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梦想的关键考试

2017-11-07姚全胜

党史文汇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大学

姚全胜

日月无脚,岁月有翼,不知不觉,七七高考距今已历40个春秋。那场不同寻常的考试,每每想起,都会令人感慨频频,激情难抑。正是40年前那场令人自豪而难忘的考试,彻底改变了一代甚至两代人的人生轨迹,使他们的梦想得以实现,命运得以转折。我也是那次高考的幸运儿。

梦碎“文革”

德国诗人席勒说过:“要忠于少年时代的梦想。”上大学是我少年时代的强烈梦想。它萌发于幼时的青油灯下,多年的求学过程中逐渐强烈,最终凭1977年高考实现。

我出身于农民家庭,他们给我以勤劳实在的品质和农家孩子的生活学习条件,但难赋予我梦想和志向。

我上大学的梦想是从如饥似渴阅读小人书和小说中产生的。记得刚上小学二年级,同桌拿来一本小人书《火焰山》,我们几个孩子每天聚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多天后它已残缺不全,但我却激情难抑,仍用一个新石板把它换到手,一遍遍地翻看。它激起我读书的狂热,从到处寻找小人书很快发展到看大部头小说。这样,小学时期便成为我读书的狂热期和黄金期,基本上看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等古典名著,以及《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 等新小说。书籍为我打开了一个和农家生活完全不同世界的大门,书中的英雄人物成为我崇拜的偶像和目标。我幻想着英雄造时势、叱咤风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随着时间推移,读的书越来越多,我的英雄崇拜观又转化为对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巴金、赵树理等的作家崇拜观。在20世纪50年代理想教育的氛围中我的理想是当全国知名作家,虽不能叱咤风云但仍可用自己的作品教育千万人。我的大学梦与作家梦紧密相连。从完小到初中再到高中,仿佛有架无形的梯子,使我一直向作家梦和大学梦登攀,愈来愈近愈强烈。

1964年,我以四科成绩三科99的高分考进太原十中,从熟悉的农村进入陌生的城市。身边的同学个个才华横溢学有所长,这为我构筑了一个很好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更激发了自己考大学的激情和狂热。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先后精心阅读了《李白选集》 《鲁迅选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著作,为1967年进入大学中文系做准备。但1966年6月4日,“文革”狂潮席卷而来。十中校园出现了两派红卫兵,从批斗老师到批斗校领导,从校内到校外,从文斗到武斗,从破四旧立四新到全面夺权……“文革”如一匹脱缰野马向前一路狂奔,毫无停歇迹象。我的大学梦被踩个粉碎。挨至1969年10月大家都已彻底绝望。于是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中,我决定:回农村、回老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轻率举动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如果不是为了上大学,辛辛苦苦供你上初中、高中干什么?!”我无言以对,而他们也无可奈何。在农村的八九年时间里,我参加了“清队”、一打三反等运动,先后在公社办公室、中小学等处工作。这样,我的大学梦搁浅10年一直难圆。

重燃希望

1977年10月中旬,我们教师在红卫中学进行秋假培训时接到县教育局通知,让各高中点举办高考复习班,并让具备条件的青年教师参加复习。当时,我已年至三旬,属老三届,不在教育局通知的年龄范围内。看着年轻教师一个个前往三焦中学参加复习,我心中五味杂陈,巨大的失落感难以名说。

机会是悄悄降临的。10月21日,我回校的第二天中午,学生即将开学,我正在备课,挂在墙上的小喇叭突然响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以一种震聋发聩的声音向全国人民宣布:1977年将恢复大学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录取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广播犹如一声春雷,突然在我学校小小的教师房内爆响,我始则为之一震,继而欢呼雀跃,拍桌大呼:社会没有抛弃我们,终于可以为实现大学梦为之一搏了!随后,我下定参加高考的决心,并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立即通知了我的同事及部分同学和学生,大家和我一起兴奋一起欢呼,互相鼓励参加高考。我立即找齐全部课本,全身心投入到复习中。在复习的几十天里,不仅没睡觉、吃饭、闲聊时间,甚至连感冒时间也没有。一天早上,我头重脚轻,打喷嚏,流清涕,感冒了。怎么办?在这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日子是没时间感冒的,必须设法赶快治愈。于是,我早早起来提一暖瓶开水抱一颗篮球,边喝水边抱着篮球在操场上疯跑,练带球过人、三步上篮,出了一身大汗。当学生到校时我已是一身轻松,感冒竟奇迹般好了。

说到当年高考复习,不能不提到我校的环境。它原是三焦村姚氏老祠堂,占地5亩多,解放后一直是三焦小学、三焦完小、三焦中学所在地。我在此读了小学和完小,从太原十中回乡后又在此教书。校内有大操场和篮球场。可以说,这里是钟灵毓秀之地,也为我提供了一个高考复习的最佳场所。当我在教师房中深夜苦战做题累了时,便出来在月光照耀下的操场上散步休息养精蓄锐。

