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在我国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
2017-11-06胥爱欢李红燕
胥爱欢+李红燕
摘 要:区块链技术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底层技术,对于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效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有助于实现金融扶贫中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有助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参与各方形成有效合力,有助于形成多方共赢的金融精准扶贫架构和模式。但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精准扶贫领域应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基础设施等现实条件尚未完全具备、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达到应用要求、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资源比较缺乏等。为此,建议建立扶贫开发区块链助困系统,研究制定支持“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发展的优惠配套政策,积极搭建“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技术的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加快推进“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先行先试。
关 键 词:区块链技术;金融精准扶贫;普惠金融;金融科技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517(2017)05-0034-07
Abstract: Block chain technology, as an important technology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financi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ervices. It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s of aid in financi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s helpful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Block chain technology is also helpful in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multi-win-win financi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s structure and model.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block chain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financi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lso facing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incomplete infrastructure, underdeveloped technology,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In respons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lock chain supporting system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support the application of “block chain +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we should also actively build “block chain +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pplication scenario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mechanism, and speed up the “block chain +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pplication scenarios pilot application.
Key words: block chain technology; financi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clusive finance; financial technology
一、引言
改革開放30多年来,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已有超过7亿人摆脱了贫困。虽然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但是仍有超过7000万人处于贫困状态。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前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金融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传统的金融扶贫主要依靠金融机构物理网点延伸和经营网络布局完善向帮扶对象提供金融服务。这种金融扶贫方式存在着服务精准性不足、 扶贫资金难以做到全程监管、金融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近年来,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金融扶贫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但如何应用尚在探索中。
目前,在国外,许多金融机构和支付清算组织正在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比如,花旗银行成功试验了一个称之为“花旗币”的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技术;德意志银行开展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编程债券的实验;澳大利亚最大的两家银行──澳大利亚国家银行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改善和提升银行业务服务效能;瑞银集团已经开展了20多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实验,涉及金融交易、支付结算和发行智能债券等领域;新加坡资讯通讯发展局、新加坡星展银行和渣打银行共同开发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概念证明分布式账本;纳斯达克成功建立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私人股权交易平台──Linq;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首次批准美国一家在线销售品牌折扣商品尾货的公司——Overstock在区块链上发行公司股票; 国际信用卡组织Visa正在积极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汇款实验; 网络金融支付转账系统平台Ripple正在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国际汇兑服务等。 在国内,一些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开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试验。比如,招商银行在国内率先实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全球现金管理领域的跨境直联清算、全球账户统一视图以及跨境资金归集这三大场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携手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托管系统。endprint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试验正在积极开展和努力探索。但是,将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扶贫领域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将结合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和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和特点,研究区块链技术在我国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以期为我国金融支持扶贫攻坚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Brau等(2004)认为,在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一般较为明显地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金融发展可以为贫困者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其金融需求[1]。Naceur等(2016)基于143个国家的金融数据进行研究,证实了金融深化能够降低贫困的发生率[2]。徐荟竹等(2012)和伍艳(2012)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可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率呈负向影响关系[3-4]。