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寨,自贡盐商的“私人定制”
2017-11-07刘小房供图中共自贡市大安区为宣传部
文/刘小房 供图/中共自贡市大安区为宣传部
三多寨,自贡盐商的“私人定制”
文/刘小房 供图/中共自贡市大安区为宣传部
南门
川南自贡,秋日里天高气爽。自内宜高速一路向南,低山丘陵与河流水塘渐次相连,满眼都是喜人的绿色。高出人头的包谷田方块齐整,低矮葱郁的大豆镶嵌在大地随意的角落。树木密集相连之所是起伏的山峦;柑橘飘香、竹林簇拥的低平之处则多是人烟辐辏的村落。然而临近大安区,一处高出地面八十米左右的山顶却石墙高耸、壁垒森严,暮色里华灯初上、屋舍俨然,远远望去仿佛天上的街市。
这山叫牛口山,山顶上的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三多寨。三多寨位于内江威远和自贡富顺县、大安区三县(区)交界处,银(川)昆(明)与蓉(成都)遵(遵义)两条高速在其南约五公里处交会,向东又毗邻沱江,自古以来就交通便利。但牛口山南高北低林木茂盛,除南面有一条逶迤向下的细窄山岭外,其余三面均山崖陡峭,犹如斧削刀劈,营建聚落实属不易。走进三多寨,人们才发现,原来这里是一百多年前自贡盐商们为自身“私人订制”的桃花源。
①木雕
②佛祖寺
因盐成邑的后起之秀
沿牛口山南面的小道而上,经过四百多级石阶,一座由砣石高砌的城垣逐渐在眼前完整呈现。城垣顺山势起伏,大半已被岁月磨砺成灰黑色,加上绿树或藤蔓的不时侵蚀,若不是女墙的凹凸相连,真让人感觉这是天然形成的铜墙铁壁。回头张望,脚下不足两米宽的石阶显得更加窄小。一个转身,高约四米的弧形城门已在近前。
入城门,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来到了百年前的富商大贾的私家园囿。从南门到北门一千多米长的石板大路旁皆是气派的公馆、雅致的庭院和联排相接的门面店铺。这些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房屋彼此相连,依山就势,造就了曲线优美的街巷空间。放慢脚步细细观赏,只见穿斗抬梁的老式屋舍鳞次栉比,青石板古街平坦悠长。这些房屋多为两面斜坡的悬山屋顶,屋脊上常有飞禽走兽的砖雕,屋檐深长上覆青瓦。屋室以粉墙或灰墙立面,素净淡雅,实用耐看。不少建筑向内进深多重,形成三合院、四合院或更大型院落,正屋皆高大轩敞,配以石阶木柱,青砖铺地,侧屋客房亦小巧雅致,门楣窗棱甚或山墙石墩都有雕花纹饰,或松竹梅兰,或戏文场景。徜徉其中,令人流连忘返。
我们知道,盐是人体必需的化学物质,早期人类的历史就是逐盐而居的历史。在古代中国,因盐成邑的记载很多,如《天平广记钞》记载道:“陵州井(今眉山仁寿县),后汉张道陵所凿,周回四丈,深五百四十尺。置灶煮盐,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聚人,因人成邑。”自贡自古以来都是国家重要的盐业基地,也是一处典型的“因盐而生,先矿后城”的资源型城市,史册上有名有姓的盐井就多达一万三千多口。自贡也曾因此而云集天下富商,成为中国西南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自东汉时富世井、大公井的名扬四海,到清末的“川盐济楚”,盐都自贡吸引的不仅是蜂拥而至的盐商,更是全国性优质物资、信息、文化与人员的汇聚。从市镇聚落的地理分布来看,自贡古村落的形成、兴起和存续都与盐业的开采、运输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诸多早期聚落要么濒临古盐井,要么位于井盐出川的古道旁。