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待花开自有精彩

2017-11-06张季松韦娜

新课程·小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表达自由

张季松+韦娜

摘 要:教育是一种微笑的艺术,它需要教师太多的爱意与耐性;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它需要教师静静地等待。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因为多数老师缺少那份耐性和等待,由此形成一条听作文、读作文、仿作文的教学捷径。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部分老师不愿意走这个捷径,而是慢慢地等,慢慢地欣赏那些花儿的自由开放……

关键词:静静等待;自由;表达

一、案例背景

二年级下册,是为中高年级习作教学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西师版课标教材积累与运用(五)安排了一个看图写话,图画展示的内容是一个池塘,荷花盛开,一张荷叶上一只大青蛙;池塘边草地上有三个小学生,一个小朋友双膝跪地,两手向前捧着,一只小青蛙跃入水中。

从教学参考、网上查阅以及其他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来看,基本是把教材上的图画解读为一个孩子抓了青蛙,另两个批评他,叫他放了。他知道错了,然后放回了青蛙。

也许图画作者和编者是这样的意图,可是我想,如果教师这样去引导,孩子们会跟随思路去想,是能顺利说出故事内容,在学生写的时候,再适当点拨一下,学生即可顺利成文。

可是,教学能这样牵着鼻子走吗?我不能。下面是韦老师的教学片段。

二、教学案例

“孩子们,夏天到了,郊外的池塘里穿着绿衣裳的青蛙唱起歌来,粉红娇艳的荷花跳起舞来,可热闹啦。你们喜欢出去玩吗?”

“喜欢!”

“我也喜欢,其他小朋友也喜欢。有一天,三个小伙伴到了池塘边,他们在做什么呢?老师不知道。希望同学们看了后告诉我。好不好?”

“好!”

大屏幕打出了教材的图画,孩子们一看就兴奋起来,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一说为快。我没有立即叫孩子站起来说,而是提醒:“孩子们,别忙。要仔细观察,想想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有些谁,他们在干什么。”同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

孩子们似乎更等不及了,小手举得高高,有的激动得站了起来。

我微笑着,指了指板书,提高了声音:“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说一句话,把黑板上的问题说清楚。别太大声,自己能听见就行。”教室里顿时叽叽喳喳,每个孩子都张口说话了,语句长长短短,声音大大小小,但脸上都显现出想象的兴奋。我注意听着,观察着孩子的小嘴巴,不时点点头,暗示每个孩子都说得好,老师都喜欢。

“这三个孩子叫什么?你给他们起名字了吗?分别是小明、小华和小花,看谁起的名字好听。”

“大青蛙是小青蛙的爸爸、妈妈还是……”

孩子们又说开了,还是各说各的……

三、写话反馈

(一)题目

《小青蛙回家了》《他改错了》《爱护小青蛙》《放生小青蛙》《迷路的青蛙》……

(二)故事情节

1.三个小朋友各自养了小蝌蚪,一个小朋友养的先长成青蛙,就去把青蛙放到池塘里。另外两个朋友也想等自己养的蝌蚪长成青蛙后放到池塘去。

2.三个小朋友碰到一只小青蛙在草地上迷路了,小青蛙请他们送他回家,三个小朋友就帮助小青蛙找到了家。

3.一个小朋友抓了一只小青蛙来玩,被另外两个小朋友发现了,说青蛙是保护庄稼的能手,不能抓来玩,要他放了。他说只是抓来玩一会儿,过会儿就要放青蛙的。他也说到做到了。

