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十月革命的历史考察
2017-11-06薛南侯德泉
薛南+侯德泉
摘 要:近百年来关于十月革命的纪念活动与纪念文章数不胜数,本文选取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十月革命40周年、50周年和70周年三篇文章,通过回顾和分析这三篇文章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纪念十月革命、纪念的内容及历史意义,从而提出并回答该如何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的问题,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发展时期继续坚持十月革命的道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定道路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十月革命;纪念
十月革命对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纪念十月革命的活动来认识十月革命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百年来关于十月革命的纪念活动与纪念文章数不胜数,本文则选取了建国以来三次重要的纪念活动讲话或党报社论进行分析,以总结历史经验,思考在当前历史关头该如何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这对于我们明确“中国共产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1]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40周年纪念:“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光明大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反动统治彻底结束,中国由此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并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之后新中国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在1956年八大开幕式上指出“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2]。然而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并没有坚持多久,1957年4月,他讲:“八大决议关于先进生产关系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说法,是犯了个错误,理论是不正确的”,在1957年10月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八大决议没有提这个问题。八大决议有一段讲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种提法是不对的”,当时确实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共产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强调两条道路、两个阶级的矛盾对于稳定新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义的。但是,由于对1957年春夏的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又选择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方式,在全国展开了一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致使反右运动被嚴重扩大化了。
十月革命40周年的纪念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1957年11月6日,毛泽东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十月革命带给苏联的不可战胜和伟大成就,特别指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与十月革命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任务。毛泽东指出“苏联人民在四十年前举行的这个伟大的革命,正如革命导师列宁多次指出的,开始了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建立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曾经是世界上的劳动人民和进步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十月革命破天荒第一次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在十月革命后的四十年里,苏联两次发射人造卫星开辟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新纪元,全世界都公认,俄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大大增强,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上都赶上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四十年的进程证明了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所带来的成就,因此“事情很明显,在十月革命以后,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他就不能通晓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列宁主义,就不能正确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问题”,俄国革命的经验就是列宁指出了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必然性,“城市中心论”以及不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具体论断教条化,而是结合俄国的国情,走俄国特色的道路等等,在中国,北伐战争时以城市为中心夺取政权及之后的三次“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后果,使得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学习苏联的同时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突破“城市中心论”,找到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上,中国没有经验,一方面学习苏联强调要恢复和发展大工业,建立合作社,实行工业农业集体化等,另一方面与苏联不同的是中国的农业集体化是在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下完成的,而且农业生产总值与苏联大幅下降不同则是逐年发展,在八大时陈云还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创造性利用,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但同时,讲话中毛泽东指出“中国有一小撮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企图反对社会主义道路...他们的这种狂妄企图,已经在全国人民的反击之下彻底失败了”,“我们正在六亿人口中分期分批地推行这个人民自我教育运动,大概再有几个月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今后,我们准备每年或每两年举行一次整风运动,运动时间可以大为缩短,作为解决我国整个过渡时期各项社会矛盾的一个主要方法”等等,这些论断可能存在盲目自信,忽视客观规律的倾向,导致中共的政策重新回到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路线上,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对“右”唯恐避之不及,政治路线从此严重左倾,这些变化为之后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埋下伏笔。
2 50周年纪念:“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国内,虽然建国后的近二十年取得了些成就,但受社会主义大改造的影响,经济上急躁冒进的影响尚未清除,1958又开始了大跃进的准备工作,并将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高潮,此后虽经过1962年七千人大会两年时间的调整,国内的形势逐渐好转,但在政治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一直未能纠正过来,意识形态领域开展的错误的批判与斗争,最终使得“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国际上,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此之后,在苏联持续不断的出现大量揭露斯大林时代各种谬误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历史作用,否定苏联的历史。苏共二十二大以后,苏共领导人、苏联报刊连篇累牍的发表公开信,攻击中国党,推行外交上的霸权主义。与此同时,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也给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提供了一个反苏反共的机会,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恶浪,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混乱。endprint
因此,在这一国内国际形势混乱的关键时期,必须要纪念十月革命,保证中国继续沿着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打退国际上对中国的封锁以及消解国内群众对社会主义怀疑的情绪。于是在1967年,林彪代表中共中央在首都人民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大会上发表了讲话,其中,文章说到“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概括起来,就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在农村中发动农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是十月革命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新的伟大发展”,“毛泽东同志不仅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问题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列宁主义,而且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个当代最重大的问题上,划时代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列宁主义”,这些论断在原则上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的创造性的发展,是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当时的指导思想已经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本质,文章不乏一些“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等偏“左”的词汇,以及过分强调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强调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从而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在当时国际资本主义复辟、修正主义泛滥,国内政治上的“左”倾思想的尚未纠正过来的背景下,这次十月革命纪念讲话,只会强化极左思想,实际上背离列宁主义,背离十月革命的精神实质。
3 70周年纪念:“马列主义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在国内,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生产混乱,国民经济大大下降,知识分子遭到迫害,个人崇拜仍束縛在一些人的脑海里,人们急切的期盼中国能够摆脱困境。1987年《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驳了“两个凡是”,邓小平也给予这场讨论与支持,在多种力量的支持下,“打破僵局”“解放思想”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在之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及时、果断的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12月,邓小平提出中国要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这是一个新的的重要判断,这个判断规定了一个既积极又切合实际的设想,这就从根本指导思想上防止了重犯过去长期存在的脱离中国实际国情而急于求成的错误”。到1987年十三大,党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十年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归功于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是按照中国的国情来办,当然要学习别国的建设和管理经验,但不是照搬照抄,这是一面鲜明的旗帜,指引着方向。在国际上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一直呈现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并逐渐走向极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政治经济爆发了全面的危机,戈尔巴乔夫对马克思主义逐渐修正,对苏联的历史和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全盘的否定。