命运之考

考试时间定在12月10日和11日。9日,我和另外参加高考的6位同事一起乘车来到县城,经我的一个学生安排住在招待所一间大房中。大家兴高采烈像过节一样。中午吃过饭,下午看考场。看考场的考生接二连三,许多像我一样已年至而立,有了几个孩子。但另外一些,年仅十六七岁,混沌初开,始醒人事。我和我的好几个学生将一同走进考场,一同接受祖国的选择和检阅。

第二天,走进考场的那一刻,我成竹在胸,信心满满。第一场考语文,作文题两个任选其一:一个是《心中的话儿献给华主席》,另一个是《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作文占70分。我从1967年到1977年实际参加高考,等待10年,艰难曲折,万般辛酸,心中有太多的话儿要对中央领导倾诉,因而我选择了《心中的话儿献给华主席》一题。话匣子打开,隐藏在心中的辛酸和激情喷涌而出,难以自抑。我含泪写完作文,泪眼朦胧交卷走出教室。我下意识地感到,作文是成功的。能感动自己的东西,也一定会感动评卷老师。史地和政治考試,我轻松异常,检查后第一个交了卷。而数学考试,我分外仔细,做完全部考题后又反复检查,一直到考试结束的电铃响起,我迟迟不愿离开桌子,变成了全场最后一个交卷者。endprint

一个多月后,考试成绩下来,我们参加考试的7人全部进入初选名单。多年后,在司法厅政治部的人事档案中,我见到了自己这次的高考分数:语文92,史地88,政治84,数学77。但当时我是不知道的,从我们校长找我时的神态看,可以推测到我们的考试成绩是不错的。他微笑着对我说,一定要把志愿报好。我第一、第二、第三志愿分别报了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临汾师范学院中文系。连同填报的志愿一起还提交了政审材料。此后,便进入提心吊胆的等待期。

1978年2月24日,元宵节刚过,我的等待终于有了振奋人心的结果。上午10点多,在校门口碰到了乡镇邮递员,他笑嘻嘻地掏出一个印有花纹的白信封递给我:“山西大学的,可能是录取通知书!”此话犹如一声炸雷炸开了我内心深处欢乐的堤坝,兴奋之情肆意流淌。我打开信封拿出录取通知书,欢乐一遍遍击打着我的神经和全身细胞。

开学日期是3月18日。3月15日,我背着行李从风陵渡坐火车到太原。阔别10年重返太原,又见迎泽大街,欣喜之情难以言表。“文革”中上山下乡让我从太原回到乡下,而高考的恢复又让我从乡下重回太原,命运经由高考而改变,我内心充满奋斗的激情和喜悦,充满对党的政策的信任和感激。

中文系七七级130多名同学中,有老三届和毕业多年的学生、应届毕业生、现役军人,年龄差距大,社会阅历各不同。这给同学们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我们宿舍6人,我和同学徐世立属于老三届,年龄大点,其他同学都与我们相差七八岁。全年级最大的三十一二岁,最小的十七八岁,相差15岁。大家互相尊重关心,度过了4年美好的共同生活时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的两个学生姬德跃和刘纪昌也分别于1978年、1980年考入山大中文系,同在一个教学楼上课,师生同上中文系,也成了那个时代的特殊现象吧!

艰难求学

我来自农村,入学前是民办教员。民办教员没有工资,更不会带薪上学。每月虽然有20元助学金,但除去18元生活费外,所剩无几,常常是捉襟见肘、囊中羞涩,对于一些必要的开支苦于应付。

入学一两年后,我在经济上陷入困境。父母年迈,母亲患上肺心病咳嗽不止,渐失劳动能力,每年冬天都要犯上几次,既花钱又需人照顾。两个孩子年龄尚小,女儿5岁,儿子3岁,也正是需人照看的年纪。家庭生活重担便落在妻子身上。她既要下地劳动挣工分,还要担水磨面,照顾两个孩子和母亲,养家糊口,格外辛苦。1980年夏天,我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分到10亩田。妻子忙不过来,我也不时请假回村帮她种地。土地要耕种要投资,母亲的病要看,一家人还要吃饭生活,经济上的拮据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为少买化肥我掏尽供销社、信用社等廁所的粪坑,把一些老羊圈、猪圈的地面也铲得干干净净。孩子们受了苦,爱吃的小吃糕点没有了,西瓜等水果也吃不上了,一双小儿女跟着我们过起了苦光景。

1981年底,我大学毕业,被分配至山西省司法厅工作。大学梦结出了美丽的果实。

数十年来,我曾任省司法厅办公室秘书科科长、律师管理处主任科员,1992年到省律师协会,先后任副秘书长、秘书长、《山西律师》杂志总编等职,2008年10月退休后享受天伦之乐。回想一生,40年前的高考是改变我命运的关键考试,我永远铭记那段岁月、感谢党的政策。

(责编 曲星)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订正里的大学问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工大学人
考上大学以后悔婚
关于大学之道
新大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