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常态化: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课程设计
——以闽东县域资源设计课程为例

2017-11-06李寿全周志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陶行知研学

李寿全 周志平

(1.宁德市陶行知研究会,福建 宁德 350000;2.福建教育学院报刊社,福建 福州 350025)

“研学旅行”常态化: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课程设计
——以闽东县域资源设计课程为例

李寿全1周志平2

(1.宁德市陶行知研究会,福建 宁德 350000;2.福建教育学院报刊社,福建 福州 350025)

“研学旅行”要得以常态化开展,必须建构起课程设计理念。依据“生活即教育”设计课程内容;依据“社会即学校”开发研学旅行基地和线路;依据“教学做合一”落实课程设计的实施。

生活教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1]然而当前中小学存在“研学旅行就是一时热闹,对教育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出了意外事故怎么办”“宁愿不出去,也不能出事”等“无用论”“怕担责”“懒政”思想,由此研学旅行在一些地区和学校一时难以深入开展。[2]因此,各中小学应结合区域实际,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进行区域性资源整合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尽快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以推动其常态化开展。

一、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问题

《意见》出台后,安全管理、思想认识方面问题不再是难以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学线路、研学基地和研学导师遴选等问题就凸显出来,其中以课程设计、研学线路又最为关键——这是解决研学旅行常态化问题的根本。

1.课程设计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指导

研学旅行既非单纯的旅游,也非纯粹的学习,是研学与旅行的一种融合。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针对研学旅行的特点提出了“两不算,两才算”:“两不算”是指课外活动和周末三三两两出去转一圈的无意组织两种情况不算研学旅行;“两算”是指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和学生必须有体验,有动手的机会、动脑的机会、动口的机会、表达的机会的活动才算。[3]因此,为强化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选择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来设计课程就显得很重要,唯此,才能提高研学旅行实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如何基于区域资源开发研学线路和研学基地

《意见》强调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各地要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并探索建立基地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各基地要将研学旅行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1]研学线路和研学基地是课程设计的关键部分,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基于县域资源开发研学线路是首要的选择,县域资源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有限的,而研学旅行所面向的是中小学各个年段的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如何开发县域资源,如何转变成课程,是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复杂功课。

二、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理念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思想,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来源,教育受生活影响。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课程观认为,一切生活皆课程,因此,核心不是什么样的课程,而是如何使得生活变成好的课程,变成常态化的课程。

1.依据生活教育设计课程理念

从经济角度看,研学旅行也属于公益性的公共教育产品,因此要体现教育的公平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研学旅行,特别是经济相对滞后的农村和特困家庭的学生(免去其家庭承担的一份费用)能够参与。因此,依据生活教育理念,能就地取材,能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甚至“没有钱也要能办成事”。课程设计要因地制宜,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如笔者所在的闽东地区,课程设计应该以生活中的资源为主,不宜都去旅游胜地,要善于开发经济上免费的课程资源。

2.依据“生活即教育”设计课程内容

旅游资源有历史文化、自然山川、民俗民风等类型,但研学旅行与一般的旅游不同。研学旅行是一种学生集体活动,也是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因此传统的内容分类,不利于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的开发。依据生活教育理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素养,即“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笔者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对闽东区域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将研学旅行的课程分成这五个方面的板块或主题。

3.依据“社会即学校”开发研学旅行基地和线路

陶行知认为,生活课程的资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他认为,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是课程资源的源头。从陶行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造教育思想和“社会即学校”教育理念为出发点,研学旅行基地是实施研学课程内容的依托和载体,生活、社会是研学课程的基础,否则研学课程将变成“空中楼阁”。

4.依据“教学做合一”落实课程设计的实施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根本方法论。陶行知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践。教师要把综合实践、研学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实现“教学做合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使课程与具体的生活相结合,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社会的现实。陶行知还十分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创造性要求。他主张,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应“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根据学生学的方法,灵活调整教的方法,重视对学生的指导,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做平等中的首席,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服务者。[4]这些方法论,为实施好研学旅行课程的导向与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基于生活教育理念,以闽东县域资源设计“研学旅行”课程