由此可知,大多数已有研究认为金融能够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金融精准扶贫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难点。周立等(2002)认为,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金融排斥现象制约金融在贫困地区发挥作用[5]。刘锡良(2006)发现,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较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认为信息不对称、可抵押物缺乏是金融抑制的主要影响因素[6]。郭利华等(2017)对国际上金融扶贫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贫困人口由于教育水平低、抵押资产缺乏、风险管理手段和能力不足,导致在精准扶贫中面临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不可持续等难题[7]。张大伟(2016)认为,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在于扶贫与商业银行市场化经营目标之间,在利率定价、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冲突,解决办法在于建立扶贫信息精准获取机制和构建贫困户金融信用信息共享机制[8]。李沁莲等(2017)认为,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与金融精准扶贫实践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贫困地区网点布局不完善、扶贫信息共享不充分[9]。陈长民等(2017)对金融扶贫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与网点布局不够优化制约着脱贫攻坚,优化扶贫资金配置能够提升扶贫效率[10]。
由此可知,已有文献认为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在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风险防控能力不足、金融机构放贷动力不足以及不可持续等方面。而对于解决的对策和途径, 虽然研究中也给出了建议,但是主要集中在构建信息共享机制、优化金融网点布局、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较少从技术创新角度提出解决思路。
近年来,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金融扶贫提供了新思路。区块链技术具有一系列技术优势,为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提供了新的可行途径。赵扬等(2017)认为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降低金融市场的支付成本,而且能够避免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11]。张荣(2017)以及巩世广等(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等特征,可以为提高金融交易信息透明度提供新的解决思路[12-13]。而尹冠乔(2017)对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加密货币、金融交易与清算、智能合约、公司治理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14]。
综上所述,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区块链技术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底层技术,其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定制化等特性可以促进金融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效能。而对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扶贫领域的应用研究比较少,本文将在分析当前我国金融精准扶贫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我国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效能的可行性,剖析其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当前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夯实金融基础设施等方式,推动金融机构增加对扶贫开发金融服务的供给,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是,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扶贫过程中也存在着帮扶对象难以精准识别、扶贫项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平衡、扶贫参与各方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等问题,这使得我国金融扶贫在当前脱贫攻坚中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扶贫的帮扶对象难以做到精准识别
金融精准扶贫首先要解决好帮扶对象的识别问题。 金融机构与帮扶对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使得金融资源与帮扶对象不能有效对接,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金融机构难以精准识别帮扶对象。金融管理部门与政府相关部门间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协调机制,部门间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壁垒使得金融机构掌握的帮扶对象信息不能实现动态调整、实时跟踪,难以有效识别帮扶对象的金融需求。二是金融机构难以精准切入扶贫项目。 一方面,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金融需求潜力挖掘不够,培育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措施和手段跟不上,运用传统技术对平面数据信息进行挖掘难以寻找到切入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制定的扶贫产业规划和一些扶贫重点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很少有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机构不能提前对扶贫项目进行储备和介入,导致金融在扶贫中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金融扶贫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平衡
金融精准扶贫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但是,在实践中金融精准扶贫主要依靠金融机构来实施,而金融机构在关注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二者难以得到有效的平衡。一是物理网点布设成本较高。在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布局往往不完善,为了开展金融扶贫就需要补齐物理网点不足的短板,这就需要增加较高的经费投入。二是人力成本投入较高。以金融扶贫中的小额信贷产品为例, 据对广东省内16个地市金融机构的调查,金融机构管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平均每亿元贷款需要44个信贷人员, 分别比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和企业贷款业务多41人和42人。三是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经济收益较低。由于帮扶对象较为分散、规模效益较小等原因,单位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 以金融扶贫中的小额信贷产品为例,据对广东省內16个地市金融机构的调查, 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平均收益率为1.43%,分别比住房按揭贷款和企业贷款业务低5.08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endprint
(三)金融扶贫的参与各方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当前,金融机构参与金融精准扶贫大多是在金融管理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推动下参与的,缺乏多方共赢的金融精准扶贫架构和模式。 一是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在扶贫过程中,难以做到对帮扶对象的诚信信息及时更新、扶贫项目及时跟踪、融资信息及时挖掘、金融需求及时满足、扶贫效果及时评估, 难以做到对扶贫项目的全程管理、全程监督、全程审计,金融扶贫项目的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管控,金融扶贫的效率较低。二是政府部门、 金融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在参与扶贫过程中,大多是以政府基金担保、扶贫基金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源参与扶贫,并未解决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主动性不足问题, 金融扶贫项目的可复制性、商业可持续性较差。
四、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效能的可行性
