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初期的阅卷往事
2017-11-07孟友亮
孟友亮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恢复高考已经40年了。年届八旬的我,当了一辈子中学教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恢复高考后的时光,尤为呕心沥血,负重前行。但一想到“桃李满天下”就格外欣慰,所有付出都值了。特别是回想起恢复高考初期将近10年参加省高考阅卷委员会组织的高考阅卷的特殊往事,心潮起伏,倍感荣幸。
迎接恢复后的首次高考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喜讯传来,大家奔走相告。高考,成为热门话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当时,我正在文水县孝义公社(今孝义镇)高中工作,教语文课兼班主任,并被公社领导指定为本校教导负责人,分管教学。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身为高中老师的我,更不例外,喜不自胜,心中激起的波澜久久难息:我曾参加过高考,经历了“停课闹革命”“造反有理”的荒唐岁月,是一名“臭老九”……眼下,世道变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响亮地喊起来了,学生们又回到了求知、成才的正确轨道上。形势喜人,时不我待。广大师生随即投入了紧张的学习中,准备迎接10年停招后的正常高考。作为教学负责人,我深感责任重大,工作热情更加高涨起来。
为了给学生提供复习资料,我跑到省城太原找老同学帮忙。当时在省城十中任教的文桂芳、在十二中任教的武赓,都非常热情,积极帮着我寻找各种教学资料、复习资料。我还给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二嫂写信,请她把人大附中的复习资料邮寄过来。
我的妻子也在孝义高中教政治课兼班主任。平日,我们带着孩子吃住在学校,以校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恢复高考的这个不寻常时候,就更是除了工作日满负荷甚至超时超量工作外,还牺牲星期日、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分秒必争地无偿给学生们补课。附近几所高中的学生闻讯,也慕名纷纷赶来旁听。人多时,挤得教室里放不下,我便索性急中生智、因陋就简,将课堂“移师”到宽敞的露天校园,站在黑板报前,顶日晒、冒风寒为学生们讲授。学校有几名年轻的民办教师也要参加高考,我们尽量给他们提供方便,帮他们代课,为他们挤出复习时间;慷慨地向他们提供资料,答疑解惑。有时,白天给学生们讲了,晚上挑灯夜战再给他们吃点“偏饭”。那一幅幅师生携手并肩热火朝天埋头复习、迎接恢复后第一场高考的动人景象,至今仍记忆犹新。
经过紧张的学习,年龄和身份及阅历参差不齐的考生,步入恢复后的第一次高考考场。此后,我除了教务工作、班主任工作外,一个人带(或代)着3个班的语文课,还要辅导西半县公社和本校老师的语文,周周都有讲座,真是忙得不亦乐乎。我们的辛劳和心血没有白费,刚恢复高考的那两三年中,在全县13所社办高中里,孝义高中的高考录取人数每次名列第一、每年都有几位本校教师也金榜题名!我也因多年执教(特别是恢复高考伊始)工作表现突出,辛勤耕耘而收获来“双升”:一升——1979年春被评为吕梁地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先进工作者,光荣出席了地区双先会议;二升——这年暑假高考阅卷刚结束,就被一纸调令荣调回文水县中学(1961年我大学刚毕业曾被分配进县中学任教数年)。
连续多年参加高考阅卷
刚恢复高考头一两年,我曾被选中赴地区所设高考阅卷点参加阅卷工作,从1981年至1987年,则一直连续8年进省城到山西大学参加语文阅卷。
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主体,是来自全省各中学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中一线的骨干教师,以及来自省内各高校的教授、副教授等,大家自带行李吃住在校园,阅卷时间为3周。当时纪律很严,在工作期间绝对不能同外界有接触,也不能随便出入校门。
阅卷工作以课目分组,数理化在太原工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文史政和英语在山西大学。阅卷前,由山西省教育厅高考委员会指导,两所院校承办,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第一天报名,第二天召开动员大会。分管教育的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到会讲话,向大家阐明恢复高考的重要意义:高考是全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事关选拔、培养未来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事关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大业……随后,省教育厅领导说明了阅卷工作的细则和要求。这一必备“训令”多是强调纪律和进度的,是一把阅卷需严密参照的标尺。随即,将这些阅卷工作细则要求和注意事项打印发给每位阅卷老师,以便大家在具体判阅考卷中逐一对照,严格遵守。
