常严厉,军令如山倒,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决不拖泥带水,坚决执行;另一方面,对裁下去的同志考虑得也非常周到,体贴入微,最大限度地化解了阻力。
1982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下发《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铁道兵、基建工程兵两个兵种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9月1日起军委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谋部下辖的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总参谋部机关由17个部、局裁减合并为14个,其直属的师以上单位减少10个,人员精简19.6%;总政治部各部、局下属业务局由44个合并为38个,人员精简20.4%;总后勤部13个部、局缩减为11个,其二级部下属机构减少17个处(室),41个科(处),人员精简19.2%。各大军区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相应改为军区司令部的业务部门;各大军区直属的炮兵、坦克和野战工兵部队,大部划归陆军领导,将预备坦克师和大部分炮兵师划归陆军领导。撤销省军区的地方部队,部分边防部队移交公安部门。组建预备役部队。建立健全了文职人员和志愿兵制度,适合使用职工的不再用军人。开始实行军士制度,能用战士任职的不再用干部。
整编后全军干部与战士总比例由1:2.7调整到1:3左右。至1983年,人民解放军总人数由520万人缩减至400万人;共减少5个大军区级单位、21个军级单位、28个师级单位;8个兵团级部门、4个军级部门、161个师级部门。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由1979年的17.37%减至1984年的10.63%。到1984年,军委和总部机关圆满完成“消肿”任务。兵种部调整为总参的一个部,部分机关的级别由大区级降到军级。机构和人员的精简,减少了指挥层次,大大提高了领导决策机构的工作效率。
具体落实裁军100万政策
对形势正确判断后国家调整了军事战略方针,即由临战状态转入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当时,部队机关普遍臃肿,一个团有五六个副团长,七八个副参谋长,工作效率低下且常互扯皮。
1985年,我国政府决定减少人民解放军100万员额的军队大“瘦身”。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负责落实这一政策。讨论裁军方案时他多次咨询一线军官对部队的意见与看法。有一次,他问部队的领导编制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一线军官如实汇报说,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战时指挥机构越精简越好。
裁军100万占当时中国军队人数的1/4,对中国军队来说是一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立体振荡”,是对一个庞大肌体实施脱胎换骨的大手术,牵动着每个军人及其家庭的实际利益,触一发而动全局,错综复杂,极难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动荡。国外舆论普遍认为,中国要在一年完成裁军100万,不过是种梦幻、姿态,一个空洞的口号。
杨尚昆指出,我国政府裁减军队百万员额的决策是个重大战略行动。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真正热爱和平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是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军队是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为维护世界和平,我国一直主张裁减军队,反对军备竞赛并付诸实际行动已多次减员。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主动减少了驻防部队,这和有的超级大国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形成鲜明对照。
我国要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这是我们减少军队的第二个根据。他指出,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国家经济建设搞上去,并说,现在要横下心来,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军队坚决听从中央的指示,牢固树立服从大局的观念。大局好起来了,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了,其它事情都好办,军队现代化建设就有了物质基础。
杨尚昆还指出,军队进行精简整编,主要是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而这一措施本身也符合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军队长期以来存在着“肿”的问题,未能很好解决。主要是领导机关比较臃肿,机构重叠,官兵比例不够合理,影响了部队战斗力。我们改革体制、精简整编,就是从军队的实际出发,着眼未来,使部队更好地适应未来戰争的需要。
1985年,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彻底“瘦身”的百万大裁军。5月23日至6月6日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依据《方案》提出的精简人员与改革体制编制、改革有关制度同步进行的原则,大裁军和军队体制改革逐步推进。首先,压缩了军队总规模,调整编成比例。中央军委所属的总参、总政、总后三总部机关的人员和各大军区的机关人员精简了近一半;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为7个,撤销了武汉、昆明、福州、新疆4个大军区,裁掉军级以上单位31个;撤销师、团级单位4054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为国防大学;县、市人民武装部不再归军分区管辖,改为地方建制,其干部战士退出现役;军队内部管理的76种干部职务改由战士担任。同时,从1985年起,3年内60万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endprint