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的时候,在国内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坚持了正确的道路。《人民日报》于1987年11月7日第一版发布了纪念十月革命七十周年的社论,即马列主义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社论是代表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带有指导性的声音,是带有权威性的坚守党性原则的评论文章,因此这里也选取这篇文章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声音纪念十月革命。文章指出十月革命的道路,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世界和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分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各种矛盾,得出结论说: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说的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旧公式已经不适合于新的历史形势,由于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可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并且根据俄国是当时世界上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这一具体情况,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在俄国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列宁制定了适合俄国国情的战略和策略,从而把革命引向胜利,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中是这样,在革命胜利后建设国家的时期中也是这样”,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应当是切合本国实际的一条发展道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十三大上“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十分重要的命题。这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国情,是进行决策、制订路线的根本依据。只有对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有符合实际的认识,才能在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时防止“左”的和右的偏差”。在这个时代纪念十月革命七十周年,文章着重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要对列宁主义进行合乎国情的创新,这是对十月革命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的这一种革命的实事求是精神的发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地开拓前进。
4 100周年纪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今年是纪念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也正值十九大召开之际,习近平在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会上指出,在今后和未来的发展中,“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这一关键时刻,要“认清历史变革、立足历史方位,就是在明确历史任务、把握事业进程”,所以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越是需要明确道路的方向。
要充分肯定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列宁的伟大贡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的。恩格斯在1847年《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产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固有的矛盾,尽管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的客观经济规律导致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成为历史的必然。但到19世纪末列宁活动的时期,列宁分析了资本主义已经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加不平衡,所以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链条上就产生了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就有可能在这些薄弱环节上首先取得胜利,这是根据当时的世情和国情提出的,改变了马克思恩格斯先前的论断。于是,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他划时代的功绩,任何人都是抹杀不了的。这使得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之后苏联在工业、农业、科技和文化上的成绩也完全证明了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而20世纪末苏联的解体是与当时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逐渐脱离甚至背叛社会主义有关,这绝不能归结于十月革命,事实证明,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光明大道。endprint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无论是斯大林搞他的‘社会主义模式也好,还是苏联上层‘自我政变也罢,归根结底是‘和平年代的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信仰的抛弃,进而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走向低潮。但社会主义在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方兴未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有自信的底气。今天,实现人类共同利益、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共同安全正在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而这些共识正是与社会主义的理念、价值吻合的,所以,中国有道义上的优势,有理念上的优势,我们有自信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们当然要在继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上坚定道路自信,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十月革命100年来,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波折。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30多年前邓小平说,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那么现在我们是否完全搞清楚了?100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必须通过不断地建构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而这种建构必须遵循如下基本规律:
第一,必须立足本国国情。立足国情,就是要立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的旗帜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习近平指出,虽然我国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的发展时期,必须将新的国情与理论统一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把‘初级阶段与‘强大起来统一起来,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和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三,必须符合现代化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什么是现代化?这个有很多研究。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化。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有些文明成果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一球两制”的世界,资本主义在与社会主义的并存发展中,来自社会主义的批判实际上对它起到了不断纠错从而不断获得生机的作用。那么,我们也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的一些文明成果。
注释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人民日报,1956年9月15日。
[3]《毛泽东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658页。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做革命的促进派》,1957年10月19日。
[5]《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议上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人民日报,1957年11月7日。
[6]《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会议上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人民日报,1957年11月7日。
[7]《在首都人民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大会上林彪同志的讲话》.人民日报.1967年11月7日
[8]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379页。
[9]《马列主义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人民日报,1987年11月7日。
[10]《马列主义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人民日报,1987年11月7日。
[11]《马列主义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人民日报,1987年11月7日。
[1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1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57页,2006年。
[15]《习近平总结苏共亡党教训敲响啥警钟?》,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7日。
[16]《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17]韩庆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做理论准备》,《学习时报》,2017年7月29日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林彪.在首都人民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大会上林彪同志的讲话[N].人民日报,1967-11-7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7-28
[4]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N].人民日报,1956-9-15
[5]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8]马列主义要与本国實际相结合——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N].人民日报,1987-11-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习近平.习近平总结苏共亡党教训敲响啥警钟?[N].人民日报,2013-10-27
[11]韩庆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做理论准备[N].学习时报,2017-7-29
[12}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1-6
作者简介
薛南(1994-),女,河北武安人,2016级硕士,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侯德泉(1968-),男,湖南遂宁人,政治学博士,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民族理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