会后,先是组织大家分组讨论,进行半天的试评试批,以熟悉相关程序和标准。比如,作文阅卷,在阅卷正式开始前,对大家专门开展包括熟悉标准、掌握作文5类样卷的培训等。接下来,阅卷采取大组审查、小组操作的形式,先后两道关,以确保准确无误。我所在的语文阅卷小组由3个人组成,分别负责现代文、文言文和作文3部分。其中,作文这块重点,从满分作文到压卷分数的作文,基本拉开了距离。
判阅过程中,每人按照标准答案逐题进行评判,打出具体分数,然后综合出试卷得分,交给大组,由他们再进行核对、订正,最后交回办公室登记分数、封存入库。整个过程严格保密,绝不准泄露丝毫。即使是自己的子女参加当年高考,也不能了解到一丝半毫情况,只有最后成绩公布后,才可知晓。
在每次阅卷中,各位老师态度端正,认真对考生负责,严格执行纪律,绝无私心。一切为了考生,力争公平合理。当时,我们是一日三阅卷:上午8点到12点,下午3点到7点,晚上再加两个小时的班。尽管夏日炎炎,酷暑难当(那时还没有空调),尽管牺牲了假期休息时间,但大家都不计报酬,毫无怨言,都抱着为国家负责、为考生负责的态度,挥汗如雨却是认真谨慎地按时完成工作进度。感叹时代飞速发展到今天,有了快捷高效、省时省工的计算机网上阅卷,很神奇;可我们当时完全是集合在一起純人工阅卷,劳作起来既慢又繁琐,辛苦多了。然而,无论是往年集体同在一个场地阅还是现在网上阅,我想没有改变的是阅卷者始终坚守的良心。
通过几次阅卷,我结识了不少朋友、同行,记忆深刻的有:老前辈、高评委领导、山西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著名诗人马作楫,平遥中学的老教师田玉杰,汾阳中学的李晋恭,孝义县中学的校长武国平等。大家真诚相处并热心交流磋商阅卷工作中的问题,工作之外则互相分享畅谈教育教学方面的见解和经验,我从中得益匪浅。endprint
高考阅卷是紧张而匆忙的,但在阅卷场地上,我更多看到的是公平和公正、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当然,我也不否认个别老师因时间紧迫急于赶进度或连轴忙乎久了身心俱疲而有粗心的时候,但经过两道复核把关,这些失误大多可以及时纠正。
参加近10年的高考阅卷,我多次被评为阅卷先进工作者。我现在仍珍存着20世纪80年代高考阅卷先进工作者的合影留念及通讯录。
高考阅卷经历影响深远
最为欣慰的是,恢复高考初期近10年的高考阅卷珍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开阔了视野,而且极大促进了我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讲授的意识和能力,提升了我的整体教学水平,更进一步激发了我创先争优的工作责任感、工作热情和拼搏劲头,使我凭着优异工作成绩,赢得我献身教育事业的最高荣誉:1984年春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山西省“先进工作者”,并荣记三等功。这是党和人民对我工作的极大肯定。
当然,最直接的受益是,多年参与高考阅卷工作,不仅让我熟悉了语文阅卷的方方面面,而且使我教阅相长、颇为有效地促进了我的教学实践,对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作文这三大板块的教学更具针对性。
尤其是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经历,让我对作文阅卷的树标、分类及其判分规则,有了较前更清晰的认识理解,并坚信:高考作文阅卷基本是公平的,或者说相对是公平的,好文章就是好文章,平日写作好的考生绝不会吃亏。要拿语文高分,首先要拿到作文高分。于是,我教学中对占语文总分三分之一还多的作文板块多加关注重视,并进行战略上的调整,即加大作文教学的力度,加强学生平时的作文训练。讲解完课本上的文章后会有重点地指导学生去拓展阅读并写出读后感或评论。学生更感兴趣的是我作文的讲评课,即使连堂讲评,学生也丝毫不厌倦。我还注意从要求学生有计划地加强日记、读写训练、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等方面多管齐下加深训练。如此用心倾智强化训练后,学生作文水平大为提高,作文成绩在高考中明显上升。高考语文的难点是现代文阅读,重点是写作。备考中若考生能把写给判卷老师看的作文当成给广大读者的文章,也许他的作文会更自然更生动。若老师能把阅读与写作辩证统一起来,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同时多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写作中多去琢磨和思考“怎么寫读者会很快读懂并欣赏我的作品”。这种“以读带写,读写融合”的训练方式,会大大提高语文备考的效率。为此,我还在多年亲历高考阅卷与教学实践相促相长中,注意研究思考、总结提炼,有所体悟,摸索出规律经验而撰写成文《怎样写好高考作文》,指导考生及同行参考践行。这样做后回报我的是可喜成绩:我教语文兼班主任的1981届某班高考录取率居全吕梁地区榜首、1983届和1986届的也名列前茅。
“甘当黄牛勤耕耘,愿做人梯任登攀;肩挑日月不觉累,呕心沥血育栋梁。”这首我1985年发表在《语文报》上的《教师颂》,正是我无怨无悔的心声。往事历历在目,岁月涓涓流过。寄语年少学子,莫让年华蹉跎。
(责编 孟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