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性历史教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例谈
2017-11-06刘新明
刘新明
(三明市第九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1)
在开放性历史教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例谈
刘新明
(三明市第九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1)
开放性试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亮点,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的热点,是学生历史考试中的难点。积极构建开放性教学平台,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研讨,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学生在开放性教学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运用史料进行论证,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开放性试题;开放性历史教学;独立思考
开放性试题是近年高考命题专家的“力作”,重在创新,年年“变脸”,体现命题思想与水平的试题,与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是历史学科试题的集大成者。开放性试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首先是命题思想的开放,以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潜力为出发点,不受材料、题型、设问、答案等限制,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命题者的学术水平与命题思路;其次是题型的开放性,题型年年创新,设问新颖,具有原创性;再次是答案的开放性,没有预设答案,甚至没有提供参考答案,为学生独立提出观点,并运用史实进行论证提供开放性的选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开放性试题的成文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师当前面临的新课题。笔者以一节公开课“历史论述题的解题策略”的教学为例,探索通过开放性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一、基于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思路
开放性试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选材灵活、设问新颖、没有预设答案。开放性的设计让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成长的学生确实难以适应。目前历史教学大都是侧重历史事件原因、影响的分析和历史特征的概括等基础性的教学,每一个问题都有现成的答案,历史教学侧重的是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历史课堂上教师都是按照预设好的教学内容和情景进行教学,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论证问题的机会很少,甚至因为要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提出的与教材、与教师预设不一样的观点采取不理睬、漠视的态度,从初中到高三的历史教学大都没有给学生独立论证的机会,在高考前让学生迅速适应开放性试题确实是大挑战。因此,“历史论述题的解题策略”的设计核心在于开放性,通过开放型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一)教师思想的开放
教师在思想上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果教师思想不开放,无论再精彩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呈现最终都会按教师预设的教学结果发展。本节课的设计核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提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学生扮演教师进行评分,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引导与评价,课堂本身就是开放型。只有开放型课堂才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才能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二)教学素材的开放
近六年全国1卷开放性试题(2012-2016年第41题,2017年调整为第42题),按所考查的历史解释素养(能力)进行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史事—理解—理解—描述”型和“观点—辨析—评论”型。[1]按开放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半开放题,题目中有一个具体的理论或观点,如2012年“冲击—反应”模式,2015年“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2016年“制度构想与实践”,学生可以围绕理论或观点进行论述。另一类为全开放题,如2013年地图题和2014年的目录题,2017年中外历史事件简表题,这类题目没有任何具体理论或观点,学生要自己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证。
(三)课堂教学的开放
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分组讨论课前发放的导学案,对重要的几个问题,每个小组都必须在课堂上生成一份集体讨论的成果,用班班通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成果提出改进建议,并要求学生进行评分,让学生对历史论述题有直观的认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由于题目本身的开放,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成果也是开放的、不可预设的,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要在第一时间对课堂生成的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
二、呈现开放性的历史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教育部考试中心刘芃说:“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设计意图:本公开课是在5月9日,在学生做过大量的各地各类试卷的基础上,重新回归高考原题,解读开放性试题高考原题,让学生领悟在开放性试题的命题水平上,各地各类试卷与高考原题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二)解读2017年全国历史考试大纲
主要涉及“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主义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两方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正确理解高考选拔功能,要做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独立思考,科学论证,提出观点。
(三)小组合作探究一
展示2013年全国1卷第41题: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全班7个学习小组,小组合作讨论,第一步:每个小组提炼出一条信息,并用班班通的实物投影仪直接展示。从每个小组都较顺利地中提炼出信息,几位学生代表愉快地展示成果。第二步:教师展示高考原题提供的参考答案,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差距,一般采取交叉评论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评论彼此的答案。第三步:每个小组提炼出一条与高考参考答案不一样的信息。要求不能重复,必须要有新思路,论证要科学合理。学生感到难度大,讨论、争论的学生多起来。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信息一:东汉到唐间,文化上民族友好往来,由图可知,东汉时期并未明确吐蕃界线,唐开元时期明确吐蕃、南诏等民族疆域。说明:南诏、吐蕃与汉族(唐朝)从敌对关系到友好往来(例如文成公主嫁入吐蕃)”这一信息的提出有亮点,但还存在很多不足,要求学生进行评论,并提出修改意见。能独立提出新见解的学生并不多,受高考参考答案影响,提出类似答案的现象较普遍。在各小组展示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对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加以引导完善。