与平坦处的动辄千年历史的市镇不同,牛口山上的三多寨自建成至今仅有一百多年,堪称自贡因盐成邑的后起之秀。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自武汉出发,水师战船万余艘,长驱而下攻陷南京。清朝大半江山不保,长期依赖淮盐的两湖等地“盐荒”日甚,为此清政府敕令川盐济楚。自此,川盐的市场更为广阔,川籍盐商亦是赚得盆满钵满。但与此同时,清廷的腐败统治令川滇地区的民变不时爆发,让盐商们深刻感受到乱世求生的不易。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自贡盐商李振亨多次寻访营建堡寨的理想地点,最终选择了牛口山。此山不仅形势险峻、易守难攻,而且山顶平阔又水源充足,李振亨遂决心在此经营村寨以求自保。经过八年修筑,一座攻防兼备,内有600亩良田的准军事村寨拔地而起,成为川南最具特色的盐商村落。村寨修成后,取“多福、多寿、多男子”之意的三多为寨名。
在三多寨,建筑大都以“堂”命名。《说文解字》曰:“堂,殿也。”堂的本意是高出一般房屋的或是用于祭祀祈福的殿堂,以“堂”命名寨内房屋,体现了盐商对自己居住空间的文化拔高。从现存的院落来看,中式大瓦房居多,有陶淑堂、桂馨堂等十处;完全西式洋房有一福堂、宝善堂两处;中西结合式有双新堂、凝善堂等十八处,占比率最高;另有早期寺庙佛祖寺等宗教建筑两处。或许正是由于形成聚落的时间较晚,加上大盐商们财大气粗又见多识广,三多寨得以融汇各地建筑技艺,在这牛口山顶造就了风格奇异的建筑乐园。
③春染三多寨 摄影/杨远华
④三多古寨
“筑巢引凤”的地产开发
三多寨的创始者李振亨祖籍江西,清初时其先祖李本齐由赣入川,移民至今自贡自流井一带。据李振亨的后人李一宣先生回忆,振亨年幼家贫,为求生计与弟弟振修一同在铁匠铺当过学徒。经过勤学苦练,二人习得一身铁炉锤锻农具尤其是盐井凿头的好本领。出师后,兄弟俩同心协力,凭借着诚实守信和勤勉刻苦,从开铁匠铺到挖凿盐井,经过数年打拼,逐步成为自贡盐场上的“四大家族”之一。以盐致富的李振亨随即展开资本运作,先后在“富顺县境内大山铺一带,以及仙滩、何市、瓦市、内江地界、威远地界,置买田土,最终拥有大小地方一百多股,共收租七千担以上”(李一宣《李氏家族史料》)。
如果说以地收租是当时盐商资产保值升值的普遍做法,那么筑巢引凤、坐地起价的地产开发则只能是“颇知世情,且深谙营生”的李振亨的专利了。
清朝中后期,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蓬勃发展,清廷统治受到严峻挑战。如何能在愈加动荡的时局中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庞大家产,不正是每一个富商大贾绞尽脑汁的所在吗?洞悉到这些的李振亨一定心里暗自高兴,只要能选定合适的地方安营筑寨,高筑墙广积粮。这样不仅能优先保全自己的家财,还能将寨中土地高价出售,可谓一举多得。李振亨出身草根,早年混迹社会底层,对自贡一带的情况相对熟悉。他在走访调查中发现,牛口山不仅陡峭,更重要的是山顶北部水源充沛。《管子》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上,必于广川之下,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高处筑城修寨最重要的是要有水源。寨子的地点确定下来后,接下来最重要就是营建资金的筹措。依照李家当时的家底,拿出十几万两白银不成问题,但超前的“融资”意识促使他竭力邀请了自贡另外两大盐商,自己的妹夫颜昌英及好友王克家三方共同出资,以达到“以其两家极有声望和势力,故利用其招来者”的目的。