军队改革的主要办法是撤、并、降、交、改、理等。撤,就是成建制地撤部队,包括撤军、撤师的番号等;并,主要是合并领导机关机构,像大军区合并、同类院校合并,有的归属地方等;降,则是降低有些单位的机构等级和压缩其规模,比如兵团级、军级机构分别压为军级、师级等;交,将部分属于各级政府职能的机关部队单位,例如内卫部队和县市人武部等交给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不再列入军队序列、编制;改,就是对有些保障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部分干部职务改用士官或战士,改成文职等;理,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调整和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军队改革十分困难而又复杂。仅以合并、减少4个大军区为例,精心设计施工的战备工程、配套的保障设施、互相熟悉得心应手的办事机构、伴随自己工作和成长的光荣历史番号等,这些多少人多少年心血所建成的东西需要放弃,无论从工作、生活和个人感情上讲都是很痛苦的。然而,为落实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军队的有关指战员坚决及时地完成了。撤销就更复杂了。1985年我军陆军部队的建制单位撤销了1/4,特别是那些有着几十年光荣历史、具有赫赫战功的部队,一下子撤销了番号。有的部队为最后向军旗告别,干部战士含着热泪举行了最后一次分列式。撤并这么多机构、减少很多干部和大量保障人员,对完成精简100万人的任务无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1985年体制改革、精简整编中,把陆军和其他特种兵部队统一整编为陆军集团军。在海军、空军中也加强了诸兵种的合成,初步提高了我军诸兵种合成的整体作战能力。这是我军在建设合成军队道路上迈出的新的一步,也是我军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全面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必经途径。此外,妥善安置干部,培养了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军地两用人才。到1987年,军队的总员额由423.8万减少到323.5万。
就中国精简整编军队的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杨尚昆认为,一是既要坚持我军建设的基本原则,继承过去好的传统,又要不断研究、探索现代条件下军队建设的新路子;二是要实行精兵政策,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三是要把重点放在改善武器装备和提高人的素质上,并实行科学的编组,使人和武器装备更好地结合起来;四是使我军既要成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又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军队这次改革,涉及的方面较多,内容较广。从大军区调整,部队编成、机关精简、干部减少,到县市人民武装部划归地方建制;边防部队移交公安部门等,都有比较大的体制改革。这次精简,重点是精减机关和直属单位,尤其是总部、国防科工委、大军区、军兵种机关及直属单位;减少层次、撤并机构,降低部分单位等级;淘汰陈旧落后的装备,封闭部分军事设施;精干编制,减少干部,减少行政和生活服务保障人员,减少军队的社会性负担;调整军队的编成比例,加强诸兵种合成;改革体制、精简整编与提高干部素质相结合,加强干部训练,促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与此同时,军委调整了大军区以上的领导班子。新的领导班子,按照改革、精简和干部“四化”的要求,本着减少数量、提高素质的原则配备。新班子除因工作需要保留少数老同志外,多数同志比较年轻,使我军高层领导班子基本上实现了年轻化。调配领导班子,在贯彻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坚持了四条原则:一是减少副职,不设顾问,坚持按编制配干部;二是大胆破格,选拔一些年富力强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进入高层领导班子;三是新老搭配,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四是面向全军选拔干部。对作战部队,要求军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50岁左右,师级平均年龄40岁左右,团级平均年龄30岁左右。
对编余的干部,一部分老同志离退休,大量干部转业到地方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改革体制、精简整编后,不但不会削弱战斗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战斗力。中国军队有决心、有能力保卫祖国安全、四化建设、世界和平。
体制改革、依法治军
军队“消肿”“瘦身”为“强体”奠定了基础,但要切实“强体”还必须进行军队体制改革、依法治军。
1988年初,在杨尚昆的直接领导下,军队改革办公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军队建设重大问题系统论证方案》,其中包括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军事战略、体制编制、法规制度、干部工作、教育训练、科技装备等10项内容,在这一基础上,军委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央军委关于加快和深化军队改革的工作纲要》,其中包括确立新时期军事战略等11项内容,这是中国军队改革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军队的改革进入了深层次的攻坚阶段。
首先,确定了军队战略目标是打赢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保卫国家的安全。从人才建设入手,把教育训练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1988年,中国军队开始了“以军事训练为中心、以提高战斗力为标准、军政教育比例为7∶3”的正确方针,把军事训练作为和平时期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的治军方式、管理方式,从难从严训练部队,持续推进军事训练改革。同时,加快军队院校教育由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转型。
其次,抓紧国防科研与军工生产,加快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军委领导组织各方面的专家搞好頂层设计,科学筹划武器装备长远发展,特别强调增强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军防空力量建设,加快飞机先进动力的发展,适应空中预警机、加油机的要求。当时,很多人对建设空军和加强防空力量的紧迫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一次军委会议上,杨尚昆很明确地说,未来战争的形式和过去不一样了,装备发展的中心也要改变,我们要把有限的经费优先发展高技术装备。而后来美国发动的几次对外战争,如海湾战争,都验证了中央军委对未来战争的判断。
再次,优化军队编制体制,解决好武器与人的有机结合。在此期间,重点加强海空军建设,理顺海空军的指挥体制。与此同时,健全完善战斗力要素,全军组建了快速反应部队、陆军组建了集团军和航空兵部队、海军组建了海军陆战队。除此之外,还组建了电子对抗部队和后备役部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