1.课程指导思想

自《意见》发布后,笔者就着手针对闽东区域旅游和乡土人文资源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先后邀请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校分会专家就宁德、柘荣等一带乡土人文和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在多次调研座谈之后,拟创建生活教育“研学旅行”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并着手设计相关课程。通过研讨,专家认为“研学旅行”的课程应该以生活教育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立德树人,注重通过体验、活动和“做中学”,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核心素养目标制定方面借鉴陶行知所倡导的“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2.课程板块设置

闽东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社会和社区资源,可以依托闽东世界地质公园(福鼎太姥山、屏南白水洋、福安白云山)、畲族人口聚居地、红色土地、“福安三贤”(唐代开闽进士薛令之——为官清廉;南宋会稽县尉郑虎臣——刚正不阿;南宋诗人谢翱——爱国情怀)、山水(海滨)园林城市等地域特色各类资源,建设一批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自然观赏型、文化康乐型研学旅行基地。笔者以宁德柘荣县县域资源为例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板块如下表所示:

表1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设计的闽东县域资源“研学旅行”课程板块

本课程板块设置依托福建省教育厅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柘荣县第五小学确立挂牌的“柘荣县闽东少先队百草园体验营地”及乡村少年宫、行知少年科学院为实施的主体。以“微电影艺术创作”“三百亩无公害大棚蔬菜花卉种植农耕观光体验园”为载体,构建“生活教育”校内综合实践与校外研学旅行的体验课程板块。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核心素养等教育,构建以“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为核心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

3.课程实施要求

第一,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要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安全性和公益性相统一的原则。活动形式要多样: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观察、思考、交流、互动—行、学、做、悟;参观访问、宣传推介(编导摄制),动手体验、总结反思,沙龙论坛、展示分享,促进每一位学生主动发展;探索开展真实的高端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素养。

第二,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要导师做好充分准备。研学旅行活动,多发生在教室外,呈现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较难把握的特征。这要求指导教师做好研学旅行出发之前的准备。首先,需要指导学生审视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现状,做好研学前的“先学”;二是在研学活动中预设“关键事件”,关注“关键事件”可以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很精彩、有艺术感,丰富旅行内涵,推动研学的效果;三是做好反思、总结提升。研学旅行活动是一项新的课程开发,研学导师要重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水平。因此,研学导师队伍的建设必须摆上突出的位置。[2]可以预见,随着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将会催生出专职研学旅行导师这个职业。[5]

第三,管理机制要构建以领导分布式、流程标准化、管理数字化为特征的科学高效基地管理机制。教学组织与管理,可采用小组合作、自主管理与导师、咨询师、生活顾问等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创造有利于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整体认识;养成积极而负责的生活态度[6];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第四,文化建设要顶层设计、前瞻思考。基地创建之时,要与课程设计一起,构建基地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并尽量将基地融入课程建设、硬件建设、环境建设之中。[6]

第五,评价体系要建立综合多元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科学评价,激发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提升教师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推动综合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健康发展。

[1]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Z].教基一〔2016〕8号,2016-11-30.

[2]苏令.研学旅行怎样“研行”一致?[EB/OL].[2016-12-29].ht tp://www.cssn.cn/jyx/jyx_jyqy/201612/t20161229_3363093.shtml.

[3]王定华.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EB/OL].陕西网.ht tp://www.ishaanxi.com/2014/0421/164164.sthml.

[4]王中华.陶行知的生活课程观及其当代启示[J].教育探索,2009(10).

[5]世纪明德探索“北京模式”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交流会在京召开[EB/OL].[2017-04-24].http://edu.qq.com/a/20170424/038539.htm.

[6]贺斌.校外教育:建设理想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EB/OL].淘豆网.http://www.taodocs.com/p-62501751.html.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陶行知研学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