区块链技术是建立在点对点网络基础上,利用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加工和运用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15]。它具有大数据、去中介化、信息可信透明、广节点分布、可追溯、自动形成诚信生态系统等特点[16]。“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的发展和推广,对于解决当前金融精准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效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区块链技术的共识特征,可以借助大数据进行客户画像, 有助于实现金融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
区块链技术的共识特征包括共识算法、不依赖人和机构建立信任关系[17],可以在金融扶贫参与各方的信息录入、筛选对比、识别真实信息等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并结合指纹识别技术将身份信息印证上链,进而实现对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具体来说:一是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打破金融机构与帮扶对象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瓶颈,实现对帮扶对象金融需求的精准识别。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共享、持续跟踪等特点,有助于消除金融管理部门、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与帮扶对象之间的信息壁垒,将帮扶对象的各类信息在数据库中进行筛选比对,以便能够及时、 精准地识别出有真实金融需求的帮扶对象。同时,在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可以对帮扶对象的数据资料进行实时存储和分析,可以将其嵌入到政府帮扶政策和金融机构精准帮扶体系中,对帮扶对象的金融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和充分挖掘。二是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对扶贫项目进行精准识别和全程管理。在区块链技术架构下,可以建立基于贫困对象数字资产的价值管理平台和贫困地区产业信息数据库,及时梳理与帮扶对象相关的数据资料,培育贫困地区有价值的特色产业,采用价值导向、信用链接来激发个人或地方产业发展的潜能,提升金融精准扶贫的服务效能。
(二)区块链技术的开放特征,可以降低扶贫资金的综合成本,有助于实现金融扶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区块链的开放特征包括去中介化、开源算法、可扩展、多中心等[18],可以依托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 与扶贫项目资金进行有效匹配,对扶贫资金运用的各个阶段实现全程跟踪,有效解决各项金融扶贫政策落实、资金到村到户“最后一米”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金融资源在扶贫过程中广覆盖带来的投入成本高的问题,从而实现金融扶贫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一是在区块链技术架构中,诸多节点构成了金融扶贫的分布式网络系统,不需要传统上承载金融资源的物理中介,可以在实现金融资源广覆盖的同时,有效降低物理中介布局的成本。二是在区块链技术架构下,金融机构在扶贫过程中可以自动建立信息开放、可信的诚信生态环境, 实现运用多维数据来描述帮扶对象的诚信问题,降低金融扶贫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识别信息、筛选信息、跟踪信息等所耗费的成本[19]。
(三)区块链技术的安全特征,可以实现金融扶贫的全流程管理,有助于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
区块链技术的安全特征包括可追踪历史、防止篡改、不可撤销等,可以实现区块链信息与行为的全流程存证, 精准扶贫全周期的阶段追溯与审计,可以实现对金融扶贫网络参与各方的全程管理、跟踪监督、有效监管[20],避免人为因素降低金融资源扶贫效率的同时, 更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控制风险、判断金融扶贫效果的手段,有助于实现金融扶贫中参与各方形成有效合力。同时,将区块链技术嵌入金融精准扶贫系统,通过建立诚信积分、智能合约管理资金、扶贫应用服务平台等,降低金融机构参与的成本和风险, 使得金融管理部门、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帮扶对象之间实现共赢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在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的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储备了一批有前景的项目资源,推动金融机构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增强了金融扶贫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可持续性。
五、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效能的制约因素
虽然“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 并且也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但是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需要突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块链技术运用于金融精准扶贫的现实条件尚未完全具备
把区块链技术大规模应用于金融精准扶贫场景的现实条件要求较高,对贫困地区及精准扶贫相关方都具有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初始投入成本较高。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扶贫领域大规模应用需要满足一定的硬件条件,比如较为发达的信息通信网络、性能较高的信息处理设备、较为完善的电力网络设施等,这都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会给贫困地区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二是大容量存储空间也对应用提出了挑战。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金融精准扶贫领域,减少信息不对称对金融扶贫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记录金融扶贫领域发生的每一条涉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扶贫对象的信息,并且在这个信息系统中的关键节点都要成为一个数据模块,有足够的信息存储空间实时传输、下载、存储和更新数据信息。如果考虑到各个节点或参与者传输、下载、存储和更新数据的同步性,对信息存储要求将会更高。三是基于区块链构建的金融精准扶贫网络信息系统需要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金融精准扶贫想要达到金融机构与扶贫各方多赢的目的,需要大量数据的记录和共享,同时由于贫困户及贫困地区等部分节点不可避免地存在較为薄弱环节,一旦在某个时点产生的数据交易量超过其容纳能力,那么整个系统就会自动进入堵塞状态,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效能就会大打折扣。endprint
(二)金融精准扶贫场景的参与者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对接的难度较大
在当前金融精准扶贫中,各个参与方的信息尚未实现共享,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可以集合各个参与方的信息。各个部门非标准化和差异性较大的系统实现对接原本就存在较大的难度,然而,如果要应用区块链技术形成各个参与方信息可以互通的金融精准扶贫网络信息系统,每个参与方形成的各个节点都必须进行对接。金融精准扶贫领域存在着扶贫对象、金融机构、政府部门、风险分担机构以及参与企业等各类主体。确保涉及各个参与主体的接口能够平稳运行和顺畅对接, 具有一定的挑战。另外, 当前金融精准扶贫领域存在着数量较大、网络连接困难的贫困对象,并且在许多扶贫项目中也存在着数量众多、利益交织的参与主体。如何在“区块链+精准扶贫”场景中实现众多参与主体顺利对接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金融扶贫网络信息系统,并且确保系统中的节点涵盖所有参与方,也是需要突破的现实难题。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精准扶贫场景尚存在技术、人才等障碍
一是智能合约在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需要进一步验证。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效能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智能合约,而智能合约的良好运用需要依靠数字货币点对点交易信息的智能化互动作为重要支撑。但是,目前智能合约应用于精准扶贫领域缺乏数字货币作为基础,并且也没有标准化合约范本可以应用,这就使得智能合约在金融精准扶贫领域应用尚需进一步地开发和设计。二是现有金融基础设施与区块链技术的对接也需要技术上的突破。当前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已经投入了规模较大的金融基础设施,比如助农取款点、 综合金融超市和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等,如何以最低成本实现与现有金融基础设施的对接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三是研究和应用人才资源缺乏。当前贫困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内,既懂区块链又懂金融且懂法律的跨界人才比较少,成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一大障碍。
六、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效能的建议
(一)探索建立扶贫开发區块链助困系统