咸丰三年,三多寨开建,李振亨一人独任监修。清代刘景伯的《枕经堂杂著》记载道,营建“作费十余万金,咸丰十一年工竣”。据文献记载,寨成时“广三百丈,长四百丈,周一千三百丈,内有田四百亩,石墙高约三丈,广八、九尺;寨子四门各有楼,炮台垛口二千五百五十五,傍西筑内墙三百六十丈,高广如之,皆以石。”我们虽无缘看到三多寨新建成时的雄姿,但今天基本完整的绵延四公里的老城墙仍能令人震撼。就在三多寨竣工的前一年,自云南起事的农民军李永和、蓝朝鼎攻入川南,于自贡多地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却不成想面对三多寨一筹莫展,策马而过。据史料记载,“咸丰十年正月,李逆窜自流井,远近居民先后扶携至者千余家,贼不敢犯。九月,据牛佛渡,四出钞掠淫杀,寨独无恙。辛酉八月,贼经寨下,惮险不敢攻”。三多寨顿时名声鹊起,成为四里八乡富人心中理想的“桃花源”。
随着远近富户陆续来寨内买地造屋,短短几年内原来仅有李、颜、王三家豪宅矗立的三多寨,一时高门广厦竟栉比鳞次于东西南北之间。村寨中亦逐渐出现了“集中连片,相生相连”的一百多处建筑群落(现存三十多座)。李振亨顺势将南寨门一处小小的七星庙予以扩建,增加几重殿阁与戏楼。戏楼正对的南北向大街再增一百余间店铺,形成了“生产、行商、手工行业具备、五匠齐全;牛羊猪市、鸡牲鹅鸭柴炭菜蔬,米行当铺、杂货摊坝”等俱全的商业街市。当时每逢农历三、六、九赶场,一时间“十里之遥闻声响,南门坡上赶集声”。李一宣先生回忆说:“当时入寨住户,多数富裕,少有贫困之家。”在最辉煌时期(民国初年),三多寨曾控制着内江、威远、富顺3县一半以上的土地,每天挑进寨里的租银就达10多担。由于资料的匮乏,我们无法获悉三多寨内地产交易产生的具体信息。但从“先后保全士女以二十万计,捍卫资粮以数百万计,为全县寨堡之魁”的记录来看,这无疑是成功的地产开发。
桂馨堂、陶淑堂、知足堂、思永堂远景
自贡盐都的民国记忆
时光流逝一如白驹过隙,三多寨北门附近的李陶淑堂却依然矗立。这座院落原为李振亨、李振修兄弟共有,是三多寨最早落成的建筑群之一。清代著名书法家,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曾欣然为其书写楹联“池边鼓瑟游鱼听,柳外敲棋睡鹭飞”。李陶淑堂左侧为思永堂,这是李振修自建的府邸。当年两堂之间互通互联,往来自如。两堂附近还有知足堂、葆光堂等李家后人院落的残迹,不过大多形制已经被破坏,粉墙黛瓦的老屋变作水泥混凝土二层小楼,堂前的匾额早已褪色不清。唯李家长房退思堂现已腾空,原貌得以留存。这座位于东门附近寨墙边的大屋立面五间,大门两侧的朱红高大立柱已漆色斑驳,弧形石门上的百鸟朝凤的雕刻仍清晰可辨。步入后花园,远眺北面的连绵山峰,但见暮色里炊烟横浮在峻岭之上,高低参差屋顶上几只归巢的倦鸟在停歇,这应与三多寨最繁盛时的景象无异。
在三多寨,被历史着墨最多的李家院落要数“敬善堂”,它是李振亨的孙子李敬才所建。李敬才精明能干,是李家中兴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当时自贡自流井盐岩井公司的主要创办人和股东,还曾担任川军名将刘湘的盐税提款处处长,在整个自贡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敬善堂是一座三层西洋风格的建筑,由于临近寨边,且高大华丽,惹得不少名人登临观赏。据说刘湘本人亲临时都曾感叹:“此宅何以如此壮丽?”1952年自北京来四川参加土改工作的沈从文先生也曾被这洋房所吸引,留下了“突然一座三层洋楼出现在古木葱茏的崖上,基座高出墙头,一二两层围着罗马式连拱廊清晰可辨”的深刻印象。解放后敬善堂先后成为乡政府驻地、幼儿师范校舍和三多寨初中办公楼。由于年久失修,敬善楼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成危房,后被拆除,原址上建了三多寨中学的教学楼。