设计意图:(1)开放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独立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教师没有进行预设,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开放的精神来探讨开放性试题。教师的理念要转变,不能以提供现成的、成熟的答案为指导思想,而是要以开放的姿态,让学生独立提出观点,真正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独立论证能力,构建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2)自主性。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本教学环节,对教师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博大精深的专业水平,引导学生真正以历史探究者的态度去讨论、交流、总结、表述。(3)生成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认知、思维火花等呈现出来的成果都是课堂生成的,真实、客观,体现了历史研究的本质。如果能长期坚持开放性课堂教学,学生独立思考将成为常态。
(四)交流提升
请同学们思考,开放性试题与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以一条信息为例:
表1 交流试题与学科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例中领悟高考试题与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提升独立认证能力,让学生从题海跳中出来,特别强调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中的三个子要求: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这是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的能力,也是目前学生最害怕、最缺乏的能力,也是最需要培养的能力。目前相当多研究者认为,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形成观点的能力。[2]
(五)小组合作探究二
2014年全国1卷第41题: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教师展示并解读参考答案后,要求各小组合作讨论,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学生经过前一环节的练习提升,思维活跃起来,自信起来,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虽然提出的建议可能还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但学生独立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证是开放性课堂的精髓。历史教师往往口头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科学论证,但一旦进入课堂、考试,就容易回到教师为学生提供答案、学生等待答案的老路。所以,开放性试题需要开放性的思维和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关键在教师,关键在课堂。
学生提出的修改建议:
[例一]柯同学提出修改建议:添加武汉会战。理由:①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②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打破日军控制国民政府的企图;③争取时间将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④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最团结的时期,全中国投入到了抗战中。
[例二]邱同学提出修改建议:增加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一目。理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二战在1931年同时爆发,日本作为法西斯国家,所以中国实际也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站在同一战线;并且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胜利之日。所以,增加这一目是为了体现中国与世界正义力量同行。
师生共同对学生的修改建议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特别是邱同学的建议,很有想法,同学提出理由可以增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设计意图:构建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通过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在开放思维中独立分析历史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历史教学活动,如果教师将预设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无法让学生真正独立思考、真正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只有开放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论证问题,真正提升学生历史论述能力。
三、关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开放性历史教学活动必须要以培育学生开放性思维为核心,转变教学思想,构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真正解放思想,构建开放性的教学平台?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教师教学理念是否具有开放性?
在课改进行多年的背景下,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创新。但是,无论是微课、翻转课堂,还是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其核心还是将知识采取新颖、更能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教师将预设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就本节课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容量大,效率高,能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大部分都掌握高考原题和参考答案,正常情况下可以将近几年的开放性题分类归纳整理,找出一些共性。而采取开放性教学,只能研究两题,并且学生提出的答案并不完善,在课堂上没有时间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完善,论述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这正是当前教师往往采取前一种方法的重要原因。但从长远看,如果从高一就开始采取开放性教学,每周都开设一、二节开放性课堂,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可能会慢慢形成,逐渐具备独立思考和论证的能力。而如果长期坚持预设性教学,只能是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方法,独立思考与论证的能力就会在每一节看似更高效的课堂中慢慢流逝。
(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能否真正形成?
学生在长期的预设性教学中成长,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在思想上学生习惯于记忆,不习惯开放性思维,独立提出独到的见解与看法的机会少。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独立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提出有思维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具有含金量的讨论?如何评价学生提出的见解?这是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如何辩证看待开放性?
开放性是包含“闭合”的开放性,不是天马行空漫无边际的开放性,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开展史料论证,坚持论从史出,运用历史辩证逻辑方法,[3]提出自己的历史观点。
在知识检索非常便捷的时代,获得历史知识途径多元化的现实情况下,构建开放性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论证能力也许是当前历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1]王生.历史解释素养考查的两种类型及教学启发[J].历史教学,2017(13).
[2]郑宇明.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形成观点的能力[J].历史教学,2017(1).
[3]陈志刚,周武兵.从高考文综41题解题谈历史辩证逻辑方法的运用[J].历史教学,2017(15).
(责任编辑: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