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2017-11-06孙卫芳
孙卫芳
摘 要:不会听讲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还影响人的素养,甚至影响将来的学习和工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积极的动力定型。叶圣陶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势在必行。
关键词:倾听;学习效率;习惯
镜头1: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其他学生就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喊着:“老师,我来,我来。”
镜头2:当老师提出问题后指一名学生作答时,其余举手的學生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唉!”然后像被霜打过的茄子似的垂头丧气,根本就顾不上听讲;或者是发言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其他学生却觉得“事不关己”,自己做自己的事。
镜头3:老师说:“请大家自学这些生字,读准它们的音,并与同桌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未等老师说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讨论,老师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孩子们的声浪中。
众所周知,学生上语文课,不外乎是由这四大活动的形式构成:(1)听,让自己充分了解别人的观点;(2)说,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感悟;(3)读,读懂课文的内容以及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写,即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或批注。可见,倾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习惯。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都被大人们宠着、护着,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喜欢别人听自己说、不喜欢自己听别人说的现象,久了就养成不愿听讲、不会听讲的习惯,因此就导致了上文所说的不良镜头。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明确倾听的意义,赋予理解的心态
小学生年龄较小,因此特别好动,表现欲较强,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只关注老师会不会请自己发言。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或名人故事来引导,让他们明确倾听的意义,认识倾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性,提高倾听的自觉性。首先要告诉学生倾听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能博采众长,弥补自身不足,同时倾听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我们上课时,要是能全神贯注、耐心地听,相信一定能获得新知识。最后,倾听时要保持理解的心态。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班级是一个大家庭,老师要顾及全体而不是面对一两个学生,因此,学生不可能每次都有表现的机会,不管自己有没有发言,都应该保持理解的心态,明白倾听也是一种学习。
二、教师以身作则,树立专心的榜样
小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我们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做一个耐心、专心的听众。在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时候我们要带头专心听,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都要注视着发言的学生耐心地倾听。尤其是不能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做其他的事或者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听完后再进行适当的引导或评价。在课余时间里,无论是学生“告状”还是找你谈心,我们都应该耐心听。只有这样,在学生的眼里,你才可能成为他们的榜样,同时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倾听模仿的氛围,让学生学有榜样,学行其法。
三、贯穿课堂始终,教给适当的方法
光靠说教,倾听习惯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有效的指导还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指导:
首先,要注意倾听的姿势的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表情、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其是否在倾听的表现。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倾听姿势做指导,如听同学发言时,眼睛不应看着老师。而应转头去看发言的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认真倾听。又如,如果同学回答对了或者他的想法跟自己一样,就冲着老师点点头,表示赞同或认可;如果同学的发言发生错误或是有偏差时可以微微摇头,等同学发言完毕后再举手补充,千万不能发出笑声。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这种眼神、表情的信息反馈,一目了然地观察、了解学生听课的动态,以达到更好驾驭课堂教学为目的。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应给孩子们正确的指导,即倾听要做到的“三心”:(1)要用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楚他们说的每句话,脑子里还要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些什么,是不是跟自己想的差不多。(2)要有耐心。发言人没有说完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别人的话,要听完别人的话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或与自己的想法相悖时,一定要耐心听,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如“我认为……”“针对这个问题,我有补充”等。(3)要虚心。当听到别人提出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同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样做到“说”“听”“想”相结合,学生就会倾听了。
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广泛而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抓住契机,反复练习,有效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