4.一个小朋友捉青蛙来玩,另外的小朋友说他伤害小青蛙就是伤害自己,还问他“你忘了老师讲的要知错就改吗”,这个小朋友就及时改正了错误,放了青蛙……

5.一个孩子发现了受伤的小青蛙,拿回家治疗。等青蛙伤好后,约了两个同学来放青蛙。

6.三个好朋友看到一只小青蛙在草地上,一个小男孩非常喜欢它,就捉来抱一抱,然后放到池塘里。

……

(三)关于大青蛙

1.有说大青蛙是小青蛙的爸爸、哥哥、妈妈、伙伴、朋友……各种各样。

2.有说大青蛙在荷叶上唱歌,有说大青蛙在叫喊小青蛙……

3.有说小青蛙回家后,送小朋友荷叶和荷花,有说小青蛙回家后,青蛙妈妈(哥哥)感谢小朋友……

(四)好词佳句

绿油油的草坪像绿毯;走过树林,越过大山;活蹦乱跳;你一言我一语;突然,然后;清澈的河水,兴高采烈,蹦来跳去,“扑通”一声蹦下水;忽然,急忙,荷花开得粉红粉红……

(五)篇幅

有写两篇多的,一篇多的,大半篇的,四五行的。

(六)问题

1.怎么放青蛙的,不够具体。

2.标点符号,有些该停顿的地方没有标点。

四、评析与思考

先说案例的精彩:

我认为韋老师的精彩在于尊重孩子们的生活经历,还原孩子自由的想象和表达。首先课堂上的指导语很少,“想想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这三个孩子,他们叫什么?你给他们起名字了吗?”这种指导语只关注思维的点拨,摒弃了内容上的灌输与限制。其次是减少了课堂上优等生对其他学生自由想象和自由表达的限制。这是教学时容易被忽视的,我们为了节约时间,为了课堂的“好看”与“亮点”,迫不及待地用优秀学生的回答来替代全班学生思维的现象比比皆是。韦老师却避免了这方面的问题,比如韦老师的指导语“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说一句话,把黑板上题的问题说清楚。别太大声,自己能听见就行。”比如韦老师的教态“我注意听着,观察孩子的小嘴巴,不时地点点头,暗示每个孩子都说得好。”事实也证明,这种自由的想象和自由的表达能揭示儿童的心理世界:丰富多彩,百花齐放,有我们想不到的人性美。

再说“精彩”背后的思考:

也许我们都不喜欢“千篇一律”,也许我们都明白“千篇一律”会束缚孩子的思维和想象,是在做坏事;也许我们都惊讶于韦老师带给我们的“自有精彩”,羡慕她在批改作文时的快乐和充实。我们也明白并非只有韦老师尝试过还给孩子自由,放飞孩子的想象。但为什么就没有更多的教师乐意这样去做呢?原因也许很多,仅说一二:

“千篇一律”具有现代加工“整齐划一,高效获利”的强大生命力。从过程上看,对这个案例而言“千篇一律”的操作是教师先介绍画面的大体意思,然后请几个优生配合一下,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写,其他学生倾听,学生按照教师的“编写”简单调整或直接誊抄,一节课就可以完成,而且批改轻松。如果有旁人在听课,师生还会因为个别优生的精彩,带来全班同学的掌声。从结果来看“产品”都能“故事完整,篇幅整齐”,还有思想教育“保护青蛙”“知错就改”的附加值。如果以20分的写话来评判,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17~18分。也许在评判标准上会有杜绝“抄袭,千篇一律”的条款,但现实中再厉害的评判也不过是扣个“羞愧”了事。

相对于“千篇一律”而言,“自有的精彩”就费劲得多。首先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囿于教参和教案,应准备多种可能的情况,梳理出各种可能性的综合指导框架,如本案例中的“时间、地点、他们是谁、在干什么”。其次在课堂上要调控好优等生的积极表现和落后学生的消极等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再次这样做的“整体结果”却不一定有“千篇一律”好,固然有一两个“想象奇特,给人惊喜”的高分,但也有可能更多“篇幅太短,故事残缺,语句不通”的低分,未必能平均上“千篇一律”。这样的课,看起来显不出什么高潮和亮点,还有被巡课者认为“闹闹哄哄,纪律不好”的嫌疑,更何况这样的教学一节课固然是不能完成,需要在批改上占用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

也许一切幸福都会伴生对等的磨砺与痛苦,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过这些磨砺的人,才能打开儿童的内心世界,走进丰富多彩的百花园,并乐在其中。只有在教学中有足够勇气和耐心的人,才会静静地等待花儿的自由开放,才有机会品尝花儿开放中的那份精彩。

参考文献:

[1]安桂清.案例研究的意蕴和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7).

[2]刘华.案例分析:走向实践性理论的创生[J].教育发展研究,2008(8).endprint

猜你喜欢

表达自由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