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文教学从有效朗读开始

2017-11-06马玉华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43期
关键词:承天寺古诗文苏轼

马玉华

朗读,是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朗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可将朗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这种课型适用于诗歌、文言文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追求这种高远的创新境界。

初中阶段,学生最难学、最怕学、最烦学的就是古诗文。古诗文因为作品的时代原因,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相差较远,再加上大部分教师主要从考试角度进行教学,很多难解的古诗,课堂简单领读或齐读一下,马上就分析诗句文句的意思,且大多是教师讲解。教师费劲口舌,学生忙着记录,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生厌,课堂上的活力及有效性可想而知。所以,教学古诗文,语文教师应该从引导学生有效诵读开始,含英咀华,多层面地指导学生反复吟哦,在赏玩中读出感觉,读出兴趣。

古诗文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因此教学方式中的朗读领悟尤显重要。教师上课的时候,可以未成曲调先“诱”情,课堂开始就適时创设情境,营造浓浓的朗读情感氛围,努力为学生的情感蓄势。有了情感的氛围,再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努力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并引发出学生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这样,课堂上以有效朗读开始,并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吟诵,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古诗文教学也就真正回归到本真了,学生课堂上也就不会机械地操作和被动地识记一些知识了。只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自主宽松的氛围和自身情感与诗文情感的不断对接中,学生才能尽情地读,尽情地说,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课堂的活力也才可以唤起。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课堂开始,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本文相关背景知识,出现月下竹林、朦胧夜景、古寺塔院等画面,隐约的背景音乐及深情的课文朗诵随之响起。学生饱尝视听盛宴,为之陶醉,情不自禁地跟随朗读,多媒体循环播放,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月色中,一遍又一遍地轻声跟读。然后,教师表扬学生刚才朗读投入,并结束刚才的视听,要求学生凭刚才对课文的初步感悟,“清读”课文,激励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诵读,在全班开展朗读点评活动。全班学生踊跃朗读品评,刚开始,有些学生有点小紧张、拘谨,渐渐地学生会越读越流畅自然,声情并茂。学生在这样亢奋的状态中朗读着,思考着,评说着,学生慢慢地走进了承天寺,走进了苏轼的内心世界。最后,屏幕上再次出现优美的画面,深情的朗读再次响起,学生沉醉在皎洁的月色和幽静的寺院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谪黄州的第四年写的,在已是初冬的夜晚,月色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作者无法睡眠,出门步月,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光之美,创造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诗人忘却了个人得失,表露出安闲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短文好似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光辉,都体现着作者“自适”“自乐”“自我排遣”的情怀。教学这样凝练含蓄、将复杂炽热的内心世界用清隽的诗意美表露出来的情丝如水的古代文学精品,如果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定然会索然无味,效果也可想而知。

因此,不难发现,在本节课开始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诗意般的情境,通过图文、背景音乐和深情朗读,为学生走近苏轼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在情境的感染下,学生一遍遍地自觉跟随朗读,不知不觉地已经被带进了文本之中,从而为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作了较好的铺垫。学生在课堂进行了这样的有效朗读,就得以和苏轼这位文学大师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在后面的学习中就会将自己读诗时的情感和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使古诗文的生命得以延续。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瑰宝,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如果还是只注重分析讲解,学生就很难体味到古诗文的语言之美、情韵之美、意境之美。所以,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有效朗读中走进文本,使课堂教学从有效朗读开始,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悟诗意,启发想象,入境悟情。让课堂充满激情,使学生真正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作为一种素养积淀下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承天寺古诗文苏轼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人与寺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苏轼吟诗赴宴
夜游承天寺记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承天寺文化价值与保护初探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