未来,可以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探索建立包含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扶贫对象、新闻媒体、独立监督人员等主体组成的扶贫开发区块链助困系统,把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扶贫对象识别、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和成效评估。可以先选择在部分省市的贫困地区作为试点,探索建立扶贫开发区块链助困系统,先从扶贫对象识别、扶贫资金使用监督等领域开始,逐渐拓展到扶贫项目挖掘和匹配、扶贫成效实时评估等更深入的领域。比如,利用区块链的信息筛选对比、识别真实信息等功能以及指纹识别技术,通过扶贫对象和扶贫干部对扶贫对象的信息进行双指纹确认,并将上述信息印证上传至扶贫开发区块链助困系统,从而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利用区块链可追溯、交叉验证等特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主体在将扶贫资金投给扶贫对象时,其每一个步骤的信息都要上传至扶贫开发区块链助困系统,形成完整、公开、不可篡改的信息链条,系统中每一个节点都有义务验证和监督信息链条中每一条信息的真伪,从而实现对扶贫资金使用的全程管理、全程监督。
(二)研究制定支持“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发展的优惠配套政策
发挥好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政策配套和落实的力度,推动区块链技术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一是综合运用财税减免、奖励和补助等配套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研发和推广“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的各项技术,对涉及“区块链+精准扶贫” 应用场景技术研发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增强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发展的积极性。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技术试验性、商业性应用的投入。引导和鼓励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社会资本与“区块链+精准扶贫” 应用场景技术研发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实现有效对接,完善研发和应用领域的投融资模式,为“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发展提供长期可持续资金支持。三是大力推动贫困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块链+精准扶贫”场景的应用夯实硬件基础;强化贫困地区群众的互联网知识普及教育和诚信教育,为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三)积极搭建“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技术的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
加强对国际上区块链技术应用在扶贫领域创新趋势的跟踪研究,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大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投入。一是推动金融机构、清算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在区块链、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信息存储等共性、基础技术研发上集中发力,力争相关技术及早取得突破。二是将与“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相关的技术研发列入政府重点资助的课题研究范围, 尽快组织相关研究力量联合攻关,为“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发展和推广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借鉴国际区块链联盟的经验,推动金融机构特别是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组建“区块链+精准扶贫”合作联盟,作为推动“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核心载体,积极研发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核心技术,积累数字普惠金融应用试验的经验,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扶贫领域提供支撑。
(四)加快推进“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先行先试
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及面、逐步实施”的原则,稳步推动“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的发展和推广。一是鼓励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起设立“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创新发展孵化基金、产业联盟,率先开展“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试验。一旦相关应用条件成熟后,可以在全国范围逐步推广。二是在发展“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过程中,加强区块链技术与现有征信系统平台、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等金融基础设施对接的研究,充分发挥现有金融基础设施的作用。三是在“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技术研发中,加强“区块链+精准扶贫” 应用场景发展与现有产业扶贫项目的对接,将金融精准扶贫项目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项目。四是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研发及其应用人才的培养,研究推动“区块链+精准扶贫”与现有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为“区块链+精准扶贫”应用场景发展和推广夯实基础、创造条件。endprint
参考文献:
[1]BRAU J C, WOLLER G M. Microfinance: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J]. The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Finance,2004(9).
[2]NACEUR S B, ZHANG R X. Inequality and Poverty: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 Financial Development, 2016(2).
[3]徐荟竹,车士义,罗惟丹,等.公共财政、农村金融改革和可持续金融扶贫研究——基于连片特困区375 个贫困县的调研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2(1).
[4]伍艳.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全国和分区域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5]周立,胡鞍鋼.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02 (2).
[6]刘锡良.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7]郭利华,毛宁,吴本健.多维贫困视角下金融扶贫的国际经验比较:机理、政策、实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4).
[8]张大伟.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与破解之道[J].清华金融评论,2016(11).
[9]李沁莲,李丽娜,白亚男.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的研究——以四川省茂县为例[J].中国商论,2017(6).
[10]陈长民,刘宇晖.陕西省信贷扶贫效率评估与对策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6).
[11]赵扬,张夏,韦博洋.区块链技术给金融市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物价,2017(6).
[12]张荣.区块链金融:结构分析与前景展望[J].南方金融,2017(2).
[13]巩世广,郭继涛.基于区块链的科技金融模式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4).
[14]尹冠乔.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潜在问题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17(2).
[15]张锐.基于区块链的传统金融变革与创新[J].西南金融, 2016(10).
[16]何广锋,黄未晞.区块链技术本质以及对金融业的影响[J].清华金融评论,2016(4).
[17]林晓轩.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中国金融,2016(8).
[18]张苑.区块链技术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2016(5).
[19]任安军.运用区块链改造我国票据市场的思考[J].南方金融, 2016(3).
[20]王硕.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创新趋势分析[J].上海金融,2016(2).
(责任编辑、校对:龙会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