历史上,李、颜两家互为亲家超过七辈,距离李陶淑堂右边最近的另一处超大型院落自然属于颜家。颜家府邸叫颜桂馨堂,占地超过15亩,院落三进四重,左右对称,修建也极为奢华。说起颜家,那也是自贡盐商中的翘楚。这一家族自雍正年间从广东海丰移民入川,经过约一百年奋斗,至第五代颜昌英时已经在自贡多地拥有盐井140眼,经营着两个大盐号。并在汉口、宜昌、重庆、涪陵等地设有分号,其财富用日进斗金形容一点不为过。民国年间的《富顺县志》说颜昌英“孝友性成,敬礼师儒,多济人利物,费金巨万无吝。修筑三多寨,捍卫井厂,出力斡旋,群推厚德。复修集生砦于威远之吕仙岩,保全凡万余人。”
颜昌英晚年还将盐成功输送到贵州、湖南等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川盐销售渠道的拓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850年堂成之时,颜昌英取“桂子流芳”之意而栽种的两株丹桂,今已老根盘错,状若巨伞,将这一院房屋统统盖住。秋日里,每枝墨绿硕大的叶腋下簇拥着橙黄或亮红的桂花,不必抬头,那浓郁的香味都能将你醉倒。光裕堂、福善堂、同春堂等颜家后人屋舍也分列左右,静静诉说着一个逝去大家族的盐业辉煌。
李、颜、王三家中,王家显得低调而神秘,现存的史料中几乎少见他们的影踪。三多寨中现存有上下敦睦堂两老宅隐匿于田园竹林深处,应为当年王家所建,当地人亦称这两座老宅为等六堂或登禄堂。而王克家本人却如同一个很大的谜,在世道沧桑中逐渐隐去,让人无从可知。人们都说下敦睦堂为民国初期王克家的后人王兆奎所建,而王兆奎本人则在民国初年官至川军师长,也曾是远近赫赫有名的人物。
安怀堂是三多寨为数不多的西式洋楼,现已不存。但这里却留存着“戊戌六君子”刘光第一段尘封的历史印痕。安怀堂的主人名为刘举臣,其早年在自贡自流井一带开药铺为生,后经营盐业,致富发家后在三多寨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一个偶然的机会,刘举臣在当时富顺知县陈锡鬯推荐下认识了才华横溢但家境清寒的刘光第。二人虽年龄相差二十几岁,但彼此欣赏,很快连宗认亲成为忘年交。刘光第赴京之前常于三多寨刘举臣处来往,赴京后亦受其资助,二人友情甚笃,被人们传为佳话。1981年安怀堂拆除时就发现了刘光第为刘举臣夫妇撰写的《诰封奉政大夫刘公举臣六十暨配黄宜人五十寿序》石碑,碑文共一千多字,表达了刘光第对刘举臣夫妇的敬重,也抒发了对变法的悲观情绪和忧心国家民族安危的情怀。碑文通体颜体楷书,字迹遒劲张弛有度,是研究刘光第思想的重要历史文献。
抗战期间,冯玉祥将军曾评价说:“高门大姓聚居的三多寨,竟始终坚持杜绝娼妓、烟馆、赌场等污秽场所的开设。”
从一座默默无名的牛口山到声名远扬的三多寨,这期间不过数十年。但三多寨里曾出入的人物和故事却以各种形式印刻在自贡、川南的历史片段中,给后人提供了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豆)
退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